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詩人、作傢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直指人心,大聲疾呼:
“我們曾經被欺騙,我們也曾經互相欺騙。我們不能再欺騙後人瞭。"
這部《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憶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間的一段生活、工作經曆,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個橫截麵。這幾年,經過瞭反右、大躍進、反右傾、大飢荒以後,處在“文革”爆發之前,似乎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社會政治風雲依然鼓蕩翻捲,暗流洶湧,“樹欲靜而風不止”。
雖然沾瞭特赦戰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瞭“右派分子”那頂沉重地壓在頭頂上的“黑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繼續“夾著尾巴做人”。這到底是怎樣一種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態、心境究竟如何?他曆經瞭怎樣的內心掙紮?他如何纔能在準良民賤民的地位,獲得一種生活的平靜、精神的安寜而不至於心理失衡呢?
頭上扣著的帽子變成瞭灰色。此種特殊生存狀態、精神狀態,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苟活”。當然,這不過是現在的看法,當時則並非作如是觀。
##因为私人因为狭隘因为可读性差,所以不是为发泄写的不是为名声写的不是为好看写的,所以可信。但是可信,就够了。
评分##真情意切。比其它的几本书质量都好。
评分##和《思痛录》一样,没能从自我追忆与时代命运的扭结中生发出生命与历史的大感喟,使得整部书格局流入私人记事性的狭隘,也使封皮上“我们曾经被欺骗,我们也曾经互相欺骗,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这么有份量的宣传语成了一句空话。这类情况大多是由于作者早年参加革命或在国初微表才华即入体制而没能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学习奠基以及没能接受到后天开阔的技术训练而导致的,《走向混沌》《九死一生》也不出此,但前者凭故事性叙事取胜,后者凭戴煌个人性情取胜,这些书都是文献价值高于文学价值。本书唯有在记述妻文秀儿闹闹与老母亲的家庭琐忆与游内蒙江南武汉重庆等地的自然人物风光时,明快清盈悠然静喜,可读性较高。其余写中苏交恶反修四清一类个人记忆时,拉拉杂杂散乱无序,思想意涵也无从出之。最后一定要夸赞的是邵燕祥的旧体诗词写得真的是太好了!
评分##老邵是个好人
评分##虽然仅仅是文革爆发前六年的回忆,但可以捋出一条明晰的中国运命的脉搏,一波接着一波的损毁人的尊严的斗争、运动,让千年的老船一再搁浅,不知这样的教训是否能被真的记取。
评分##真情意切。比其它的几本书质量都好。
评分看到某些评价说“格局小,平淡,杂乱无章,流于个人,不够典型,可读性差”,我觉得难以理解。邵燕祥当时是个青年诗人、作家,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迫害,境遇相对好一点,所以相对平淡一点,不正常吗?即使是这样,那种肃杀、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不是已经很传神了吗?你们想看什么?
评分##老邵是个好人
评分##杂乱无章的感觉。一大堆人名,事迹也不典型。但比沈从文的后半生可读性要高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