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颱版原版 邢義田 邢義田

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颱版原版 邢義田 邢義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義田 邢義田 著
圖書標籤:
  • 漢代
  • 孔子
  • 老子
  • 畫像
  • 曆史
  • 文化
  • 哲學
  • 藝術史
  • 中國古代思想
  • 邢義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民書局
ISBN:9789571463636
商品编码:2669695436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开本:25开
用纸:轻型纸
页数:47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畫外之意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ISBN:9789571463636叢書係列: 歷史天空規格:平裝/ 472頁/ 25k正/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初版齣版地:颱灣本書分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本書分類: 教科書/政府齣版品 > 文史哲類 > 歷史 > 史學專題作者: 邢義田齣版社: 三民齣版日期:2018/01/31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過去不少學者認為自漢武帝罷黜百傢後,孔子與儒傢地位達於獨尊。這樣的結論主要是依據文獻而來,沒注意到非文字的圖像資料。圖像資料是另一扇可通達古人內心世界之窗。如果留意裝飾漢墓的壁畫和石刻畫像,即可發現漢世儒生的內心世界和文獻所呈現的不僅有異,更見複雜。本書旨在結閤文獻與圖像,透過分析七十餘幅孔子見老子畫像,一窺漢儒和地方官員的所思所想。
作者介紹
邢義田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歷史係碩士、學士。
主要研究方嚮為秦漢史,曾齣版《秦漢史論稿》、《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古羅馬的榮光》、《天下一傢》、《治國安邦》、《地不愛寶》、《畫為心聲》、《立體的歷史》等。
書籍目錄

上編:畫像構成與意義
一、前言 3
二、孔子見老子畫像的構成 121.一個不容再忽視的課題 122.認識畫像的方法:格套與榜題 183.格套與圖譜 26(1)山東地區孔子見老子畫像的基本構圖 26(2)山東地區以外的孔子見老子圖 58(3)畫像構圖特徵與區域、圖譜的關係 65
三、孔子見老子畫像的社會、思想史意義 711.漢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722.項橐:漢代人的幽默? 1013.學聖與尊師 1124.圖譜的兩個傳統和聖人是否可學 1195.墓主身分與「鄒魯守經學」 142
四、結論:仍然待解的謎 150
下編:畫像石過眼錄1.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1682.日本天理參考館藏汶上孫傢村孔子見老子畫像 1803.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 1884.山東泰安岱廟藏大汶口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2035.山東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 2076.山東濟寧市郊城南張村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2247.山東嘉祥齊山村所齣孔子見老子畫像 2318.山東紙坊鎮敬老院齣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389.嘉祥武氏祠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24510.山東安丘縣博物館藏董傢莊漢墓孔子見老子畫像 25311.山東平邑縣文化館藏漢功曹闕孔子見老子畫像 26012.山東鄒城孟廟藏兩方孔子見老子畫像 26913.山東滕州市西戶口齣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8114.山東陽榖八裏廟漢墓齣土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9015.山東省博物館藏疑齣嘉祥的孔子見老子畫像 29516.山東長清孝裏大街村東漢墓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30517.山東嘉祥宋山、五老窪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31218.山東省博物館藏嘉祥洪傢廟孔子見老子畫像 32219.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綏德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 32420.河南新野樊集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磚 33221.河南新野齣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空心磚 33722.中研院史語所藏寶應射陽孔子見老子畫像拓片 34323.四川新津有「孔子」、「老子」等榜題的畫像石函 35524.史語所藏董作賓手拓山東臨淄的孔子項橐畫像 36625.德國菲雪(Adolf Fischer)藏孔子、老子、周公等榜題的畫像石 37026.德國柏林倭霍(E. Worch)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37727.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藏武氏祠畫像石 38228.江蘇徐州清山泉鎮白集東漢祠堂孔子見老子畫像 38629.山東平陰縣博物館藏孔子見老子畫像 39130.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孔子見老子及周公輔成王畫像 399
附錄1.漢代畫像項橐考 4132.項橐手中的鳩車新考 422
參考書目 431圖片齣處 450
《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 是一部深入探討漢代畫像石刻中“孔子見老子”主題的學術專著。本書以嚴謹的考證和細膩的圖像學分析,揭示瞭這一特殊題材在漢代社會文化、思想變遷中的深層意涵。 本書的研究範疇聚焦於漢代墓葬畫像石和畫像磚上的相關圖像。作者邢義田教授憑藉其深厚的古文字學和秦漢史研究功底,對散布於全國各地的實物資料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分類。他首先考察瞭“孔子見老子”這一敘事在漢代之前的文獻淵源,特彆是先秦至西漢早期關於孔子與老子交往的傳說和記載,為理解畫像石中的圖像錶達奠定瞭曆史基礎。 全書的核心在於對圖像的“文本化”解讀。作者認為,漢代的畫像石刻並非簡單的故事復述或宗教描繪,而是承載瞭復雜的政治倫理和哲學思想。在漢代,儒學獨尊的時代背景下,將儒傢創始人孔子與道傢代錶人物老子並置於同一畫麵中,絕非偶然。作者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畫像石上人物形象、隨行侍從、場景布置等細節的對比分析,提齣瞭“和閤”與“調和”的解釋框架。 結構與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文獻梳理與圖像的背景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孔子和老子形象的定型過程。在先秦典籍中,二人的互動多帶有傳奇色彩,但到瞭西漢,隨著思想的整閤,“孔子訪老”、“老子授道”的敘事逐漸成為士大夫階層推崇的典範。作者詳細辨析瞭《莊子·天運》等核心文獻,並結閤齣土的西漢簡牘資料,構建瞭漢代知識分子心目中的“二聖”形象。 接著,作者將研究的焦點轉嚮實物——畫像石。他分析瞭畫像石的製作背景,即漢代墓葬的禮儀功能和“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圖像的作用在於嚮觀者(生者和後人)闡釋逝者生前的道德追求和文化趣味。 第二部分:圖像的類型學劃分與細節分析 邢義田教授將“孔子見老子”的畫像進行瞭細緻的類型學劃分。主要類型包括: 1. “問道”式:孔子手持竹簡,麵帶求教神色,老子則常常被描繪為須發更長、神態更沉靜的智者形象,有時伴有童子牽馬。這種類型強調瞭儒傢對超越性智慧的探求。 2. “辭彆”式:畫麵著重錶現二人分道揚鑣的場景,往往伴隨著對“道”的抽象錶達,如雲氣、山巒的描繪。 3. “師徒”式:在某些畫像磚上,孔子及弟子(如子貢、子路)與老子及其隨從形成一種相對平等的對話場景,但老子居於核心地位,暗示瞭儒傢對道傢形上學說的吸收。 在細節分析中,作者對人物的衣冠、配飾、以及場景中的輔助元素(如牛車、侍從的姿態)進行瞭深入解讀。例如,對於老子形象的“異化”處理——常被描繪得更具仙風道骨,作者認為這反映瞭漢代社會對老莊思想中“自然無為”一麵的推崇,是對僵化儒傢教條的一種潛在修正。 第三部分:畫像的“畫外之意”——思想史的投射 本書的精髓在於對圖像背後的意識形態解讀。作者指齣,在漢代,尤其是在中晚期,政治的復雜性使得單一的儒傢學說難以完全應對社會思潮。 1. 儒道互補的實踐:畫像“孔子見老子”並非削弱孔子地位,而是在維護儒傢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為儒傢思想注入瞭更具彈性和哲學深度的“道”的內涵。這是一種知識精英在維護官方意識形態的同時,尋求精神慰藉和超脫路徑的體現。 2. 對“德行”與“自然”的再平衡:畫像提醒觀者,真正的“德”不僅在於外顯的禮儀規範(孔子),更在於對宇宙本源的體悟(老子)。這種平衡對於漢代地方豪強和士人階層處理地方治理與個人修養的關係至關重要。 3. 圖像的政治功能:在宗族墓葬中展示這種會麵,也是在宣告逝者不僅是恪守禮法的儒者,也是洞察天道、兼具老莊智慧的通達之士,從而提升其在宗族乃至鄉裏中的威望。 結論: 《畫外之意》最終將“孔子見老子”的畫像定性為漢代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圖像學宣言”,它以視覺語言成功地實現瞭儒傢與道傢在意識形態層麵的“和解”與“融閤”,成為研究漢代思想史和圖像史繞不開的核心個案。本書論證清晰,資料翔實,為理解漢代復雜的文化景觀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瞭一壺清茶後纔開始正式研讀這本書的某一核心章節,那種感覺就像是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作者對圖像符號的解讀功力,達到瞭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他不僅僅停留在對“畫瞭什麼”的錶層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筆觸、每一種設色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涵和權力象徵的交互作用中去。這種多維度的剖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圖像學研究的認知邊界。尤其是在論及某些模糊不清的細節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呈現瞭所有可能的解釋路徑及其各自的局限性,這體現瞭一種高度的學術自覺性與謙遜。讀完這一部分,感覺腦子裏原有的許多關於古代藝術的固有觀念都被徹底打碎、重構瞭一遍。

评分

這本書在學術語匯的選擇和使用上,展現齣一種極高的專業水準,但奇怪的是,它讀起來一點也不晦澀難懂。這很可能歸功於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場景還原,仿佛讓你置身於那個充滿禮儀和思想碰撞的時代現場。我尤其喜歡他引用古代文獻時那種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的運用方式,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為抽象的理論分析提供瞭具體的曆史注腳。這種流暢的敘述,讓那些復雜的思想流變,如同親曆者講述的往事一樣鮮活起來。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著作,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耐心地引導你走進曆史的深處,去體會古人思想的脈動。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低調的典雅感撲麵而來,讓人愛不釋手。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選擇和版式編排上所下的苦心。紙張的質感非常棒,印刷的墨色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復雜的圖像細節也能清晰呈現,這一點對於研究性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在內容尚未細讀之前,單從外觀上來說,它就已經超越瞭許多同類學術書籍的製作水準,讓人對接下來要進行的閱讀之旅充滿瞭美好的期待。我尤其欣賞它沒有過度追求華麗的封麵設計,而是通過內斂的細節處理,營造齣一種沉靜、厚重的學術氛圍,這使得讀者在翻開它的時候,更能沉浸於其中所蘊含的深邃思想之中,而不是被浮誇的外錶所分散注意力。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為後續的內容閱讀奠定瞭良好的心理基礎。

评分

初讀這書的引言部分,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說書人,步步為營地將你引入一個看似熟悉卻又充滿未知的大門前。他並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先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和當時的文化思潮入手,層層剝繭,為接下來的具體分析鋪設瞭堅實的理論基石。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拘泥於傳統史學框架的勇氣,敢於挑戰那些被學界視為定論的觀點,並且在提齣質疑時,引用的文獻和邏輯鏈條都非常紮實可靠,讓人心悅誠服。這種嚴謹又不失靈動的文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研究變得引人入勝,即便是對漢代藝術史不太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被那種探索未知的求知欲所驅動,願意跟隨作者的思路深入挖掘下去。

评分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是一部重量級的學術力作,但它最成功之處,或許在於其所激發齣的後續思考。讀完閤上書本後,那種迴味無窮的感覺久久不散。它提齣的問題和采用的分析框架,為我未來自己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方法論模闆。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關於漢代特定圖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種批判性、多角度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定論”的曆史遺存。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畫外之意”,它所指嚮的,是更廣闊的文化理解和曆史哲學層麵的叩問,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尋找更多相關的資料,進行更深層次的求證和拓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