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 王珺 袁俊 編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著 社科文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 王珺 袁俊 編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著 社科文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珺 袁俊 著
圖書標籤:
  • 粵港澳大灣區
  • 大灣區建設
  • 區域發展
  • 經濟發展
  • 政策研究
  • 報告
  • 社科文獻
  • 廣東省
  • 王珺
  • 袁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6151
商品编码:278033428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近年來,我國政府提齣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如何更好地優化集聚融閤大灣區的人纔、資本、技術、文化等諸多要素資源,為建設服務,使其成為全球新的高新技術發祥地和世界一流的灣區經濟區域,成為當前區域內各地政府需要協同決策解決的問題。廣東社科院對這個領域高度關注,形成本書,為決策者和建設者提供科學的谘詢建議。

本課題通過集中廣東社科院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傢和外單位相關領域的專傢組成相當規模的課題組,將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外三大灣區在創新、人纔、資本、技術、文化、環境等方麵共性特徵和內涵進行比較研究,從中確定瞭本書的研究方嚮並形成瞭自身的研究思路和路徑。

作者簡介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以應用決策研究為主導、以基礎理論研究為基礎的綜閤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前身為1958年10月設立的中國科學院廣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1968年機構撤銷。1972年恢復設立,更名為廣東省理論研究室。1973年改稱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1980年更名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該院在全國社會科學院係統率先開始從學術理論研究為主轉嚮決策谘詢研究為主的探索。在曆屆省委主要領導的關懷重視下,在省委宣傳部直接指導下,我院逐步明晰瞭以成為省委、省政府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庫”和“智囊團”為己任,注重以“三貼近”(貼近實踐、貼近決策、貼近社會)為特色的發展定位。2011年後,我院開始瞭從策略型智庫嚮戰略型智庫轉型的二次探索,努力構建具有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與社會影響力的國傢新型智庫。
經過近60年的建設與發展,該院形成以科研為中心,集科研、教學、傳播、谘詢和決策服務一體的多功能綜閤性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形成瞭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有一定地位的優長學科,建成瞭一支學科分布廣、能對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深層次研究、對重大現實問題做齣快速決策應用研究的高素質社科研究隊伍,煉就瞭杜國庠、卓炯、章沛、張磊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專傢學者,産齣瞭一大批具有較高學術影響的理論成果及獲省委、省政府和社會各界認可、贊譽的決策研究成果。

目錄

Ⅰ 總報告
走進新時代的粵港澳大灣區【袁 俊 鄧江年】/001

Ⅱ 閤作創新篇
創新驅動,構建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王 珺 李 源】/025
智慧城市,現代化城市群新起點【周 薇 符永壽 曾 歡】/048
數據說話,進入大數據的新時代【羅繁明 趙恒煜】/061
科研協同,從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做起【頓海舟 陳 燦】/105

Ⅲ 一帶一路篇
跨境閤作,發揮大灣區金融中心作用【劉佳寜 錢金保】/123
提質擴容,探索建設粵港澳自由貿易港【李開益 李 麗】/146
轉型升級,加快促進世界級現代産業先導區形成【嚮曉梅 吳偉萍 楊 娟】/166

Ⅳ 改革動力篇
集聚人力資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纔高地【遊靄瓊 周仲高】/185
綠色發展,建設世界級宜居城市群【石寶雅 曾雲敏 趙細康 李朝暉 王明旭】/217
發展動力,發掘改革紅利新空間【梁育民 金 凱 謝許潭 劉作珍 邱雪情】/237
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動力【高怡冰 劉 城 嚴若榖】/266

Ⅴ 灣區比較篇
比較優勢,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標杆【羅繁明 張 毅 趙恒煜】/298

Ⅵ 專傢觀點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優勢與挑戰【於海峰】/350
粵港澳大灣區稅製協調【楊小強 鄭 伊 謝運頻】/356
廣深科技走廊建設觀察綜述【吳春燕】/362
加快財稅改革促進大灣區建設【淩 華 廖 丹 徐意如 夏明會】/369
大數據背景下開發粵港澳大灣區指數評價體係的探討【張仁壽 陳 池 鬍江河】/377

Ⅶ 附錄
粵港澳大灣區大事記/382
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政策文件/444
深化粵港澳閤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449

後記/453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區域融閤與協同發展新篇章 2018年,在國傢重大戰略布局深入推進的關鍵節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王珺、袁俊兩位學者擔任主編,社科文獻齣版社隆重推齣。這本報告並非對大灣區建設成果的簡單羅列,而是對這一國傢級戰略從宏觀視角到微觀細節,從政策引領到實踐探索,進行瞭一次全麵、深入、係統性的梳理、分析與展望。其內容之詳盡,分析之透徹,為理解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初期階段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概念的時代內涵和戰略意義進行瞭深刻的解讀。報告指齣,粵港澳大灣區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區域經濟概念,而是國傢層麵提齣的,集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於一體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群發展戰略。它以廣東珠三角九市為核心,聯動香港、澳門兩個特彆行政區,旨在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2018年,正是大灣區建設從概念走嚮實踐、從規劃走嚮落地的關鍵一年,報告的發布恰逢其時,係統地迴顧瞭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齣颱背景,並對規劃中的各項重點任務進行瞭前瞻性的分析。 報告對大灣區建設的戰略定位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強調,大灣區不僅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更是中國參與全球競爭與閤作的重要平颱。報告從國傢發展全局的高度,闡釋瞭大灣區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戰略地位,以及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嚮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特彆是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的大背景下,大灣區建設被賦予瞭更加重要的意義,它既是應對挑戰的戰略主動,也是塑造中國未來發展新優勢的戰略選擇。 製度創新與政策協同是報告濃墨重彩描繪的重點。粵港澳三地在法律製度、行政管理、市場規則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如何打破壁壘,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是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挑戰。報告詳細分析瞭在“一國兩製”框架下,如何協調內地與港澳的法律體係,探索跨境行政管理和服務的新模式,以及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灣區市場體係。報告對當時已經齣颱或正在醞釀的各項政策措施進行瞭細緻的解讀,包括在金融、貿易、投資、人纔、創新等領域的閤作機製,以及如何通過政策協調,營造更加便利、高效、公平的營商環境。 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被視為大灣區建設的“黃金驅動力”。報告深入研究瞭大灣區在科技創新方麵的優勢和短闆,分析瞭香港的國際化科研能力、澳門的旅遊休閑産業優勢,以及廣東在製造業基礎和創新創業活力方麵的實力。報告係統梳理瞭如何通過整閤三地的科創資源,構建協同創新的生態係統,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及培育新興産業集群。重點分析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思路,如何吸引全球頂尖人纔,促進産學研深度融閤,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從而實現大灣區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支撐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硬支撐”。報告對當時大灣區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瞭詳細的梳理,並對未來需要重點推進的項目進行瞭展望。這包括瞭港珠澳大橋等重大交通工程的意義,以及如何進一步優化區域交通網絡,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暢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同時,報告也關注瞭能源供應的協同、通信網絡的互聯互通,以及如何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融入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民生福祉與社會融閤是衡量大灣區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尺。報告不僅關注經濟發展,更將目光投嚮瞭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報告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政策協調,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促進人纔的閤理流動和就業的優化配置。特彆關注瞭如何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促進三地居民之間的交流與融閤,增強國傢認同感和歸屬感。報告還關注瞭環境保護、文化交流等方麵的內容,力圖構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灣區。 風險挑戰與對策建議是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瞭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實踐導嚮。報告客觀地分析瞭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可能麵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包括但不限於製度差異帶來的摩擦、要素流動中的障礙、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環境承載能力的壓力,以及地緣政治經濟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針對這些挑戰,報告提齣瞭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強調瞭加強頂層設計、深化區域閤作、注重基層創新、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性,為大灣區建設的穩步推進提供瞭智慧和方案。 總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它在2018年這一特殊的曆史節點,為理解和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瞭全麵、深刻、前瞻性的洞察。報告不僅梳理瞭國傢戰略的宏觀圖景,更深入剖析瞭實現這一宏偉藍圖的具體路徑。從戰略定位到政策協同,從科技創新到民生改善,從基礎設施到風險應對,報告的每一部分都凝聚瞭編著者深刻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它不僅是政策製定者、學術研究者、企業經營者瞭解大灣區建設的寶貴資料,更是所有關心中國區域發展和未來走嚮的讀者不容錯過的精彩讀物。它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瞭一個更加係統化、精細化、協同化的新階段,為未來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觸這種類型的區域發展報告,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敘事邏輯的嚴密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和數據,而是試圖構建一套可供檢驗的分析模型。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體化”這個核心概念的處理非常微妙,它沒有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要素流動、製度協同乃至文化認同的層麵去進行剖析。這種由宏觀願景逐步下沉到微觀機製的寫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對區域經濟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逐步理解灣區建設的內在驅動力和潛在的阻力點。它仿佛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深度考察,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中的種種博弈,都有所著墨。這種層次感和立體感,讓這份報告的學術價值遠超一般性的新聞報道或行業簡報。它提供瞭一種“看穿”錶象的工具,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某些政策會産生預期的效果,而另一些則可能陷入僵局,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智力投資。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書散發著一種紮根於現實的務實精神,它避免瞭空泛的贊美和不切實際的預測,而是將筆觸聚焦在實際運行中的矛盾與閤力上。作為一名關注區域戰略的讀者,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力求客觀中立方麵付齣的努力,這使得報告中的分析結論更具說服力,因為它似乎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利益訴求,而是完全基於對客觀規律的探索。這種冷靜的筆調,在充斥著各種樂觀情緒的宣傳語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如同一個冷靜的“體檢報告”,準確地指齣瞭區域肌體當前的健康狀況、優勢結構以及潛在的“亞健康”區域。這種敢於直麵問題的勇氣和精細入微的觀察力,是這份報告最核心的品質所在,讓人在閱讀中不僅獲得知識,更像是接受瞭一次嚴謹的、無情的現實檢驗。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點,它立足於2018年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這使得它所捕捉和分析的視角具有極強的時代穿透力。它所描繪的藍圖和麵臨的挑戰,是那個特定曆史階段下,區域發展所必須麵對的最前沿課題。這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對過去成就的總結,更是一份指嚮未來的“狀態報告”。對於任何希望理解大灣區從概念走嚮實踐的演變曆程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不可替代的“快照”。我設想,若乾年後當我們迴顧這一時期的區域發展戰略時,這份報告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原點文獻,用以衡量後續政策的迭代與目標實現的差距。它的價值在於其記錄的“初始條件”的精確度,這種曆史性的定位,賦予瞭它超越一般學術研究的文獻地位,是研究者們絕對不能跳過的基礎性文本。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確實很講究,拿在手裏分量十足,封麵的設計風格沉穩大氣,那種深邃的藍色調似乎就預示著其中內容的嚴謹與厚重。我特地留意瞭齣版信息,社科文獻齣版社的齣品,總讓人對學術質量多瞭一份信賴。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研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編者們在梳理這個宏大主題時所下的苦功。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讀物那樣追求嘩眾取寵的標題,而是用一種非常剋製的、符閤智庫報告特性的筆觸,構建起一個觀察和分析大灣區發展的專業框架。從這本書的整體氣質上來看,它更像是一份為政策製定者和資深研究人員準備的深度參考手冊,而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快餐式讀物。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紮實的基準綫,讓所有關注灣區動態的人,都能有一個共同的學術起點去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辯論。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和對專業性的堅守,在當前的齣版市場中是難能可貴的,讓人有理由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必然是經過瞭多輪專傢打磨和數據校對的,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中,那種不事張揚的沉穩感,與內容本身的學術嚴肅性形成瞭完美的呼應。我尤其欣賞它在圖錶和數據的呈現方式上所展現齣的專業水準。通常,許多報告的圖錶設計往往流於復雜或過於簡化,難以兼顧信息量與可讀性,但這本報告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平衡。它沒有用花哨的色彩去乾擾閱讀者的注意力,而是采用清晰、經典的圖錶樣式,確保數據信息的傳導效率最大化。這讓我感覺,作者們深知,對於嚴肅的政策研究而言,清晰度永遠是排在美觀之上的。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準的“數據導航”,每一個橫軸、縱軸的選擇,似乎都蘊含著編者對特定議題的價值判斷和側重點。這種對視覺傳達的專業處理,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經濟模型的認知負荷,使得知識的吸收過程變得更加流暢和高效,這一點對於需要快速掌握核心信息的專業人士來說至關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