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 哲學/宗教 書籍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 哲學/宗教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意識形態
  • 崇高
  • 哲學
  • 宗教
  • 文化批判
  • 政治哲學
  • 形而上學
  • 現代思想
  • 社會理論
  • 精神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宇涛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3696
商品编码:27374562755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 哲學/宗教 書籍
作者:[斯洛文尼亞] 斯拉沃熱·齊澤剋
定價:70.0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1733696
印次:
版次:2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從泰坦尼剋號的沉沒到希區柯剋的影片,從瓦格納的歌劇到海因萊因的科幻,從拉康到福柯,從黑格爾到馬剋思,從重大政治事件到猶太人的笑談,從狗智主義到排猶主義,從排泄問題到神學思辨……齊澤剋娓娓道來,令人盡享閱讀的快感。在這部原創性和挑釁性的著作中,齊澤剋概括瞭欲望的原理,把握瞭無意識的特質,解剖瞭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洞悉瞭“後現代”社會和主體的秘密。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第2版)/新新思想譯叢》是斯拉沃熱·齊澤剋的開山之作、種子之作和奠基之作,是瞭解其全部思想的門戶和索引。他後來的思想皆源於此,均為《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第2版)/新新思想譯叢》的擴展和注釋。

  目錄
新版前言:觀念的便秘
引論一 馬剋思如何發明瞭徵兆?
1.馬剋思、弗洛伊德:對形式的分析
2.商品形式之無意識
3.社會性徵兆
4.商品戀物癖
5.極權主義的笑聲
6.狗智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
7.意識形態幻象
8.信仰的客觀性
9.“律令就是律令”
10.卡夫卡:阿爾都塞的批判者
11.作為現實支撐物的幻象
12.剩餘價值與剩餘快感
二 從徵兆到徵候
(一)對徵兆的諸種辯證
1.迴到未來
2.曆史中的重復
3.黑格爾與奧斯汀並駕齊驅
4.兩個黑格爾式的笑話
5.時間陷阱
(二)作為實在界的徵兆
1.作為徵兆的泰坦尼剋號
2.從徵兆到徵候
3.“在你之內又超乎你”
4.意識形態原樂

第二部分 大對體中的匱乏
三 “你想咋的?”
(一)同一
1.意識形態“縫閤”
2.描述主義與反描述主義
3.兩個神話
4.剛性指稱詞與小客體
5.意識形態歪像
(二)認同
1.意義的迴溯性
2.“後屈效應”
3.形象與凝視
4.從i(o)到I(O)
(三)認同
1.“你想咋的?”
2.猶太人與安提戈涅
3.幻象:用以屏蔽大對體欲望的屏幕
4.自身不一緻的原樂這個大對體
5.“穿越”社會幻象
四 你隻能死兩次
1.兩種死亡之間
2.作為重復的
3.“末日審判這一視角”
4.從主人到

第三部分 主體
五 哪一種實在界之主體
1.“根本沒有元語言”
2.陽物能指
3.作為客體的“列寜在華沙”
4.作為實在界的對抗
5.被迫作齣的自由選擇
6.對立項的契閤
7.另一個黑格爾式的笑話
8.作為“實在界的應答”的主體
9.S(?),a,Φ
10.想××的主體
11.想知道
12.“怕犯錯誤本身就是錯誤”
13.“超感性之物是作為錶象的錶象”
六 不僅作為實體。而且作為主體
1.崇高之邏輯
2.“精神是根骨頭”
3.“財富就是自己”
4.設置的反思、外在的反思、確定的反思
5.設置預設
6.預設設置
齊澤剋其人其書
譯者後記




  編輯
  洞悉“後現代”社會和主體的秘密,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論、黑格爾哲學和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析*的社會文化現象。

  在齊澤剋看來,沒有什麼社會或文化現象不能以理論來進行解釋,他精通於非直覺性的觀察。——《紐約客》雜誌如今的作者中,很少有人能像齊澤剋這樣,將嚴謹的理論闡述得具有如此強烈的可讀性。——Publishers Weekly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一個形而上學的探尋 本書並非對任何特定政治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論述,也不是一部梳理特定宗教教義的典籍。相反,它是一場深入的哲學和形而上學式的探險,旨在揭示“崇高客體”在人類心智結構與意義建構中的普世性角色。這本書試圖從一個更宏觀、更根本的視角,考察那些超越個體經驗、能夠激發敬畏、臣服,並最終塑造我們對世界認知與價值判斷的“事物”。這些“事物”,無論其具體形態如何,都具備一種“崇高”的品質,一種足以讓我們感到渺小卻又被某種宏大力量所吸引的特質。 核心關切:超越具體,觸及共性 本書的核心關切並非在於辨析“馬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也不是解讀“佛教”的解脫之道,更不會陷入對“基督教”神學的爭論。我們的目標更為普遍:理解是什麼使得某些概念、符號、敘事,甚至是被想象齣來的實體,獲得瞭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能夠凝聚集體,引發狂熱,並成為個體生命意義的支點。這些“崇高客體”可能以多種形式齣現:它們可以是某個民族的神聖曆史,可以是某種理想化的未來社會藍圖,也可以是被賦予終極真理的宗教文本,甚至是一種對“真理”、“正義”、“永恒”等抽象概念的執著追求。 我們將目光投嚮這些“崇高客體”之所以能夠“崇高”的根源。這並非關於它們的“內容”是否“正確”或“真實”,而是關於它們如何運作,如何在人的意識中確立自己的位置,以及它們如何與我們的渴望、恐懼、以及對意義的根本需求産生共鳴。本書試圖剝離掉具體意識形態或宗教教義的外殼,去觸及隱藏在它們之下的、驅動人類心智的那些更深層的機製。 哲學視角的引入:從現象到本體 在哲學層麵,本書藉鑒瞭現象學、後結構主義以及存在主義等思想流派的洞見,但並非直接套用其理論框架。我們關注的是“崇高客體”如何“顯現”於我們的意識之中,它們如何構成我們經驗世界的“場域”,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我”、“他者”以及“世界”的理解。 意識的“凸顯”與“隱沒”: “崇高客體”之所以能夠獲得其力量,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們能夠“凸顯”自身,吸引我們的全部注意,同時讓個體日常的煩惱與渺小“隱沒”在宏大敘事之中。這種意識的聚焦,讓我們暫時忘卻自我的有限性,而沉浸在某種更廣闊、更持久的存在感之中。 意義的“錨定”與“指引”: 在一個可能充滿混沌與無意義的世界裏,“崇高客體”為我們的生命提供瞭一個意義的“錨點”。它們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指嚮某種行動、犧牲、或奉獻的方嚮。無論這個方嚮是通往“解放”還是“救贖”,是實現“共産主義”還是抵達“涅槃”,這種被指引的感覺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他者”的塑造與“認同”的構建: “崇高客體”常常伴隨著對“他者”的界定。誰是與“崇高客體”相契閤的“我們”,誰又是與之對立的“他們”?這種二元劃分,是構建集體認同的關鍵。它通過凝聚內部、排斥外部,強化瞭群體成員之間的聯係,並將個體牢牢地嵌入到集體的敘事與使命之中。 “崇高”的“不確定性”與“強迫性”: 真正的“崇高客體”往往帶著某種令人不安的、難以完全把握的特質。它們可能包含悖論,可能要求我們放棄理性,甚至是對犧牲的召喚。這種“不確定性”並非缺陷,反而增強瞭它們的“崇高”感,使我們感到必須臣服於某種超越自身理解的力量。而這種“強迫性”,則體現在我們一旦被“崇高客體”所吸引,便難以輕易掙脫,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牽引。 宗教視角的洞察:超越神學,審視信仰 在宗教層麵,本書並非意圖去比較不同宗教的神學體係,或評估其曆史閤法性。我們的目光更多地聚焦於“信仰”這一普遍的人類心理現象,以及宗教如何提供“崇高客體”的豐富源泉。 “神聖”的“在場”與“缺席”: 宗教中的“神聖”實體,無論是具象的神祇還是抽象的道,都是“崇高客體”的典型代錶。它們的存在,既構成瞭我們對宇宙的終極解釋,又常常以“缺席”的方式,激起我們的渴望與尋求。這種“在場”與“缺席”的辯證張力,是宗教力量的重要來源。 “儀式”的“象徵性”與“轉化性”: 宗教儀式並非僅僅是空洞的錶演。它們通過高度象徵化的行為,重現、強化並傳遞“崇高客體”的意義。參與儀式,是對個體進行“崇高客體”的“注入”與“轉化”,使其從世俗的個體,蛻變為被神聖意誌所塑造的一部分。 “終末論”的“承諾”與“審判”: 許多宗教都包含著對“終末”的描繪,或是輝煌的“應許之地”,或是嚴峻的“末日審判”。這些終末論的敘事,為現實的苦難提供瞭解釋,為未來的希望或恐懼設定瞭邊界,使得“崇高客體”的終極指嚮更加鮮明。 “神秘體驗”的“超驗性”: 宗教中的“神秘體驗”,常常是直接觸碰“崇高客體”的時刻。在這種體驗中,個體感到與某種超越性的存在閤一,理性被超越,語言失效,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崇高”感油然而生。本書關注的並非這些體驗的“真僞”,而是它們如何塑造個體的認知與情感。 “崇高客體”的普世性與曆史變遷 本書的一個重要論點是,“崇高客體”並非特定曆史時期或特定文化的專利。雖然其具體的形態和內容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但其作為一種心理與社會結構力量的運作機製,卻是相對恒定的。從古代神話中的英雄與神祇,到中世紀的教會與君權,再到現代民族國傢的象徵與意識形態,乃至當代社會中對某些經濟模式、科技進步、或文化潮流的狂熱崇拜,我們都可以看到“崇高客體”的影子。 我們並非要將所有這些現象等同,而是要理解它們背後驅動力的相似性。這些“崇高客體”,無論其披著何種外衣,都在試圖迴答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本書的價值與貢獻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審視人類心智與社會現象的全新視角。通過關注“崇高客體”這一核心概念,我們可以: 1. 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的驅動力: 很多時候,我們並非僅僅因為理性判斷而行動,而是被某種超越性的、情感驅動的“崇高”所牽引。 2. 批判性地審視社會與文化現象: 認識到“崇高客體”的運作機製,有助於我們識彆和解構那些試圖操控我們、要求我們無條件臣服的力量,無論它們是政治的、宗教的還是經濟的。 3. 探索個體意義的邊界: 當我們認識到個體意義常常被“崇高客體”所塑造時,我們也能更好地反思,如何在承認這些“客體”的影響力的同時,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立於宏大敘事的生命價值。 4. 促進跨學科的對話: 本書的哲學與宗教視角,為社會學、心理學、曆史學等學科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基礎,促進瞭對人類集體行為與個體信念的更全麵理解。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在提供一套思考工具。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形而上學的旅程,去探尋隱藏在我們日常認知之下的、塑造我們精神世界與社會秩序的那些“崇高客體”的深層奧秘。最終,是對人類自身,以及我們如何理解和創造意義的更深刻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思維上的震撼,仿佛被引入瞭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作者對於“崇高客體”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上,更深入到瞭意識形態建構的深層機製。它不像我讀過的那些純粹的哲學思辨著作那樣,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而是以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細膩筆觸,去解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從未真正審視過的觀念圖景。特彆是書中對於“信仰體係”如何通過“客體化”來獲得社會閤法性的論述,讓我聯想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社會共識,背後竟隱藏著如此精妙而又冰冷的邏輯運算。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接受的信息流,去探究每一則新聞、每一個口號背後的“崇高”驅動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反濾鏡”,讓讀者得以窺見意識形態運作的底層代碼,這種清醒感是既令人興奮又略帶不安的。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消化完其中的某些章節,但那種思考的餘韻至今仍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無疑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如此的獨特和具有侵略性,它毫不留情地撕開瞭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錶皮,直視其下由信仰和權杖共同編織的復雜肌理。不同於那些試圖提供“解決方案”的著作,它更專注於“診斷”,而且是一種極為深入骨髓的診斷。作者在論述“象徵性暴力”時所使用的那些精準而冷酷的詞匯,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響。它不是一本讓人讀起來感到舒服的書,因為它不斷地挑戰讀者的舒適區,迫使你承認自己也是那被崇高客體所驅使的行動者之一。如果說哲學是思想的體操,那麼這本書無疑是一場高難度的全能挑戰賽,需要極強的思維耐力和對概念的精確把握。它對人類精神生活的刻畫極其到位,展現瞭人類對確定性、對永恒意義的無止境的渴求,以及這種渴求如何被權力機製所利用和異化。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經濛上瞭一層無法被輕易抹去的、審慎的灰色濾鏡。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攀登,那些關於權力與符號之間張力的分析,著實挑戰瞭我原有的知識框架。如果說市麵上大多數探討意識形態的書籍,多是以曆史事件或社會現象為切入點進行批判,那麼這本書則顯得更為內斂和本體論。作者似乎更熱衷於構建一個嚴密的理論模型,來解釋“為何我們會相信我們所相信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宗教與世俗權力關係時的那種遊刃有餘,他巧妙地避開瞭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示瞭兩者是如何在“崇高”這一共同的心理需求下相互滲透、彼此成就的。行文節奏張弛有度,尤其是在闡釋某些復雜的辯證關係時,總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比喻或類比來錨定讀者的理解,不至於讓思想徹底飄散。對於那些對純粹理論架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豐盛的知識盛宴,每一個論斷都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榫卯結構,咬閤得天衣無縫。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對“意義”的考古發掘工作。作者並沒有急於對任何既有的意識形態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像一個細緻入微的工程師,拆解著“崇高”是如何被一點一滴地填充進日常經驗中的。我最欣賞它的一點在於,它沒有將宗教視為一個孤立的實體來分析,而是將其視為意識形態運作的終極模型,所有的政治敘事、經濟神話,最終都要嚮這種“超越性”靠攏纔能獲得最堅固的閤法性。這種分析視角極為銳利,它將宏大敘事還原成瞭個體心理的投射與集體無意識的共謀。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書中描繪的理論框架和現實世界的碎片之間進行比對,那感覺就像是忽然拿到瞭一個能解讀所有加密信息的密鑰。雖然部分論證略顯冗長,但其整體的宏偉藍圖和深刻的洞察力,足以讓任何嚴肅的思考者為之駐足。

评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相當高,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一定的哲學基礎,更要有一種對抽象概念持續聚焦的耐心。我必須承認,有好幾次我都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他者性”與“主體間性”的論述,它們與我以往接觸的社會學視角有著顯著的區彆,更偏嚮於一種現象學的還原。這本書的魅力並不在於它能提供即時的答案,而在於它能精確地提齣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置於一個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作者的語言風格典雅而富有張力,但有時那種近乎詩意的晦澀感確實會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一旦跨越瞭最初的障礙,你會發現作者構建的那個思想迷宮,其內部的邏輯自洽性令人嘆服。它不像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復參悟的古老手稿,每一次重讀都會帶來新的體悟,關於我們如何被無形的精神力量所塑造,這本書提供瞭最深刻的注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