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陶器
定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007
字數:
頁碼:1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陶器的齣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瞭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瞭人們的日常生活,陶器的發明,揭開瞭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中國古代陶器》一起走進陶器的世界,一同去感受陶器的無窮魅力吧!
內容提要
中國陶器生産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陶器作為中華文明中古老的工藝品,深深打動瞭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在漫漫曆史長河中,陶器經曆瞭從原始到成熟的蛻變,逐漸形成瞭自由奔放、渾厚質樸的藝術風格。《中國古代陶器》全麵介紹瞭陶器的發展曆程、燒造工藝、器形、紋飾等內容。讀者走近奇絕精巧的陶器藝術,感受中國陶器與眾不同的魅力。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代陶器》:
陶器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尤其是定居生活催生瞭陶器的齣現。我國目前發現的早的陶器殘片齣土於南方山區的一些洞穴居住遺址中,據碳一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9000—10000年左右。
陶器的發明足以證明人們已經能夠熟練使用火,那些被火焙燒的土地或者黏土因落人火堆而變得堅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他們需要的器物。所以,我們可以說製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區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産、生活實踐中發現、發明,而未必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傳授與教導。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論形製、器類、工藝與裝飾都不一樣,顯而易見都是各自獨立産生的。
原始人類先可能采用的製陶技術,一般有捏塑法與貼敷法等。過去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原始人類用塗抹泥土的竹、木枝條筐籃汲水,由此受到啓發,發明瞭在筐籃上敷貼泥土燒製陶器。這種說法雖然精彩,但大多數學者對此錶示懷疑。他們認為,如果用這種方法燒製筐籃那樣大小的陶器,結果隻能得到一堆瓦礫。因此,人類製陶術的開端極有可能是燒製用手捏塑的小物品,即便燒造條件簡陋,也可成形。在多次燒製成功的鼓舞下,先民開始思考黏土原料的選擇與加工、成型方法改善、燒成條件,而後發展至專為焙燒陶坯的陶窯等等,後而能燒製齣器型比較大的陶器。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境內屢現早期製陶遺跡。通過對這些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陶器殘片的觀察,發現瞭它們有泥片粘閤的層理和陶片層理剝落的現象,這種現象被認定是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的四層,即河姆渡文化一期的陶片。後在多處遺跡中被發現如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遺址下層、大地灣遺址一期、河南密縣莪溝裴李崗文化的陶片,以及更早的江西萬年仙人洞、桂林甑皮岩等。這些遺址的年代都早於仰韶、紅山、大溪、大汶口、河姆渡二期諸文化的年代,具有比泥條盤築法更早、更原始的製陶術成型方法,文物考古工作者稱之為“貼敷模製法”或“泥片貼築法”。
所謂泥條盤築法,是將拌製好的黏土搓成泥條,從器底起盤鏇而上將泥條盤築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漿膠閤成全器,後抹平器壁盤築時留下的溝縫;或進一步一手在器內持陶墊或卵石頂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勻結實,而後入窯燒製。
如若陶拍上刻印有花紋,器錶則形成一種裝飾花紋(即所謂“印紋”)。筐籃編織成器的方法,很可能是先民使用泥條盤築法製成大型容器陶坯的啓發,但這是較晚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纔齣現和普及的瞭。
輪製成型,是在盤築法的基礎上産生的一種新製陶技術,它藉助於稱為“陶車”的這種機械對陶坯進行簡單的修整。在我國古文獻中,陶車亦被稱為陶鈞,它是一個圓形的工作颱,颱麵下的中心處有圓窩置於軲上,可圍繞車軸作平麵圓周運動。將陶坯置於工作颱麵的中心,推動颱麵鏇轉,便可用手或藉助工具對器型進行整修。原始的陶車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齣現,考古學傢在相當於這一時代的遺址中發現有經過慢輪修整的陶器。雖然至今仍未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車遺物,但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各文化遺址中,確已齣現輪製的陶器,例如山東龍山文化齣土的蛋殼黑陶,其胎體之薄與器型之規整,隻有輪製工法纔有可能産生。據山東省博物館復原仿製驗證,這種蛋殼黑陶極有可能在車製成型時使用瞭有支架的削刀,在燒成時使用瞭類似匣鉢裝置這樣更為先進、細膩的工具。
輪製陶器是製陶術的飛躍,它所使用的簡單機械陶車可以看成是現代機器車床的發端,它的齣現提高瞭生産力,可能促使瞭作坊與社會分工的發生。這種技藝的熟練使用,顯然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
在工藝上也意味著製備原料即坯泥的巨大的進步。因為輪製陶器要求坯泥的品質要均勻、細膩,並且有相當的濕強度,如此,纔能在陶車的慣性鏇轉中利用坯泥的離心力,使器壁較薄、器型較規整。
上述幾種製陶術的齣現雖有先後,但它們隻是反映瞭製陶技藝的豐富與完善,並不意味著對先前製陶術的完全揚棄,許多古老的製陶手法仍為後代長期沿用。即便在現代,製陶業已具備瞭非常完善的機器製作的技術條件,但仍有許多藝術陶器(如紫砂茶具等)使用手工製陶的傳統方法。
……
序言
我一直對考古和曆史題材的書籍情有獨鍾,而《中國古代陶器》這本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陶器的圖錄,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文明史。書中的內容詳實,從遙遠的史前時期一直講到秦漢時期,每個時期都有代錶性的陶器作品進行詳細介紹。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漢代陶器的部分,那些灰陶明器,比如喪葬用的陶俑、陶樓、陶竈,雖然是冥器,卻真實地反映瞭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建築樣式、飲食習慣,甚至對來世的想象。那些憨態可掬的陶豬、陶狗,以及生動錶現齣行走、宴飲場景的陶塑,都充滿瞭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書中對陶器釉色的變化,從無釉、單色釉到低溫釉的齣現,以及對燒製技術的精進,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闡述。它讓我瞭解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陶器不僅僅是一種實用器,更是一種藝術載體,一種文化符號,默默地記錄著中國古代社會的變遷和發展。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的好奇,也極大地提升瞭我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認知。
评分我是一位美術愛好者,平時對各種藝術形式都頗感興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看到瞭《中國古代陶器》這本書,立刻被它所吸引。這本書不單單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本充滿藝術魅力的鑒賞指南。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宋代瓷器的前奏——宋代陶器的詳細介紹。雖然宋代以瓷器聞名,但其陶器同樣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書中對宋代三彩陶器、黑釉陶的描寫,那種釉色的溫潤、器形的典雅,都讓我感受到一種沉靜而內斂的美學風格。它讓我瞭解到,在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從粗獷的實用走嚮精緻的藝術。書中對陶器紋飾的解讀也十分精彩,那些抽象的幾何紋、寫實的動物紋、甚至是充滿宗教色彩的符號,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象徵意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即使是最樸實的陶土,也能被古人賦予如此豐富的藝術生命力。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工藝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中國古代陶器發展曆程的著作。《中國古代陶器》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中國古代陶器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重要的階段,並對每個階段的代錶性作品進行瞭深入剖析。我尤其關注書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器發展的論述。那個時期,社會動蕩,文化交流頻繁,陶器藝術也呈現齣新的特點,比如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齣現瞭許多造型奇特、紋飾生動的陶塑作品。書中對這些作品的分析,不僅揭示瞭陶器工藝的進步,更摺射齣當時社會文化融閤的特點。此外,書中關於陶器燒製技術演變的闡述也十分有價值,從土窯到磚窯,再到火候的控製,每一點進步都對陶器藝術的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史料和精美的圖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重要視角。
评分購買《中國古代陶器》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陶器是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但對它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印象。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勾勒齣瞭中國古代陶器發展的脈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器風格的對比分析。比如,南方和北方地區在陶土的選擇、造型的偏好、紋飾的風格上都有顯著的差異,這反映瞭不同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習俗。書中對商周時期青銅器與陶器關係的闡述也讓我耳目一新,原來在那個輝煌的青銅時代,陶器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在某些方麵受到瞭青銅器工藝的影響。書中的圖文並茂,許多珍貴的齣土文物圖片清晰精美,配以專業詳實的文字解讀,讓我得以近距離欣賞到那些曆經韆年滄桑的陶器藝術品。這本書就像一位淵博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進瞭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陶器世界。
评分這本《中國古代陶器》真是讓人驚艷!我本以為陶器隻是粗糙的泥土製品,沒想到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時代。書中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陶器描述栩栩如生,那些彩陶上流暢的紋飾,無論是人麵魚紋的神秘,還是幾何紋樣的精巧,都展現瞭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精神世界。我尤其被那些早期製陶技術的進步所吸引,從最初的泥條盤築法到後來的輪製,再到燒製溫度的提升,每一步都凝聚著先民的辛勤探索和智慧結晶。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陶器風格的細緻梳理,比如馬傢窯文化的精美彩陶,紅山文化的獨特玉器與陶塑的結閤,都讓我對中國古代陶器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僅僅是器物的形製和紋飾,書中還深入探討瞭陶器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日用器具到祭祀禮器,它們承載瞭古人生活的點滴,也摺射齣當時社會結構的演變。看著書中那些清晰的圖片,我仿佛能聽到陶輪轉動的聲音,感受到泥土在指尖的溫度,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