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帶領我們走進瞭這樣的世界。它探討瞭陌生的自我的問題,沿著自我疑慮的途徑,小心翼翼地抵達意識的深處,進行自我觀察與詰問,並在富有沉思韻律的鏇律中漸漸延伸,逐步逼近那個被叩問的核心——“愛”與“誰”。對自己愛的能力的疑惑産生瞭誰在愛的問題,因為發現內心中居然還有一個“我”。於是,“誤解”不可避免地發生,它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最終到達那個令人驚懼的世界。
##我会让我自己不爱这个世界,仿佛是因为你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这让我产生了,也许爱真的能够改变世界……的错觉?
评分##对自己和周围人身份的认知困惑是很常见的啊。你是优越的边缘人吗?随和迎流是不好的吗?上帝造人出来是让人做规定好的事情,既然这样,无聊、痛苦、迷失都是没必要的。可能你已经在做梦了也说不定。
评分##“男人都不再看我了。”孩子死去之前,她的“身份”是孩子的母亲;孩子死后,她从男人们的目光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小男友充满爱慕的眼神很好,但还不足以构成她的身份。匿名爱慕者的信适时出现,点燃她新的激情,逐渐赋予她新的身份,让小男友感觉陌生,充满嫉妒的痛苦,以及追悔莫及。
评分看了一部分才发现之前看过。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而这一个个构成人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身份。剥离了这些标签和关系,人最终还剩下什么呢?人们习惯于面对各种人际关系使用不同的身份,心理和举止都有变化,那么当恋人看到对方不一样的面孔时,会不会觉得陌生?而那么多身份,哪个更接近于自我呢?我觉得昆德拉的思考,和他同时经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关,这两种制度都在不同面上加大了身份与内心自我的摩擦。对身份的一种思考,也是对定义的一种反对。同时对爱情的描述中又透着一种荒谬,虽然这已经算是作者的比较温情的故事了。在故事中人是很难理解的,语言永远是词不达意的,爱更多的是产生于自我的臆想中。最后结局我倒是还挺喜欢的。
评分##恰是在人最不可理喻的那部分里蛰居着一个伟大(但不一定高尚)的灵魂。一场人性实验,真是忍不住喜欢这小说!
评分##法语真是种有魔力的语言,是不是谁用它来写作写出来的东西都会神神叨叨的
评分##法语真是种有魔力的语言,是不是谁用它来写作写出来的东西都会神神叨叨的
评分##读昆德拉是一种智性游戏。
评分##在爱情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一个来自对方肯定的身份,一个自我内心隐藏的身份。每个人也都在扮演两个角色,一个对方需要的角色,一个自我需要的角色。在这些身份和角色之间,充满了感情的渴望与满足,试探与纠缠。无论如何,人毕竟只能是独立的个体,内心永远存在只向自己打开的角落,这些角落使我们成为自己,使彼此无法合一。对于潜意识,我们究竟了解多少,通过潜意识,我们能对自己了解多少。当发现不再了解对方,我们明白爱已经不在,当发现不了解自己,我们失去了扮演角色的能力。爱,能让真实变得虚幻,也唯有爱,才能让虚幻变得真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