湖南衛視《我們來瞭》嘉賓、《二十四節氣美食圖》畫師李曉林,為你帶來精緻的生活哲學,給生活留個念想。
馬未都、汪涵、陳曉卿、吳聲 聯袂!內含手撕明信片!
書名:念想+至味在人間 套裝2冊
定價:156元
ISBN:9787508683935T
套裝包含:
9787549573738至味在人間38.00
9787508683935念想: 繪味二十四節氣118.00
《念想》是一本傳統人生哲學的書。作者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倡導迴歸傳統生活的人生理念。一個節氣配一幅美食手繪圖,以溫雅清新的筆觸讓各色美食的香氣力透紙背,暖人暖心。所謂念想,給生活留個念想,以文字為箋,以繪畫為戳,去郵遞被淡忘的風土民俗,去找迴有溫度的美好事物,傳遞一種享受當下、品味生活的人生哲學。
春
立 春
春餅
立春美味, 即在咬新 009
雨 水
罐罐肉
雨水美味, 即在 017
驚 蟄
炒蟲
驚蟄美味, 即在人心敬畏 025
春 分
春湯
春分美味, 即在一顆平常心 033
清 明
青團
清明美味, 即春在口中 041
榖 雨
榖雨茶
榖雨美味, 即在繁世修身 049
夏
立 夏
立夏飯
立夏美味, 即在當下 057
小 滿
苦苦菜
小滿美味, 即在心中謙卑 065
芒 種
煮梅
芒種美味, 即在忙中優雅 073
夏 至
涼麵
夏至美味, 即在百麵人生 081
小 暑
藕
小暑美味, 即在炎夏中的清涼甘甜 089
大 暑
醪糟
大暑美味, 即在醞釀中的幸福 097
鞦
立 鞦
茄脯
立鞦美味, 即在夏日後的一口迴憶 104
處 暑
百閤鴨
處暑美味, 即在人生等待中的熟味 113
白 露
白露酒
白露美味, 即在時光相見的一點迴轉 121
鞦 分
螃蟹
鞦分美味, 即在文武之間 129
寒 露
芝麻酥
寒露美味, 即在心頭溫潤的一問 137
霜 降
蘿蔔牛肉
霜降美味, 即在寒暖之間的一點真誠 145
鼕
立鼕
四物雞
立鼕美味, 即在鼕日勺 153
小 雪
紅糖糍粑
小雪美味, 即在神奇的甜 161
大 雪
醃肉
大雪美味, 即在鼕日的中氣在心 169
鼕 至
餃子
鼕至美味, 即在幸福的歸處 177
小 寒
菜飯
小寒美味, 即在歲末暖心 185
大 寒
八寶飯
大寒美味, 即在無盡的人生百事 193
番外篇
節日
元宵節
八寶元宵
元宵美味, 即在花燈一刻 201
端午節
粽子
端午美味, 即在避毒嚮好 205
中鞦節
月餅
中鞦美味, 即在團聚一景 209
重陽節
重陽糕
重陽美味, 即在九重登高 213
臘 八
臘八粥
臘八美味, 即在心有所盼 217
李曉林
大寒
我和林對坐在北京德勝門旁的一傢老館子裏,風輕雲淡, 月稀。 我在這裏長大。
這裏, 有我哀傷的護城河新街口豁口的丁字路口、小西天的牌樓。有遠處的鍾鼓樓、老炮兒智鬥小混蛋的傳說,還有閤義齋的炒肝。有小時候無法忘懷的白孔雀藝術世界,一齣地鐵C 口就聞得到臭豆腐的味兒,還有永恒的4 7 路公交車。但現在已經許久未去,我不知道它們是否還像以前那樣從容。
我對林說,這世界就是一條巨大的河流, 衝刷著人們的故事和周邊的。雕刻著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解和固有的聯係。就像這節氣從農耕時代的生命地圖到的文化符號。看似荒誕的未來總發生於每一個現在。
浪花翻滾, 你我都看不清前方。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禪定, 尋找內心若有若無的時鍾。它是你能找得到的坐標, 與河流的漩渦同步。
聊著聊著, 一碗八寶飯如約而至。大寒之日, 年終福滿堂。每品一處, 就迴想起生活給的那一個個滋味。
林笑著看著我, 她明媚的雙眼像在與我對話。
二十四節氣繪畫的完結,就像重新找迴瞭那個時鍾吧。顆顆粒粒的幸福與痛楚匯集在掌心,眼見為珍, 心思為楚。每個節氣的背後, 都仿佛真切的人情纏入其中,美食更讓時間有瞭滋味。
那種滋味, 就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吉祥美意。“記錄完二十四節氣的吉祥, 我們要去哪裏?”“二十八星宿? 中國的植物? 建築?”林掏齣自己的筆記本在上麵查起來。“看你喜歡的吧! 不怕路遠。”我指著本子的封麵說。那上麵還是三年前的字跡, 熱血真摯:“無遠弗屆, 不辱繪事。”
大寒美味, 即在無盡的人生百事。
【大寒·風俗 筆記】
大寒,甜糯中度過冷。
八寶飯的故事
大寒正是年關將近之時, 人們取八寶飯吉祥之意,會在這選擇吃八寶飯。其中的“百閤”有百年好閤之意,“紅棗”有早生貴子之意, 蓮子代錶“連生貴子”。此外,八寶飯的造型和甜味還代錶瞭圓圓滿滿、甜甜蜜蜜。大寒時天氣冷, 吃一碗甜糯暖身的八寶飯,給個神仙也不換。
習俗
尾牙祭
所謂“尾牙”,是中國人對土地公的“牙”的稱謂。古人將拜土地公稱作“牙”,將二月二稱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十六都要拜土地公,而臘月十六就是一個“牙”,因此叫“尾牙”。尾牙這天, 商人要設宴款待賓客,感謝他們一年來對自己生意的照顧,同時, 也嚮街坊鄰居錶達和善之意。
吃糯米飯
大寒是整個鼕天冷的,這, 廣東人不僅穿得多,而且也會吃一些暖胃的東西禦寒, 比如糯米飯。舊時, 窮苦人傢每到這都要麵對苦寒的煎熬。禦寒滋補的糯米飯適閤食用,於是大寒日吃糯米飯這種風俗開始流行起來。
【大寒·三候 筆記】
雞乳
此時母雞得陽氣而卵育, 開始産卵瞭。
徵鳥厲疾
鷹隼等徵鳥此時殺氣極盛, 盤鏇於空中尋找食物,補充能量, 抵禦嚴寒。
水澤腹堅
此時, 水麵結冰已經凍到瞭水, 為厚重,人們可以開展溜冰等活動。
臘八
臘八, 新舊交替, 獵獸鼕祭, 逐疫迎春,這三說是臘月的由來。
中國是多神的國傢, 自古上韆個神仙,管理著人間萬事。臘月是祭祖和祭神的重要日子。
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上天入地, 他們開始各自忙起來。人們自然要開始配閤神仙,吃臘八粥, 做臘八醋。
小時候,我記得這外婆會用小米、白米、栗子、紅豆、江米、紅棗、菱角米、黃米一起熬粥。每次看到原料林林總總地擺瞭一案闆, 我的口水就開始豐盈瞭。
比起臘八粥, 我對臘八醋更是情有獨鍾。因為過年的餃子如果沒有臘八醋, 那怎麼叫餃子?
每到臘八這天, 我傢就會泡起臘八蒜。剝瞭蒜皮,泡進裝瞭醋的罐子裏, 蓋緊蓋子封起來, 等到大年三十兒那天,打開這罐臘八醋, 裏麵躺滿瞭一顆顆綠綠胖胖的小蒜瓣。
記得我小時候次看到臘八蒜,不禁大驚失色地對我媽說:“咱傢蒜中毒瞭!”
這些臘八的儀式, 就像在宣告我們年味的開始。新一年的期待, 從此時, 已經開始。
臘八美味, 即在心有所盼。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書名所打動,但“念想+至味在人間”這個組閤卻引起瞭我的強烈好奇。我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懷舊,又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我常常會在某個瞬間,腦海裏浮現齣小時候的味道,或是某個特定時期留下的深刻印象。我推測,這本書可能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去講述作者對於“念想”的理解,以及這些“念想”如何與生活中的“至味”交織在一起。我設想,書裏可能會有很多生活化的細節描寫,比如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個意外的發現,或是一段不期而遇的旅程,而這些經曆都與某種“至味”緊密相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那些塵封的記憶,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找到那些真正值得我去珍藏和迴味的美好。
评分這套書我剛收到,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封麵設計和排版上,我就感受到瞭齣版方的心意。設計簡潔大方,封麵色調柔和,給人一種寜靜舒適的感覺,非常符閤我平時閱讀時尋求的那種氛圍。書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號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歡這種“套裝”的形式,感覺像是精心策劃的閱讀體驗,無論是送給朋友還是自己收藏,都顯得格外用心。我猜想,“念想”和“至味”這兩個詞語的組閤,可能暗示著某種關於記憶、情感與生活體驗的深度挖掘。或許,“念想”代錶著那些深埋心底、溫暖人心的迴憶,而“至味”則指嚮那些觸動靈魂、令人迴味無窮的生活片段。我期待著在翻閱的過程中,能夠重溫那些被遺忘的溫暖,或是發現那些平凡日子裏的閃光點。這本書的包裝也很嚴實,確保瞭書籍在運輸過程中的完好無損,這點讓我覺得非常滿意。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生活有一定追求,又熱愛美食和人文故事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喜歡那些能夠帶來精神享受,同時又能滋養味蕾的作品。我猜測“至味在人間”可能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對“好吃”這件事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情感和人生哲學的探索。也許會涉及到一些地方特色美食,講述它們背後的故事,或是記錄一些名廚的烹飪心得。而“念想”則為這些故事增添瞭一層情感的維度,可能是一些關於食物的童年迴憶,或是某道菜肴勾起的思念之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領略人間煙火的至味,同時也能讓我思考,在紛繁的世界裏,如何保持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以及如何珍藏那些值得一輩子去“念想”的瞬間。
评分最近的生活節奏有些快,好久沒有能靜下心來讀一本真正觸動自己的書瞭。看到這套書的簡介,我立刻被它所吸引。那種“至味在人間”的感覺,讓我聯想到很多平凡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比如清晨廚房裏飄齣的飯菜香,午後陽光灑滿書桌的慵懶,或是與傢人朋友圍坐一起談笑風生的溫馨瞬間。我一直相信,生活真正的“至味”並非來自宏大的敘事,而是隱藏在這些細微之處。而“念想”這個詞,則更像是對這些美好瞬間的提煉和升華,是對過往情感的溫情迴顧。我設想,作者可能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些觸及心靈深處的場景,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喚醒瞭自己內心深處關於愛、關於陪伴、關於成長的各種“念想”。這種感覺就像是在寒冷的鼕日裏,捧著一杯熱茶,讀著一段段溫暖的故事,讓身心都得到治愈。
评分我剛拿到這套書,迫不及待地翻看瞭幾頁,就被其獨特的風格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語言流暢且富有畫麵感,仿佛能將讀者瞬間帶入到書中的情境之中。我感覺“念想”這個詞,可能指的是那些存在於我們內心深處,但又難以言說的情感和迴憶,是那些構成我們人生獨特印記的片段。而“至味在人間”則似乎是在告訴我們,這些珍貴的“念想”往往就蘊藏在日常的生活體驗之中,尤其是在那些與味蕾相關的時刻。我猜想,書中可能會穿插一些關於美食的描寫,但絕非簡單的食譜,而是通過食物來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食物背後的人情味,或是某道菜肴所承載的文化記憶。這種將抽象的“念想”與具象的“至味”結閤在一起的錶達方式,讓我感到非常新穎和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