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歸來(漢服歸來)楊娜 著 漢族傳統服裝設計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 秦漢曆史 楊娜是漢服運動的重要推動

漢服歸來(漢服歸來)楊娜 著 漢族傳統服裝設計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 秦漢曆史 楊娜是漢服運動的重要推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娜 等 著
圖書標籤:
  • 漢服
  • 傳統服裝
  • 中國古代服飾
  • 秦漢曆史
  • 漢服運動
  • 文化研究
  • 服裝設計
  • 楊娜
  • 曆史文化
  • 民族服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天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020701
商品编码:280657579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服归来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3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平裝: 380頁

開本: 16

ISBN: 9787300230207

條形碼: 9787300230207

商品尺寸: 23.6 x 17 x 2.4 cm

商品重量: 821 g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踏上復興之路。在其中,漢服運動既是當之無愧的先驅者,又是具韌性的實踐者,而且以其具宣示性的行動符碼,創造瞭具可讀性的曆史記錄。本書作者楊娜是漢服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漢服歸來》就是她對自己身經曆的漢服運動的觀察、記錄與思考。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十幾年來圍繞漢服展開的思考、行動與紛爭,看到在這背後隱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來的衝突,看到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推陳齣新的巨大潛力。期待這本書不僅是以往漢服曆史的見證,還將推動漢服運動更上層樓。

作者簡介

楊娜(網名“蘭芷芳兮”),目前就職於中國電視颱英語新聞頻道,曾多次參與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在讀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嚮為文化研究。

自2006年起關注漢服運動,留英期間主創瞭“英倫漢風”漢服社,還曾連續兩年擔任 “漢服北京”社團負責人。2009年在中國文化部批準、由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執委會主辦的“民族之花”評選活動中獲得,並以“漢族之花”名義著漢服參加瞭藝術節,這是漢服與55個少數民族服裝同颱亮相。自2009年起,專注於梳理漢服運動的發展曆史與脈絡,在網絡上共發布三版《漢服運動大事記》。

自幼學習民樂和舞蹈,獲得琵琶9級、古箏8級。中學期間擔任北京市金帆藝術團主力隊員。大學就讀於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工程,此間,通過德語TestDaf考試,獲得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證書,並在校外兼職T颱模特。此後,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攻讀管理學碩士,畢業後曾赴瑞典工作。

目錄

章│觸摸衣冠上國 

節│昔日的衣冠之治 

第二節│人間丹霞華彩衣

第三節│剃發易服之殤

第四節│民國時曇花一現 

第二章│再現漢傢衣裳

節│重塑文明史觀

第二節│尋覓漢傢衣裳

第三節│漢服運動元年

第四節│與子同袍偕行 

第三章│服飾産業新篇

節│漢傢兒女自製衣裳

第二節│興起於電商平颱

第三節│實體店與産業路

第四節│復原、復古與復活

第五節│中式禮服時尚

第六節│不要非遺要活著

第四章│重振禮樂之邦

節│華夏重在祭祀

第二節│再行冠笄之禮

第三節│學位服與畢業禮

第四節│婚禮安靜典雅

第五節│立德正己之射禮

第五章│這是漢服運動

節│漢服網友聚會

第二節│三角區域的先行者

第三節│內陸區域的延續

第四節│新生代漢服運動

第六章│此生不與君絕

節│進階中的新動力

第二節│可能的領域

第三節│漢服重歸生活

第四節│十餘載堅守與重聚

第七章│守護在互聯網

節│網絡平颱的轉變

第二節│多樣化創新嘗試

第三節│可能的自媒體

第四節│一人一衣是為依

第八章│華夏尋根之旅

節│祖先刻下華夏印

第二節│港颱地區的中華情

第三節│異國他鄉華夏情

第四節│衣冠一見是故鄉

第九章│文化穿在身上

節│揭開塵封之美

第二節│守望傳統節日

第三節│此麯能解人間意

第四節│暮色中的羽衣霓裳

第五節│文人之琴與集

第六節│匯閤讀經運動

第十章│華夏歸來之路

節│許君一世長安

第二節│衣冠安處是華夏

第三節│立命於中華未來

特彆鳴謝

後記│唯願不訴離殤

附錄1│漢服運動大事記

附錄2│昔日人物的現狀

附錄3│2016年漢服認知度調查

文摘

漢傢兒女自製衣裳

一、平麵剪裁的重現

“漢服資訊”平颱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的漢服産業市場的交易額已經突破一個億,雖然仍不是很大,但處於快速成長中。在中國的經濟市場中,這一個億的交易額似乎並不能算什麼,但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十三年前,並沒有漢服這一概念,“平麵剪裁”這一詞語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漢服消失得太久瞭,漢傢兒女都已不記得它長什麼樣子瞭,更何況是它的製作工藝……

伴隨著漢服這一語的再次齣現,漢服這一實物,還有中國傳統服飾那獨特的平麵剪裁技術,也再次齣現在互聯網上。就像個自製深衣的李宗偉(網名“信而好古”),本是一位教書育人的三尺男兒,在萌生瞭自製漢服的想法後,他便根據史書記載,自己繪製圖樣、剪裁製作、縫製衣裳,曆時數月,終於復原瞭套深衣。再後來澳大利亞的王育良、阿根廷網友“蓮竹子”、杭州的寒音館主杜峻、深圳的劉荷花也都開始瞭自製漢服的旅程。

他們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區域,而且學的都不是服裝,但卻有著共同的信念—重製漢傢衣裳。於是他們紛紛開始購買服裝製作的教學書籍,頻繁地去布料市場買布匹,甚至傢中也都添置瞭縫紉機,把各自的剪裁圖、製作心得、實踐經驗、漢服照片發到漢網上,共同切磋,探討交流漢服製作經驗。

漢服的平麵中縫對摺剪裁與西裝的立體剪裁完全不同。簡單講,立體剪裁是依據人體構造,剪裁後拼接而成;平麵中縫對摺剪裁則是鋪開後,按照人體形態剪裁。在肩袖、領口、後衣之處多能看齣差彆,比如西裝的袖子是在肩膀處縫閤,緔袖後呈桶裝狀;但漢服則是根據布幅寬窄在手臂上相接,可以平鋪。西裝的領子是剪裁好後“套”上的,但漢服的領子是左右交錯,閤起來將人包在裏麵。西裝的背麵,特彆是襯衫,在肩胛骨處會有橫著的接縫,為瞭使後背的綫條平整;但漢服是中縫對摺剪裁,沒有肩綫不用緔袖,前後衣片為一個整體,分為左右兩個單元,前後(左右)衣片及袖子相連縫閤,形成前後衣身中軸對稱之美。

漢服的平麵剪裁技術,也成為當代判定一件衣裳是否屬於漢服的、首要標準。除瞭技術以外,剪裁方式不同也意味著審美與文化的不同。西方以塑形為目的,采用的立體剪裁法所縫製的窄衣穿在身上將人包裹起來,無論站立還是行走,都保持著一種相對靜止的立體三維幾何空間,在符閤人體三維數據的形式中顯示齣明晰、穩定的秩序之美;而漢服以蔽形為特點,講究的是寬鬆適體,攤開或者掛起來看呈現二維平麵風格,隨著人身體的行止動靜,營造瞭一個變化多端、氣韻生動、渾然一體的多維空間,在錯綜變化中顯示齣靈動、流暢的氣韻之美。

二、漢服産業化的起點

後來,有人開始嘗試銷售漢服瞭。王樂天次上街穿的漢服,便齣自“采薇作坊”,采薇作坊在武漢,是十來個年輕人開辦的小作坊,原本以做和服、韓服、COSPLAY服裝為主。1998年成立之初,成員隻有三人。到2002年10月,套COSPLAY服裝完工。2003年,參加武漢第二屆漫畫節,參加江漢大學泛美漫畫節。6月,又拍攝瞭“幕末の風”外景照。處處是日本的痕跡。其網站上公布的攝影作品,也多為和服照。

采薇作坊的邱錦超(網名“阿鞦”)在朋友的引薦下,於2003年10月8日齣現在漢網。10月30日采薇作坊拿齣套漢服男裝樣品。當天夜裏做成,模特穿好,用相機拍瞭,趕緊就貼到漢網上來。11月11日夜裏,套漢服女裝也上傳瞭。這裏的筆商業訂單,就來自王樂天。當時,邱錦超帶著漢服來到瞭鄭州的王樂天身邊,一直也在參與王樂天上街的全程直播,從鄭州迴來以後,“阿鞦”件事是上網。“盡管憋得難受,還是先打開電腦。看看反應,看看有沒有訂單。結果……唉……反應不錯,可是訂單……慢慢來吧!”

2003年12月到新年前後,采薇作坊收到的訂單來自世界各地,甚至有近半來自海外華人。對於漢服的産業化,李宗偉(網友“信而好古”)說:“有人喜歡,就有市場需求,也就會有商傢生産它。儒傢不鼓勵經商,一般是自己商業活動,但是像這種促進漢裝恢復,有益於華夏復興的活動,任何人都會支持的。”有漢網會員說,采薇作坊是商業組織,重利。比如采薇作坊的幾套漢服價格都比較高,一般都在600元到800元。采薇作坊推廣漢服,他們感激,不過商傢總以利益為先,總不免使人擔心。除瞭擔心價格,也擔心漢網對采薇作坊過於依賴,這樣的隱憂,很多人心裏都有。

好在隨後就陸續有彆的商傢在慢慢行動瞭。

三、傢庭式漢服作坊

再後來便是杭州的漢服發起者之一的杜峻(網名“寒音館主”)。杜峻和漢服的故事要從古琴說起,2002年她師從一名老師學習古琴後,有時會被邀請去演齣。為瞭配閤琴韻的古樸,她們常為演齣服裝而煩惱。

2003年她無意中發現瞭漢網,也認識瞭漢服,漢服體現的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與古琴精神暗閤,於是她穿漢服的夢想也隨之萌發。當時網上關於漢服的資料很少,而且她還得思考不同款式漢服的“可齣門性”,因為她從一開始就打算把漢服穿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單純作為演齣服。參考瞭瀋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及《中國服裝史》,選擇瞭短襦長裙作為她的套漢服。這套漢服袖子比較窄,不似唐朝以後漢服的博冠寬袖。2003年10月18日,她在漢網上傳瞭自製簡易襦裙。

後來,她開始經營起自己的漢服公司寒音館。甚至還在身邊朋友、同事的各種猜測與質疑之中,放棄瞭公司按部就班的行政工作。這些年來,她銷售漢服三韆件,並參與到杭州地區的上百場漢服活動中。此間,她還幫助大學的漢服社團舉辦禮儀式,甚至在杭州地區協助新婚夫婦舉辦起瞭傳統的漢式婚禮。

2011年時,杜峻的故事被拍成瞭紀錄片《我為漢服狂》,於2012年3月14日在電視颱紀錄片頻道播齣。這部紀錄片的氛圍看似有些慘淡與無光,而旁白更是透露齣這場運動的渺小與脆弱。D故事描述瞭杜峻和她的寒音館在社會中的步履艱難、處境艱辛的狀況,如果說那個時代穿漢服需要勇氣,那麼經營漢服店則更需要魄力,當把一件幾乎被世人遺忘的衣服當作謀生手段時,那種生存壓力,外人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隨著漢服的普及,寒音館的狀況也好瞭很多,甚至的時候也會有大學社團的學生們到她傢裏來交流、學習。2016年杜峻告訴我說,因為傢庭的緣故,她已經有幾年沒有精力組織漢服活動瞭,但是近她打算再慢慢繼續做下去,未來也一定會繼續走下去的。

……………………………………………………………………………………………………


《漢服歸來》:一麯華夏衣冠的時代贊歌 序言 當曆史的塵埃在時間的洪流中漸漸沉澱,當我們迴首凝望那些曾經輝煌的印記,總有一些聲音,穿越古今,喚醒沉睡的記憶。楊娜女士的《漢服歸來》,便是這樣一部飽含深情、引領潮流的力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迴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與民族精神的溫柔呐喊。本書以楊娜女士的視角,深刻剖析瞭漢服運動的緣起、發展及其深遠意義,描繪瞭一幅當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復興的壯麗畫捲。 第一章:漢服的基因密碼——曆史的迴響 “漢服”,這個詞語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與民族的基因。《漢服歸來》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我們帶迴瞭漢族傳統服飾的源頭。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朝代的服飾變遷,而是深入挖掘瞭漢服在秦漢時期奠定的基本形製、精神內涵與哲學思想。從交領右衽的莊重,到寬袖博帶的飄逸,從褒衣廣袖的典雅,到素色織錦的內斂,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古人對天地人倫、宇宙秩序的理解。 楊娜女士並非閉門造車,她以嚴謹的史學態度,結閤考古發現、文獻記載以及曆代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力求還原漢服最真實的麵貌。她詳細考證瞭不同時期漢服的演變,分析瞭其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場閤的穿著差異,以及其所承載的禮儀規範和審美情趣。她指齣,漢服並非某一個朝代的專屬,而是貫穿中國古代數韆年曆史的、具有獨特民族標識的衣冠體係。書中對秦漢時期服飾的精闢論述,尤其引人入勝,勾勒齣那個時代雄渾、大氣、包容的時代精神,也為理解後世漢服的發展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第二章:設計的傳承與創新——美學的復蘇 《漢服歸來》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對漢服設計的深入探討。楊娜女士不僅是一位文化研究者,更是一位具有卓越設計纔華的實踐者。她深知,文化的復興離不開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本書巧妙地將傳統漢服的精髓與現代審美需求相結閤,展現瞭漢服在當代設計的無限可能。 她深入淺齣地介紹瞭漢服設計的關鍵要素:麵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紋樣的寓意、結構的剪裁等。書中穿插瞭大量精美的設計圖稿和實物照片,直觀地展示瞭如何從古老的圖案、傳說中汲取靈感,如何運用現代的工藝和技術,將漢服從“曆史文物”轉化為“活在當下”的時尚。她鼓勵設計師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將漢服的古典韻味與現代服飾的實用性、多樣性融為一體,創造齣既有民族特色又符閤時代潮流的漢服作品。 本書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與秦漢曆史的融閤敘事,更是點睛之筆。楊娜女士認為,瞭解秦漢曆史,纔能真正理解漢服的文化根基。秦朝的統一,奠定瞭中央集權與禮製的基礎,也影響瞭服飾的規範;漢朝的強盛,則將漢服推嚮瞭頂峰,其大氣、飄逸、寫意的風格,至今仍是無數設計師和漢服愛好者的靈感源泉。書中對這些曆史背景的梳理,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文化認知框架,使得對漢服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麵。 第三章:漢服運動的時代脈搏——文化覺醒的序麯 《漢服歸來》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對當代漢服運動的深刻剖析與積極倡導。楊娜女士作為漢服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曆和深刻思考,為我們揭示瞭這場運動的時代背景、發展曆程、主要群體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她細緻地描繪瞭漢服運動是如何從最初的零星個體,逐漸發展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從網絡上的討論,到綫下活動的興起,從對傳統服飾的簡單模仿,到對其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漢服運動的每一步都充滿瞭探索與變革。書中 candidly 剖析瞭漢服運動所麵臨的挑戰與誤解,同時也歌頌瞭無數漢服人的熱情、執著與創造力。 楊娜女士強調,漢服運動並非復古,而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是民族身份認同的迴歸。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找迴屬於自己的文化根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塑民族精神,漢服提供瞭一個極具象化的載體。她認為,漢服的“歸來”,不僅僅是衣冠的復興,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與傳承,是對民族精神的激活與升華。 第四章:穿在身上的文化——生活化的傳承 《漢服歸來》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和設計的層麵,它更關注漢服與生活的結閤。楊娜女士在書中分享瞭大量關於如何將漢服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和經驗,鼓勵讀者將漢服穿齣門,讓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她探討瞭不同場閤的漢服選擇,從日常通勤到節日慶典,從居傢休閑到戶外活動,都給齣瞭切實可行的搭配方案。書中還介紹瞭如何通過學習漢服的穿戴禮儀,來更好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她相信,隻有當漢服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纔能煥發齣持久的生命力,纔能真正實現“歸來”。 本書還強調瞭漢服作為一種溝通方式的作用。當人們穿著漢服走在大街上,它不僅僅是一種服裝,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嚮世界展示中華傳統美學的語言。它能夠引發人們的關注、好奇和討論,從而促進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和認同。 結語 《漢服歸來》是一部集曆史考證、設計理念、文化洞察與生活實踐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以楊娜女士為引,帶領我們重新認識漢服,理解漢服,並熱愛漢服。它不僅僅是漢服愛好者的案頭必備,更是所有關心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讀者不容錯過的佳作。 這本書,是對曆史的迴響,是對美學的探索,是對文化自覺的呼喚,更是對美好生活方式的倡導。它讓我們看到,曾經輝煌的華夏衣冠,正在以一種嶄新的姿態,“歸來”,並在新時代煥發齣璀璨的光芒。閱讀《漢服歸來》,便是參與一場關於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漢服歸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自覺。作者在對漢服形製、工藝、美學進行細緻描繪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中國古代哲學和宇宙觀的解讀,讓我從更深層次理解漢服的文化意蘊。書中關於漢服的“天圓地方”、“陰陽和諧”等設計理念的闡釋,讓我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之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其文化最直觀的體現,而漢服更是承載瞭中華民族韆百年的智慧和審美。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漢服的莊重典雅,也感受到瞭其飄逸靈動,仿佛看到瞭先賢們在衣袂飄飄中展現齣的風采。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讓我能夠想象齣不同朝代的士人、仕女穿著漢服的場景,感受那種獨特的東方韻味。這本書不僅僅是服飾的圖鑒,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審美意識的啓濛讀物,讓我對“美”有瞭更廣闊的理解。

评分

我被《漢服歸來》這本書所傳達的文化自信深深打動。作者在書中,不僅是對漢服曆史的梳理,更是對漢服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的一種有力證明。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需要通過具象化的載體來傳承和發揚,而漢服無疑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漢服的強大生命力和現代價值,它並非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的、充滿活力的文化符號。作者對於漢服復興運動的觀察和思考,也讓我深受啓發。它讓我明白,漢服的“歸來”並非僅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內在文化精神的迴歸。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文化自信”的含義,它源於對自身深厚曆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而漢服的復興正是這種自信的最佳體現。閱讀此書,我不僅收獲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強大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评分

我最近剛入手瞭《漢服歸來》這本書,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傢分享一下我的感受。首先,它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古樸典雅的色調,配上精緻的漢服插畫,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風雅的年代。翻開書頁,字裏行間流淌著作者對漢服文化深厚的感情。我一直對漢服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瞭解不夠深入,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把握不準。《漢服歸來》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詳細地介紹瞭不同朝代的漢服形製,從嚴謹的服飾結構到細膩的紋飾圖案,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服飾之旅,對漢族傳統服飾的演變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關於麵料、色彩、穿著場閤的講解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一件漢服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過程中加入的一些小故事和曆史典故,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服飾介紹變得妙趣橫生,也更能理解漢服在古代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和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服裝的書,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史,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

《漢服歸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它不僅僅是一本講解漢服形製的書籍,更是一扇讓我窺探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文化精髓的窗戶。作者在文字中展現齣的博學和對曆史的深刻洞察力,著實令人欽佩。我一直對秦漢時期的曆史非常著迷,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提供瞭許多寶貴的綫索。通過對漢服演變的追溯,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禮儀製度,甚至是人們的精神追求。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不同場閤的服飾差異的描述,讓我對古代社會的等級觀念有瞭更清晰的理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服飾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哲學思想、藝術審美緊密地結閤起來,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啓發性。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漢服,更是在學習一段鮮活的曆史。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單純的曆史書籍難以給予的。它讓我更加理解瞭“衣冠”二字的分量,以及服飾在維係文化認同和民族精神上的重要作用。

评分

讀《漢服歸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漢服這份熾熱的情感。書中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對漢族傳統服飾的熱愛和尊重,以及一種希望將其發揚光大的強烈願望。作者在介紹漢服的過程中,並非僅僅停留在客觀的描述,而是融入瞭許多個人的思考和感悟,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熱愛漢服的靈魂。我一直關注著漢服的復興,也為這一運動中的種種努力而感動。而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集大成之作,它係統地梳理瞭漢服的曆史脈絡,解答瞭我許多關於漢服的疑問,也讓我對漢服的未來充滿瞭希望。作者在書末提及的關於漢服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更是讓我深有同感。它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物,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這本書讓我覺得,漢服的“歸來”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響,更是對文化根源的重新尋覓和對民族精神的有力重塑。閱讀這本書,讓我更加堅定瞭對漢服文化的熱愛和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