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舊的思維模式,擺脫睏擾你的負麵情緒;重建新的生命秩序,找到與自我和解的密碼。
澳大利亞著名臨床心理學傢薩拉·埃德爾曼博士經典之作。
心理治療師奉為圭臬的CBT,幫助你改變思維方式,讓你擁有全新的生活!《總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改變我們的人生》是一本心理自助書籍,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自身情緒,反思自己不閤理的思維方式,徵服那些挫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書中介紹瞭如何應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我們積極有效地剋服壓力,處理憤怒、憂鬱、恐懼、焦慮、挫敗感等負麵情緒,使我們能夠保持快樂、平衡的心態,從容地麵對當下的生活,從而擁有幸福的人生。
本書內容豐富、充實,既有理論基礎——認知行為療法,又有可操作的實際方法和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是一本實用的指導書。
薩拉·埃德爾曼博士,臨床心理學傢、作傢、培訓師。在悉尼技術大學的心理衛生部門從事研究,並在悉尼大學的繼續教育中心講授“改變思維”的課程。她主要教成年人用認知行為療法來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以及心理問題。薩拉·埃德爾曼博士已經在學術期刊上發錶瞭有關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的很多論文,還錄製瞭一係列幫助人們放鬆身心的磁帶和CD。她的著作深受讀者歡迎,齣版以來多次重印。第1章 認知行為療法(CBT) / 001
發展曆史 / 002
CBT的治療方法 / 004
認知 / 004
情緒 / 005
行為 / 009
為什麼我們要思考自己的行為方式 / 012
恰當的情緒和不恰當的情緒 / 016
ABC模型 / 017
引入D:駁斥 / 018
小結 / 019
第2章 識彆錯誤思維 / 021
非理性信念 / 022
發現錯誤的思維 / 031
小結 / 049
第3章 駁斥負麵認知 / 051
邏輯駁斥 / 052
行為駁斥 / 068
目標明確的思維方式 / 072
小結 / 077
第4章 戰勝挫摺 / 079
造成耐挫力低的思維方式 / 082
對耐挫力低的反應 / 083
“但我不想任由它去” / 091
耐挫力低下與拖延行為 / 091
針對耐挫力低的行為駁斥 / 093
“這本不該發生” / 096
“但我應該難過——這是我的錯” / 098
小結 / 100
第5章 控製憤怒 / 101
適當的憤怒VS不當的憤怒 / 102
搏鬥或逃避反應 / 103
憤怒的益處 / 104
憤怒的壞處 / 105
短暫憤怒VS長期憤怒 / 107
壓力的效果 / 107
易感因素 / 108
轉嫁憤怒 / 109
易怒人格 / 109
抑製憤怒 / 110
是憋在心裏還是發泄齣來 / 111
控製憤怒的策略 / 112
應對持續憤怒 / 119
改變想法 / 124
識彆並改變引起憤怒的認知 / 130
小結 / 143
第6章 應對焦慮 / 145
常見的威脅 / 147
進化的促進 / 147
對焦慮的傾嚮 / 148
每個人焦慮的事不盡相同 / 149
焦慮障礙 / 149
焦慮的影響 / 150
引起焦慮的思維習慣 / 154
解決問題 / 170
應對擔憂的蘇格拉底式詰問 / 175
識彆焦慮 / 180
遊離性焦慮 / 181
暴露 / 183
放鬆的技巧 / 193
冥想 / 195
呼吸練習 / 196
引導訓練 / 198
小結 / 198
第7章 維護自尊 / 199
影響自尊的因素 / 201
傷害自尊的思維模式 / 204
無條件接納自己 / 220
認知靈活性 / 222
承認強項和優點 / 224
強化自尊的行為策略 / 224
小結 / 231
第8章 擺脫抑鬱 / 233
抑鬱的不同類型 / 235
抑鬱的原因 / 238
引起抑鬱的生物因素 / 240
抑鬱癥的影響 / 243
應對抑鬱的認知策略 / 248
應對挫摺 / 253
元認知信念的作用 / 254
控製抑鬱的行為策略 / 258
防止抑鬱復發的策略 / 272
小結 / 280
第9章 掌控自我 / 283
解決問題 / 285
認清障礙 / 291
......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我特彆欣賞它在關於“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這一部分所提供的視角。它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告訴我們,即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裏,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內心的穩定。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正念”的練習,讓我學會瞭如何將注意力拉迴到當下,感受眼前的真實,而不是沉溺於過去的遺憾或對未來的焦慮。作者用非常樸實但充滿智慧的語言,解釋瞭“接納”的真正含義,不是消極的順從,而是積極地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麵目,並在此基礎上做齣有建設性的行動。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有多麼糟糕,而是因為我們對抗它的方式不對。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低語著:“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瞭,現在,請允許自己休息一下,和自己好好聊聊。” 這種溫暖的鼓勵,讓我感覺不再孤單,也更有信心去擁抱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心理學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述“人際關係中的自我邊界”這一主題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拒絕彆人,更是引導你認識到,清晰的自我邊界是為瞭更好地保護自己,也是為瞭更健康地與他人建立連接。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原生傢庭對我們溝通模式的影響”,讓我對一些長期存在於傢庭關係中的誤解有瞭新的理解,也找到瞭一些改善溝通方式的切入點。作者在文中穿插的那些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就像是散落在花園中的點綴,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它不是那種販賣“速成”方法的書,而是更注重於幫助讀者建立一種內在的覺察能力,培養一種“自我關懷”的習慣。讀完之後,感覺內心多瞭一份寜靜,也多瞭一份力量,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用心,循序漸進,邏輯清晰。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在想,這麼多心理學理論,會不會有點枯燥?但作者很聰明地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我特彆欣賞它在探討“自我接納”這個主題時,所采用的路徑。它沒有直接上來就要求你“愛自己”,而是先引導我們去瞭解自己,認識到我們那些所謂的“缺點”和“不完美”其實是構成我們獨特性的部分。書中關於“童年經曆對成年人格的影響”的章節,讓我對自己的一些行為模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曾經那些睏擾我的,看似無解的習慣,似乎找到瞭源頭。作者也給齣瞭很多具體的練習方法,比如“寫給過去的自己的一封信”,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確實能夠觸及到內心深處的情感,是一種很有力量的自我對話。而且,它提倡的“與自己握手言和”的概念,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的瞬間改變,而是強調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練習。這種務實的態度,讓我在感到希望的同時,也不會因為短期內看不到顯著效果而感到沮喪。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的花園,每一頁都散發著淡淡的芬芳,讓人心曠神怡。我特彆喜歡它對於“情緒管理”的深入探討。書中關於“識彆和理解情緒”的部分,讓我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在和情緒本身對抗,而是在對抗情緒背後的那些不被理解的感受。它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負麵情緒,而不是一味地壓抑或逃避。這一點對我來說,是顛覆性的。以往我總是試圖把不開心的事情拋諸腦後,結果卻發現它們像鬼魂一樣纏繞不休。而這本書告訴我,隻有真正去麵對和理解它們,纔能找到釋放的齣口。它還引入瞭一些認知行為療法的技術,比如“認知重構”,講解得非常生動。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如何去挑戰那些不閤理的想法。我嘗試瞭其中的一些練習,比如記錄下那些負麵想法,然後去尋找支持它們和反對它們的證據,這個過程很有趣,也很有啓發性,讓我開始質疑那些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消極信念。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溫暖而治愈的力量,色調柔和,字體也很有親和力,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傳遞的積極信號。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印象是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語言流暢,卻又不做作,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那些略顯復雜的心理學概念時,能夠巧妙地運用生活中的例子,甚至是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的小事,來幫助讀者理解。比如,書中關於“認知扭麯”的部分,舉的那些關於“災難化思維”和“非黑即白”的例子,真的讓我有種“原來我一直都是這樣想的!”的恍然大悟。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非常貼近我們實際生活的,仿佛在說:“看,你遇到的睏境,其實很多人都經曆過,而且有方法可以去改善。” 這種代入感非常強,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在講道理,更是在提供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自己內心的小門,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讓我們糾結和痛苦的根源。它不是那種看完就丟的書,更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指南,在迷茫的時候,能夠給予一點點指引和慰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