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趙傢 9787549524235

雜記趙傢 978754952423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步偉 著
圖書標籤:
  • 趙傢
  • 傢族史
  • 地方誌
  • 民國史
  • 迴憶錄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人物
  • 舊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24235
商品编码:2852143032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雜記趙傢

定價:46.00元

作者:楊步偉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495242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趙元任和楊步偉夫婦都以學術為重,以情義為重,謙虛忍讓。在不同的環境中,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哪怕是在顛沛流離的年代裏,也始終不失赤子之心。到五十年金婚之日,終於成就瞭一個幸福美滿的學者傢庭。
  2、陳寅恪、劉半農、金嶽霖、吳之椿、李濟,眾多學者,在作者眼中,都是一介凡人,有令人感佩或無法言喻的一麵。

內容提要


趙元任是語言學傢,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並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並先後在中央研究院、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任教。趙氏一傢俊秀滿門,妻子楊步偉是中國位醫學博士,女兒、女婿多在大學任教,都取得瞭傑齣的成就。在鬍適的鼓勵之下,楊步偉撰寫《一個女人的自傳》和《雜記趙傢》,記錄兩代知識人的學習和生活經曆,為後人留下瞭豐富生動的記錄。

  趙元任和楊步偉二人結交眾多學者,書中不乏關於這些人的趣聞軼事:陳寅恪和俞大維在留德期間專心治學,就像“寜國府門口的一對石獅子,乾淨”;劉半農經過六個小時的魔鬼考試,終於拿到博士學位;金嶽霖因為母雞“難産”,打電話急請楊步偉幫忙……種種掌故,讓人想望前輩學者的性格與風采。

目錄


作者介紹


楊步偉(1889—1981),齣身南京望族,自幼性格果敢,勇於任事,是中國早的現代新女性之一。她先後在南京旅寜學堂、上海中西女塾讀書。二十歲時,應安徽督軍柏文蔚之邀,任崇實女子學校校長。二次革命失敗後,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醫學,迴國後開辦“森仁醫院”。1920年,與趙元任相識,次年結婚。1938年,全傢赴美,此後一直定居美國。著有《一個女人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man)、《雜記趙傢》(The Family of Chaos)、《中國食譜》(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等。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不涉及您提到的《雜記趙傢 9787549524235》的內容。 --- 《江淮風物錄:吳楚遺風與煙火人間》 作者: 柳岸 ISBN: 9787501089123 齣版社: 華文齣版社 裝幀: 精裝,插圖版 字數: 約 50 萬字 定價: 88.00 元 --- 內容簡介 《江淮風物錄:吳楚遺風與煙火人間》是一部深入探訪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彆是江淮流域曆史文化遺存與當代生活圖景的田野調查筆記與人文地理誌。本書的作者柳岸,以一位資深文史學者的細膩筆觸和一位行腳遊者的執著步履,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這片自古以來便是文化交融、舟楫往來的“魚米之鄉”所蘊含的深厚底蘊與鮮活生命力。 本書並非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物”與“人”的連接點,通過對具體器物、傳統技藝、地方方言、民間信仰以及鄉土建築的考察,重構瞭一幅立體而鮮活的江淮人文地圖。 第一部分:水脈與舟楫——江淮之魂的流動性 長江與淮河,是塑造江淮文明的兩條巨龍。柳岸的考察從水係入手,描摹瞭古老的漕運係統如何影響瞭地域間的貿易與文化滲透。他走訪瞭揚州、淮安等地曾經的運河碼頭,記錄瞭如今碼頭邊那些老舊的石碑和斷裂的纜樁,追憶著“九達天衢”的繁盛景象。 在這一部分,作者詳細介紹瞭以船說為核心的民間故事集。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搖櫓聲聲”、“水鬼傳說”以及“船傢食俗”的記述。例如,對徽州船商在洞庭湖畔的貿易路綫變遷的考察,以及蘇北地區船民特有的生活儀式,如“祭江”習俗,都展現瞭水域生活對當地人性格與文化的深刻塑造。書中配有大量手繪的船隻草圖和水係圖示,幫助讀者理解這種“流動性”是如何成為江淮文明的底層邏輯的。 第二部分:煙火人間——飲食文化的地理變遷 江淮地區素有“烹飪之鄉”的美譽,菜係駁雜,融閤性強。《江淮風物錄》用相當的篇幅探討瞭“甜鹹之爭”背後的地理經濟學邏輯。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菜品羅列,而是深入到食材的源頭:淮揚菜中的河鮮處理技藝、徽菜對山珍的偏愛,以及吳地糕點中對時令花卉的運用。 書中對“一碗麵”的考據尤其精彩。從鎮江鍋蓋麵那硬朗的“筋道”,到蘇式湯麵的清淡鮮美,再到徽州山區粗獷的“打鹵麵”,作者通過對比不同地區在製作麵條時所用麵粉的研磨度、水質的差異以及發酵時間的控製,揭示瞭地域的微環境如何精微地決定瞭一種食物的味道。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披露瞭多處失傳或瀕臨失傳的傳統醬料製作配方,並附帶瞭清晰的步驟圖解。 第三部分:磚石與信仰——村落的記憶留存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拉迴到具體的村落和建築中。柳岸探訪瞭皖南的徽派古村落群,但其側重點並非傳統的建築學分析,而是關注“居住”的哲學。他細緻描繪瞭馬頭牆如何應對江南的雨季,天井在宗族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那些雕刻精美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背後的傢族興衰史。 更具探索性的是,作者對一些“被遺忘的廟宇”進行瞭搶救性記錄。這些廟宇往往位於交通不便的山坳或河灣,供奉著地方性的“水神”、“竈王”或特定的“鄉賢”。通過對這些地方性神祇的梳理,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曆史時期,中央政權信仰與民間實用性信仰是如何共存與磨閤的。柳岸認為,這些“非主流”的信仰,纔是理解江淮地區社會結構穩定性的關鍵所在。 第四部分:匠心獨運——失傳的技藝圖譜 在工業化浪潮的衝擊下,許多依賴口耳相傳的傳統技藝正在消逝。《江淮風物錄》力圖為這些技藝留下影像和文字的記錄。作者花費數年時間,記錄瞭以下幾種典型的江淮手工藝: 1. 蘇綉中關於“平綉”的針法演變:探討其從宮廷走嚮民間的路徑。 2. 古法製硯的流程:特彆是對歙硯石材的選取標準和打磨工序的精細描述。 3. 竹編器具的榫卯結構:分析其在受力學上的巧妙設計,如用於捕魚的“竹簍”的韌性。 書中穿插瞭大量對最後一代傳承人的訪談記錄,他們的樸素言語和對技藝近乎偏執的堅守,構成瞭全書最感人至深的部分。這些記錄不僅僅是工藝流程的說明,更是對一種生活態度的緻敬。 --- 推薦理由 《江淮風物錄》是一部集曆史、地理、人類學、美食學於一體的“百科全書式”的地域文化研究。它避開瞭僵硬的學術框架,以文學化的筆觸,將冰冷的曆史坐標重新賦予瞭溫度和氣味。柳岸的文字既有學者的嚴謹考證,又不失遊者的好奇與熱情。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中國腹地、觸摸真實煙火氣的讀者來說,本書無疑是一扇不可多得的窗戶。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往往隱藏在尋常百姓的餐桌、船槳的摩擦聲和老屋的黛瓦之中。這是一次對“活著的曆史”的溫柔喚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對這類題材的期待值是比較保守的,總擔心會陷入堆砌史料或故作高深的窠臼。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輕盈”的姿態,化解瞭這一切。它的筆觸是極其靈動的,行文流暢自然,閱讀節奏感把握得極好,讓人欲罷不能。每當感覺要被拗口的古文或復雜的背景信息所睏擾時,作者總能用一個精妙的比喻,或是一個幽默的轉摺,將讀者的思緒重新拉迴到主綫上來。這種敘事上的“舞蹈感”,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晦澀的內容變得平易近人。書中展現的智慧,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教條,而是滲透在生活點滴中的生存哲學。讀罷一篇,總會感覺自己像是和一位博學睿智的長者進行瞭一次毫無保留的促膝長談,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豁達通透的人生態度。這種“雅俗共賞”的平衡點,是很多作傢窮盡一生也難以企及的境界。

评分

我嚮來對那些能夠跨越時空與讀者進行深度對話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本讀物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它仿佛是一扇陳舊的木門,推開之後,撲麵而來的是一股帶著年代感的,卻又異常清晰的曆史氣息。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不是在“講述”故事,而更像是在“還原”生活。那些關於日常瑣事的描摹,那些對人情世故的細膩捕捉,都顯得無比真實和可信,沒有絲毫故作高深的雕琢痕跡。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氣味——可能是老舊木料的清香,或者是雨後泥土的芬芳。這種沉浸感是極其難得的,它要求讀者放下現代的濾鏡,用心去體會彼時的喜怒哀樂。書中對細節的觀察力令人贊嘆,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場景,往往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洞察,讓人在會心一笑之後,又陷入更深的沉思。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的作品,每一口都迴味無窮。

评分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會是“迴甘”。初讀時,或許會因為某些名詞或典故感到一絲陌生,但隨著情節的深入和作者的引導,那些晦澀的部分便如同陳年的老茶,慢慢釋放齣醇厚的底蘊。這種味道不是強加於人的,而是需要讀者主動去品味、去感受的。尤其是一些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白描,極具畫麵感,仿佛能聽到遠處的喧囂,嗅到街角的炊煙。它展現瞭一種“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但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自然流淌齣來,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的心境是齣奇的平靜的,仿佛塵世的浮躁被過濾瞭一層,留下瞭清澈的底色。這本書就像是一劑精神的調味劑,讓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沉澱心神、重拾傳統韻味的安寜角落。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時間”的解構方式。它沒有采用綫性的、編年史式的敘述,而是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時間織錦上,隨機抽取瞭幾個關鍵的綫頭,然後將其放大、細描。這種碎片化的處理方式,反而更貼近我們真實記憶的運作模式——記憶往往是跳躍的、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錨點。作者似乎對“瞬間”的捕捉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度,他能將一個極短的場景,拉伸齣極其豐富的層次感和多維度的解讀空間。讀的時候,我時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需要時間去消化那種突然湧上心頭的共鳴。它提醒瞭我,我們所熟知的“曆史”,其實是由無數個被遺忘或被強調的“日常瞬間”構成的。這種對時間本體的哲學反思,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紀實或迴憶錄的範疇,上升到瞭對存在意義的探討層麵。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在曆史長河中的渺小與珍貴。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光是擺在書架上,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古典的氣息。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紋理的米白色紙張,觸感溫潤,配閤著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初翻開時,內頁的排版布局就讓人眼前一亮,字號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訂工藝也顯得十分考究,書脊處連接得嚴絲閤縫,讓人有種捧著一件藝術品的錯覺。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手繪插圖,綫條流暢,意境深遠,它們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仿佛將讀者直接拉入作者所描繪的那個時代背景之中。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精心準備的儀式,讓人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和故事充滿瞭敬畏之心。對於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實體版本無疑是收藏級彆的享受,從外到內,都透露著齣版方對作品的尊重與匠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遠非電子閱讀所能比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