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落梅珍愛之作,作者親自修訂,新增5000字全新內容。
“我曾告訴過許多人,這冊書,是我傳記裏zui為喜愛的一本。時光雖簡短,情意卻深沉,其間的悲傷,感動,唯有自己深知。”——白落梅
★ 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她終其一生,橫空齣世的來,旁若無人的活,聽天由命的走。
★ 和《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你是錦瑟 我為流年》一起被稱為“民國唯美三傳”,是現象級暢銷書,齣版五年位居各大圖書銷售網站傳記文學排行榜前列。
★ 精美插圖,雙色印刷,2017年全新升級版。
《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是暢銷書作傢白落梅的一部人物隨筆集。主要內容是作者以清澈的文字、詩意的筆法、翔實的資料,寫齣瞭張愛玲絢麗驚世的成名過往,並結閤人物經曆,對其作品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鑒賞,盡顯其傳奇的藝術性與文學性。書稿內容高雅積極,詩意唯美,是當代不可多得的隨筆佳作。
胥智慧(白落梅),原籍江西南城縣,現棲居江南,一個帶著梅花氣息的隱世纔女。其散文在CCTV-3《電視詩歌散文》欄目中播齣四十餘篇,讀者盛贊其文“落梅風骨,鞦水文章”。她開創瞭“唯美傳記”這一全新暢銷書領域,成為具影響力的暢銷書作傢。代錶作有《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在zui深的紅塵裏重逢》《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彆重逢》《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你是錦瑟 我為流年》等。
目 錄
CONTENTS
第一捲
民國臨水照花人
臨水照花- 002
簪纓世族- 008
春意遲遲- 014
歸來海上- 020
時光如歌- 026
第二捲
當知齣名要趁早
孤獨的雲- 034
青青校園- 040
劫後重生- 046
港島歲月- 054
天纔夢想- 060
第三捲
塵埃裏開齣花朵
亂世風煙- 068
風華絕代- 074
緣分路口- 081
愛情毒藥- 087
塵埃花開- 093
第四捲
人生有情皆過往
傾城之戀- 100
情深不壽- 106
曾經滄海- 112
獨自萎謝- 121
後會無期- 127
第五捲
傾城後華麗轉身
紅塵擦肩- 134
半生情緣- 140
華胥一夢- 146
窮盡人海- 155
執子之手- 161
故鄉月明- 167
第六捲
今生隻作最後一世
山窮水盡- 174
日影如飛- 180
倦掩心門- 186
離群索居- 193
急景凋年- 199
最後一世- 206
附錄一 張愛玲作品選析
傾城之戀- 213
半生緣- 220
你也在這裏嗎?- 226
天纔夢- 231
附錄二 張愛玲年譜
後 記 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今生隻作最後一世
葉落空山,寒枝揀盡。在這個鞦意漸濃的午後,采一束陽光,讀幾捲詩書,日子陶然忘己。走過山長水遠的流年,以為世事早已麵目全非,生齣許多無端的況味。原來有一種歲月叫慈悲,因為它懂得,在這寥廓的人間劇場,一個人要從開場走到落幕,是多麼不易,所以它如此寬厚,讓嘗盡煙火的我們,依舊擁有一顆梨花似雪的心。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颱。民國就是一場散去的戲,曾經鑼鼓喧天的傾城故事,早已湮沒在落落風塵中,不知所往。那個被光陰拋擲的女子,又從遠年的巷陌款款走瞭齣來。她著一襲素錦旗袍,穿越民國煙雨,走過季節輪迴,那散落一地的,是薄荷般清涼的記憶。
我是喜歡張愛玲的。喜歡一個人,無須緣由,不問因果。喜歡她年少時的孤芳自賞,喜歡她遭遇愛情後的癡心不悔,亦喜歡她人生遲暮的離群索居。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在風起雲湧的上海灘,不費吹灰氣力,便舞盡瞭明月的光芒。浮沉幾度,迴首曾經滄海,她最終選擇華麗轉身,遠去天涯。清絕如她,冷傲如她,從不輕易愛上一個人,亦不輕易辜負一個人。
民國男子多如星辰,卻偏偏有那麼無情的一顆點亮瞭張愛玲。人生的相遇,是一件多麼美麗的事,而我們卻總要為美麗扮演一個深情與無情的角色。鬍蘭成用一盞茶的時間就可以忘記許下一生的諾言,而張愛玲卻要為一段愛情負責到底。她為他低到塵埃裏,在塵埃裏開齣花來。這朵花開錯瞭時間,在他背離的那一刻,她甘願獨自萎謝。
之後,張愛玲又遇到過一段緣分,與那個叫桑弧的導演,有瞭一次清心寡欲的相逢。再後來,她又邂逅瞭一段異國愛情,和一個叫賴雅的老者執子之手,相濡以沫十一年。但滾滾紅塵終究沒能給得起她要的那份現世安穩。也許愛情一定要將你傷到無以復加,你纔可以看得清醒明透。
鬍蘭成說,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她無須經曆多少世事,這個時代的一切自會來與她交涉。她不美麗,卻能夠以任何一種姿態傾城。就是這個傳奇女子,和月亮結下瞭一世情緣,生於月圓之日,死於月圓之時。民國的月亮早已下沉,而她的故事卻永遠不會結束。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曆盡劫數、嘗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
世間曾有張愛玲,世間唯有張愛玲,隻是這個人早已隔瞭風雨時空。縱算我們窮盡人海,也不能再與之相遇。因為她隻有一生,她不會轉世,亦不會依附於某個人或某種物。但我們會永遠記住,這個讓人珍愛的女子,這個不會老去的靈魂。所以,你尋她,她在這裏;你不尋她,她也在這裏。
水寒江靜,月明星疏。在散場之前,我竟落下淚來。也許我們都該持有一顆良善的心,把今生當作最後一世,守候在緣分必經的路口,尊重每一段來之不易的感情。要知道,於韆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緣分!
時光無涯,聚散有時。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白落梅
前言
任是無情也動人
她叫張愛玲。
她一直都在這清平俗世的某個角落,過著不為人知的生活。很多年前,她給自己安排好瞭命途,從此漫無邊際地遷徙,隨心所欲地飄零。
她是一個不愛生活的人,盡管也曾學著和這個迷幻的塵世相處,但終究徒勞無益。她算來是個無情的人,卻在年輕之時沒能守住淡然心性,放縱自己愛瞭一場。後來的背離是真的彆無他法,但凡有一點轉機,她亦無須假裝冷漠,故作堅強。
原以為民國煙雨能夠滋養性情,以為上海風雲能夠續寫傳奇,以為人間草木能夠成為知己,可她還是拋擲一切,丟下傾城故事、風華文章,不與任何人道彆離。她選擇漂洋過海,去一個誰都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誰的地方,被遺忘地活著。任你窮盡人海,都不能將之尋找。
紛亂山河,荊棘歲月,帶給她太多的傷。隻因洞明世事,知強極則辱、情深不壽,故而在人生榮盛之時,自減鋒芒,華麗轉身。堅守孤獨,是為瞭有一處寜靜的歸宿,得以無所畏懼,從容度日。
她沉浸在虛無的世界裏,不可自拔。以為光陰慈悲,許她緩慢老去;以為世人寬容,許她半生安穩。她的心始終不能平靜無波。那些書中故事,戲裏人物,原本就隻是彆人的傳奇,為何獨要她一人承?擔?
如果可以,她願意將人生改寫成一本平淡簡潔的書冊,而她做那個微小的人物,無多愛恨,淡漠悲歡,隻將生命裏一次短暫的邂逅留在永遠的迴憶裏。至於以後誰來過,誰又走瞭,再無瓜葛。
她什麼也沒有帶走,僅擇瞭一件旗袍裹身。她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瞭蚤子。這一生,她說過許多的話,有些被時光淡忘,模糊不清,唯獨這句,清醒明透,不離不捨。離世的那一天,她穿著一件赭紅色旗袍,這是她留給世人唯*的念想。
“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緻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彆人,我將隻是萎謝瞭。”沒有誰,值得她等到遲暮。她之所以活到白發蒼顔,是為瞭償還人間給過的山石草木,償還歲月給過的冷暖朝夕。她真的無情嗎?不,她分明有情有義,她愛得生動、深沉。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生命中的過客,如塵埃一般淡淡來去,是我們緣薄,不得與她同修因果。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這一生隱居在茫茫人海裏,卻走不齣心靈寂寞的樊籬。
她隻有自己。
看到這本書名,我立刻想起瞭張愛玲那些如夢似幻的筆觸,總覺得她的故事裏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哀愁,又帶著點看透世事的豁達。我一直對她的人生經曆非常好奇,她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寫齣那樣充滿洞察力的文字的?特彆是“傾城往事”這幾個字,總會讓人聯想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個人命運的起起伏伏,以及那些被愛情、名利、戰爭所裹挾的無奈與傳奇。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挖掘張愛玲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她的傢庭背景,她與鬍蘭成的復雜感情,她後來在美國的生活等等。白落梅這個名字,我也有所耳聞,她筆下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溫婉的力量,不知道她會如何描繪這位傳奇女作傢的一生,是否會用她特有的細膩和感性,去觸碰張愛玲內心深處那些最柔軟的部分。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張愛玲是如何在睏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以及她的文字是如何成為她對抗現實的一種方式。這本書,我感覺會是一次與張愛玲靈魂對話的旅程,希望能從中讀齣她文字背後那份深刻的悲憫與懂得。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我一直覺得,張愛玲的文字裏,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智慧,她對人情世故的洞察,至今讀來依然鮮活。所謂“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不僅是對她作品的概括,更像是她人生態度的寫照。她寫盡瞭人間的悲歡離閤,卻又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醒和淡然,不評判,不指責,隻是客觀地呈現,這種“不忍苛責”的態度,何嘗不是一種深切的慈悲?我特彆好奇,白落梅是否會從張愛玲的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去展現她是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提煉齣不平凡的感悟的。比如她是如何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是如何將這些觀察轉化為筆下的生動畫麵。還有“傾城往事”這個詞,總會讓人聯想到那些跌宕起伏的曆史事件,以及在這些事件中,個體命運的渺小與無奈。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描繪張愛玲經曆的那些重要時刻,並分析這些時刻對她人生和創作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讀這本書的,希望能從張愛玲的人生經曆和她的作品中,汲取一種麵對生活睏境的勇氣和智慧,用更寬容的心去理解世事,也理解他人。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第一反應就是,這本書的題目太有分量瞭。張愛玲,一個名字本身就自帶故事的人,而“傾城往事”這四個字,更是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無盡的遐想。我想這本書大概率不會隻是簡單地羅列張愛玲的生平事跡,而更傾嚮於對她作品和人生的深度解讀。特彆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句話,我想這本書會試圖去闡釋,張愛玲是如何在對人性,對感情,對命運有著深刻理解之後,纔能夠寫齣那些既尖銳又溫情,既冷酷又悲憫的文字。我個人對張愛玲的傳記一直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她的人生太過復雜,太多不確定性,很容易被誤讀。我更希望作者能夠呈現一個相對真實,不加過多修飾的張愛玲。而白落梅的風格,我感覺會偏嚮於一種女性化的視角,可能會更關注張愛玲在情感世界的起伏,以及她如何在這種起伏中保持獨立的靈魂。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讓我重新認識張愛玲,不僅僅是她作品的作者,更是那個時代一位獨特的靈魂。
评分我一直對張愛玲的文字著迷,那種對生活細節的精準捕捉,對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總是讓我拍案叫絕。而“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句話,感覺就像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注解。她筆下的角色,無論是風華絕代的女子,還是市井小民,她們的愛恨情仇,她們的得失計較,都被她寫得淋灕盡緻,但卻又不會讓人覺得是嘲諷,反而帶著一種理解和包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張愛玲的創作哲學,看看她是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又如何將這些靈感升華為不朽的文學作品。尤其“傾城往事”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那些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以及張愛玲如何在這種宏大的背景下,依然能捕捉到最細微的人性閃光點。白落梅的寫作風格,我感覺會比較柔和,或許會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去講述張愛玲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張愛玲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她文字中那種不動聲色的悲憫,以及她對生命真相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張愛玲已經有瞭相當的瞭解,畢竟她的作品是繞不開的經典。但每次看到新的關於她的書籍,總還是會心生期待,或許是總覺得,每一個角度,每一個解讀,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我關注的更多的是她文字中的“因果”,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邏輯和情感糾葛。比如她筆下的人物,為什麼總是那麼復雜,又那麼真實,仿佛就是我們身邊某個熟悉的人,又帶著一種疏離的陌生感。而“慈悲”這個詞,用在張愛玲身上,我總覺得有些齣乎意料,但又細細一想,似乎又無比貼切。她對人性的洞察,那種不加掩飾的揭露,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真相的接納,而接納,不也是一種慈悲嗎?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張愛玲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對她創作和人生軌跡的影響。是時代塑造瞭她,還是她用文字“定義”瞭那個時代?白落梅的筆觸,是否會更加側重於張愛玲創作的“源頭活水”,探尋她那些靈感的火花,是如何在生活的點滴中被點燃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理解”的答案,理解她的作品,也理解她這個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