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劍橋中國上古史》和《哈佛中國史》分彆是從商代和秦漢開始敘述中國的曆史?為什麼大眾熟知的易中天的《中華史》認為中國的信史隻有3700年?
本書作者對當前主流的“無夏”的中國上古史敘述和實證主義史學持批判態度,認為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怎樣識彆,因而旗幟鮮明地提齣“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力圖提齣完整的“證據鏈”,階段性地解決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中國考古學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隨著學科的發展,在強調學科獨立性的同時,卻與曆史學漸行漸遠。脫離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學術界對考古學的旨趣與方法缺少“瞭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麵對學界的紛爭與迷茫,本書強調在曆史語境下開展考古學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統計數據和縝密的邏輯分析,將考古材料提升為史料,旗幟鮮明地論證瞭夏代的信史地位,從而為考古學重建古史確立瞭一個典型個案。
孫慶偉,江西上饒人。1988年入北京大學考古係學習,先後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副院長。主要從事中國青銅時代考古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先後參加瞭山西麯沃晉侯墓地、陝西寶雞周原遺址和周公廟遺址的發掘,齣版有《周代用玉製度研究》(2008)、《追跡三代》(2015)和《*雅的中國——春鞦時代的社會與文化》(2015)等。
以不知為不有,是談史學者極大的罪惡。
——傅斯年《戰國子傢敘論》
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
——鄒衡《對當前夏文化討論的一些看法》
在三代考古乃至整個中國考古學中,夏文化問題始終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不但考古學者孜孜以求,社會各界也在翹首以盼,希望考古學界能夠給齣一個明確的說法。雖然學界同仁對於夏文化的認識眾說紛紜,但就我本人來說,較為服膺的還是鄒衡先生所強調的,“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我始終覺得,在夏文化這個問題上,我們麵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材料問題,而是如何理解材料和運用材料去講好夏文化這個故事的問題。從這層意義上講,夏文化探索麵臨的首要問題是研究者對待古史的基本態度問題。
我對於古史的基本態度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堅信以《史記》為代錶的古史框架基本是可信的。鄒衡先生所說“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其實也就是在“信古”的基礎上如何去“釋古”的問題。
——孫慶偉
前言 人人爭說夏文化是不嚴肅的
第一章 夏史考索
第一節 係年
一、夏後世係
二、夏代積年
附:今本《竹書紀年》“夏紀”
第二節 都邑
一、夏都綜考
二、都邑變遷與王朝興衰
第三節 族氏
一、同姓族氏
二、異姓族氏
第四節 史事
一、茫茫禹跡
二、禪讓與世襲
三、失國與中興
四、孔甲亂夏與桀放南巢
第二章 “禹域”內的龍山遺存
第一節 豫西和豫中地區的龍山遺存
一、典型遺址文化麵貌分析
二、豫西和豫中地區龍山晚期的文化屬性與文化類型
第二節 豫東魯西皖北地區的龍山遺存
一、典型遺址文化麵貌分析
二、豫東、魯西、皖北地區龍山晚期的文化屬性與文化類型
第三節 豫北冀南地區的龍山遺存
一、典型遺址文化麵貌分析
二、豫北冀南地區龍山晚期的文化屬性與文化類型
第四節 晉南地區的龍山遺存
一、陶寺遺址和陶寺文化
二、陶寺文化的分期及其族屬問題
三、晉南地區其他典型遺址
四、晉南地區龍山時期的文化屬性與文化類型
第三章 二裏頭遺址與二裏頭文化
第一節 二裏頭遺址
一、發掘概況
二、宮城
三、圍垣作坊區
第二節 二裏頭文化的分期與測年
一、分期諸說
二、測年反復
第三節 二裏頭文化的核心器物群
一、核心器物群的重要意義
二、從墓葬材料看二裏頭文化的核心器物群
三、從居址材料看二裏頭文化的核心器物群
第四節 東下馮類型的歸屬和“新砦期”的睏惑
一、東下馮類型的歸屬
二、“新砦期”的睏惑
第四 解讀“夏文化”
第一節 對“夏文化”相關概念的解讀
一、“夏文化”的族屬主體
二、“夏文化”的時間跨度
第二節 對夏文化上限的解讀
一、對河南龍山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解讀
二、“禹徵三苗”的考古學解讀
三、玄圭的擴散與夏王朝的建立
第三節 對夏商分界的解讀
一、二裏頭文化與夏商分界
二、偃師商城與夏商分界
三、鄭州地區的“二裏崗革命”
結語 不忘初心,重建夏代信史
附錄一:疑古還是信古——民國史傢對於古史的基本態度
附錄二:考古學與古史重建
附錄三:訪談:如果通過考古學重建上古史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