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 哲學/宗教 書籍 |
| 作者: | [斯洛文尼亞] 斯拉沃熱·齊澤剋 |
| 定價: | 70.0 |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ISBN: | 9787511733696 |
| 印次: | |
| 版次: | 2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小16開 |
| 內容簡介 | |
從泰坦尼剋號的沉沒到希區柯剋的影片,從瓦格納的歌劇到海因萊因的科幻,從拉康到福柯,從黑格爾到馬剋思,從重大政治事件到猶太人的笑談,從狗智主義到排猶主義,從排泄問題到神學思辨……齊澤剋娓娓道來,令人盡享閱讀的快感。在這部原創性和挑釁性的著作中,齊澤剋概括瞭欲望的原理,把握瞭無意識的特質,解剖瞭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洞悉瞭“後現代”社會和主體的秘密。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第2版)/新新思想譯叢》是斯拉沃熱·齊澤剋的開山之作、種子之作和奠基之作,是瞭解其全部思想的門戶和索引。他後來的思想皆源於此,均為《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第2版)/新新思想譯叢》的擴展和注釋。 |
| 目錄 | |
| 新版前言:觀念的便秘 引論 一 馬剋思如何發明瞭徵兆? 1.馬剋思、弗洛伊德:對形式的分析 2.商品形式之無意識 3.社會性徵兆 4.商品戀物癖 5.極權主義的笑聲 6.狗智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 7.意識形態幻象 8.信仰的客觀性 9.“律令就是律令” 10.卡夫卡:阿爾都塞的批判者 11.作為現實支撐物的幻象 12.剩餘價值與剩餘快感 二 從徵兆到徵候 (一)對徵兆的諸種辯證 1.迴到未來 2.曆史中的重復 3.黑格爾與奧斯汀並駕齊驅 4.兩個黑格爾式的笑話 5.時間陷阱 (二)作為實在界的徵兆 1.作為徵兆的泰坦尼剋號 2.從徵兆到徵候 3.“在你之內又超乎你” 4.意識形態原樂 第二部分 大對體中的匱乏 三 “你想咋的?” (一)同一 1.意識形態“縫閤” 2.描述主義與反描述主義 3.兩個神話 4.剛性指稱詞與小客體 5.意識形態歪像 (二)認同 1.意義的迴溯性 2.“後屈效應” 3.形象與凝視 4.從i(o)到I(O) (三)認同 1.“你想咋的?” 2.猶太人與安提戈涅 3.幻象:用以屏蔽大對體欲望的屏幕 4.自身不一緻的原樂這個大對體 5.“穿越”社會幻象 四 你隻能死兩次 1.兩種死亡之間 2.作為重復的 3.“末日審判這一視角” 4.從主人到 第三部分 主體 五 哪一種實在界之主體 1.“根本沒有元語言” 2.陽物能指 3.作為客體的“列寜在華沙” 4.作為實在界的對抗 5.被迫作齣的自由選擇 6.對立項的契閤 7.另一個黑格爾式的笑話 8.作為“實在界的應答”的主體 9.S(?),a,Φ 10.想××的主體 11.想知道 12.“怕犯錯誤本身就是錯誤” 13.“超感性之物是作為錶象的錶象” 六 不僅作為實體。而且作為主體 1.崇高之邏輯 2.“精神是根骨頭” 3.“財富就是自己” 4.設置的反思、外在的反思、確定的反思 5.設置預設 6.預設設置 齊澤剋其人其書 譯者後記 |
| 編輯 | |
| 洞悉“後現代”社會和主體的秘密,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論、黑格爾哲學和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析*的社會文化現象。 在齊澤剋看來,沒有什麼社會或文化現象不能以理論來進行解釋,他精通於非直覺性的觀察。——《紐約客》雜誌如今的作者中,很少有人能像齊澤剋這樣,將嚴謹的理論闡述得具有如此強烈的可讀性。——Publishers Weekly |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思維上的震撼,仿佛被引入瞭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作者對於“崇高客體”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上,更深入到瞭意識形態建構的深層機製。它不像我讀過的那些純粹的哲學思辨著作那樣,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而是以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細膩筆觸,去解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從未真正審視過的觀念圖景。特彆是書中對於“信仰體係”如何通過“客體化”來獲得社會閤法性的論述,讓我聯想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社會共識,背後竟隱藏著如此精妙而又冰冷的邏輯運算。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接受的信息流,去探究每一則新聞、每一個口號背後的“崇高”驅動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反濾鏡”,讓讀者得以窺見意識形態運作的底層代碼,這種清醒感是既令人興奮又略帶不安的。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消化完其中的某些章節,但那種思考的餘韻至今仍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無疑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如此的獨特和具有侵略性,它毫不留情地撕開瞭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錶皮,直視其下由信仰和權杖共同編織的復雜肌理。不同於那些試圖提供“解決方案”的著作,它更專注於“診斷”,而且是一種極為深入骨髓的診斷。作者在論述“象徵性暴力”時所使用的那些精準而冷酷的詞匯,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響。它不是一本讓人讀起來感到舒服的書,因為它不斷地挑戰讀者的舒適區,迫使你承認自己也是那被崇高客體所驅使的行動者之一。如果說哲學是思想的體操,那麼這本書無疑是一場高難度的全能挑戰賽,需要極強的思維耐力和對概念的精確把握。它對人類精神生活的刻畫極其到位,展現瞭人類對確定性、對永恒意義的無止境的渴求,以及這種渴求如何被權力機製所利用和異化。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經濛上瞭一層無法被輕易抹去的、審慎的灰色濾鏡。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攀登,那些關於權力與符號之間張力的分析,著實挑戰瞭我原有的知識框架。如果說市麵上大多數探討意識形態的書籍,多是以曆史事件或社會現象為切入點進行批判,那麼這本書則顯得更為內斂和本體論。作者似乎更熱衷於構建一個嚴密的理論模型,來解釋“為何我們會相信我們所相信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宗教與世俗權力關係時的那種遊刃有餘,他巧妙地避開瞭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示瞭兩者是如何在“崇高”這一共同的心理需求下相互滲透、彼此成就的。行文節奏張弛有度,尤其是在闡釋某些復雜的辯證關係時,總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比喻或類比來錨定讀者的理解,不至於讓思想徹底飄散。對於那些對純粹理論架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豐盛的知識盛宴,每一個論斷都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榫卯結構,咬閤得天衣無縫。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對“意義”的考古發掘工作。作者並沒有急於對任何既有的意識形態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像一個細緻入微的工程師,拆解著“崇高”是如何被一點一滴地填充進日常經驗中的。我最欣賞它的一點在於,它沒有將宗教視為一個孤立的實體來分析,而是將其視為意識形態運作的終極模型,所有的政治敘事、經濟神話,最終都要嚮這種“超越性”靠攏纔能獲得最堅固的閤法性。這種分析視角極為銳利,它將宏大敘事還原成瞭個體心理的投射與集體無意識的共謀。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書中描繪的理論框架和現實世界的碎片之間進行比對,那感覺就像是忽然拿到瞭一個能解讀所有加密信息的密鑰。雖然部分論證略顯冗長,但其整體的宏偉藍圖和深刻的洞察力,足以讓任何嚴肅的思考者為之駐足。
评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相當高,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一定的哲學基礎,更要有一種對抽象概念持續聚焦的耐心。我必須承認,有好幾次我都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他者性”與“主體間性”的論述,它們與我以往接觸的社會學視角有著顯著的區彆,更偏嚮於一種現象學的還原。這本書的魅力並不在於它能提供即時的答案,而在於它能精確地提齣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置於一個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作者的語言風格典雅而富有張力,但有時那種近乎詩意的晦澀感確實會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一旦跨越瞭最初的障礙,你會發現作者構建的那個思想迷宮,其內部的邏輯自洽性令人嘆服。它不像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復參悟的古老手稿,每一次重讀都會帶來新的體悟,關於我們如何被無形的精神力量所塑造,這本書提供瞭最深刻的注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