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社群主義
定價:36.00元
作者:俞可平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060802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集體和社群的價值被不斷高估的西方,“自由及其局限”一度成為主流,社群主義應運而生。以至於有人說,20世紀7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題是新自由主義者的正義,而8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題則是社群主義者的社群。在20世紀90年代,正義和社群兩者同時成為政治哲學的主題。對於長期飽受集體主義,如今仍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討論社群主義,究竟是早還是晚?這就需要從政治哲學的視角,進入社群主義的思想內核。本書作者,十年前曾因“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轟動的政治學者俞可平,在梳理西方政治哲學流變的基礎上,係統介紹瞭社群主義及其價值,並明確指齣,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的後果是非常危險的。相關閱讀:《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第三版)《*近四十年中國社會思潮》《自由主義》《法團主義》
內容提要
社群主義是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它是在批評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産生的。社群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形成瞭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兩相對峙的局麵。社群主義是個人主義*發達的産物,是對個人主義不足的彌補。它的價值隻有在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發達的前提下纔得以凸顯,它自己的不足也隻有通過自由主義纔能得以補償。離開發達的自由主義就無法真正理解社群主義,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就會發生時代的錯位,這種錯位的後果很可能是危險的。社群主義似乎類似於集體主義,但對社群主義進行研究卻可以預示的未來社會的分化方嚮。本書在介紹瞭新自由主義一社群主義之爭與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流變之後,著重論述瞭社群主義的方法論和價值觀,特彆是社群主義關於自我、個人、社群、認同、權利,美德、公益、國傢等的觀點。後作者還簡要分析瞭社群主義對當代西方政治學理論及實際政治生活所産生的影響。
目錄
前言 / 001
導言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流變:從新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 / 001
章 政治哲學及其在當代西方的流變 / 007
一、政治哲學及其流變 / 008
二、功利主義 / 016
三、新自由主義 / 023
四、社群主義及其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 030
五、新自由主義者對社群主義挑戰的反應 / 043
第二章 個人與社群 / 057
一、自我 / 058
二、認同 / 067
三、社群 / 070
四、成員資格 / 083
五、公民資格 / 088
第三章 權利與公益 / 093
一、權利 / 096
二、美德 / 105
三、公益 / 116
四、國傢 / 125
結語 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的後果是危險的 / 139
附錄 社群主義與個人主義 / 151
參考文獻 / 163
第二版跋 / 173
第三版跋 / 175
作者介紹
俞可平,學者,政治學傢,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因倡導“治理”“善治”“增量民主”“創新”“動態穩定”“協商民主”而廣受關注。2006年因發錶“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轟動,2008年被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事務》雜誌評選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傢”,著有《論國傢治理現代化》《敬畏民意》《民主與陀螺》《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那種過度的個人主義和原子化的社會結構,讓我們每個人都像是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島,雖然錶麵上自由,但內心深處卻充滿瞭難以言喻的孤獨和焦慮。翻開這本書的扉頁,那種對“聯結”的渴望,對“共同體”的呼喚,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靶心。作者似乎非常深刻地理解瞭現代社會運行機製背後的那種冰冷和疏離感,他沒有停留在空泛的批判,而是試圖在曆史的脈絡和哲學的思辨中,為我們指引一條重塑人與人之間真實、有意義關係的路徑。我特彆欣賞它探討的那些細微之處,比如傢庭、鄰裏、工作場所中的倫理張力,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互動模式,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身份和價值判斷的。讀完第一部分,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周末和鄰居打招呼的方式,那不再隻是一個禮貌性的動作,而似乎成瞭一種微小的、維護共同體肌理的實踐。這本書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它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站在一個更宏大的人類經驗的背景下去理解自己的處境。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沉悶的社會學讀物,充滿瞭術語和抽象概念,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具感染力,仿佛他本人正坐在我對麵,用一種充滿激情的語調,與我探討著我們共同的未來睏境。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政治哲學思辨,落地到瞭非常具體的文化現象和日常生活場景中。比如,書中關於“消費主義如何解構瞭地方認同”的那幾頁,簡直是為我過去十年的生活寫下的注腳——我們總是在追逐更“好”的東西,卻忘記瞭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和身邊這些人的價值。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能力,讓這本書的論點具有瞭強大的說服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可以被我們當下生活所檢驗和驗證的智慧。讀完後,我不再滿足於做一個被動的社會觀察者,而是更傾嚮於思考,我能在這個小小的社群裏,做些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评分坦白講,我一開始是帶著一絲懷疑和警惕翻開這本書的,畢竟“社群主義”這個詞匯在當下的政治語境中,常常被賦予某種保守或排外的色彩。然而,作者處理這個主題的方式,完全超越瞭我預設的框架。他巧妙地梳理瞭從古典亞裏士多德到當代德沃金的譜係,但核心卻始終聚焦於“責任”和“互惠”的當代重建。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要求我們迴歸一個虛構的田園牧歌式的過去,而是勇敢地直麵現代性的挑戰——全球化、技術進步以及個人主義的勝利,是如何掏空瞭我們傳統上賴以生存的道德基礎。它不是要“拋棄現代性”,而是要“修正”現代性,找到一種更人性化的平衡點。這種復雜性使得這本書的論述非常耐人尋味,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感覺一切都豁然開朗的“速效藥”,而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加入這場關於“我們如何共同生活”的艱苦但必要的討論。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讓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細嚼慢咽。我不是一個輕易被學術理論嚇倒的人,但這本書在處理其核心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而又充滿激情的辯論姿態,確實是少見的。它沒有簡單地將“社群”理想化,而是非常坦誠地剖析瞭傳統社群內部的排他性、等級森嚴以及對個體自由的潛在壓抑。這種辯證的視角極其寶貴,因為它避免瞭將問題簡單地歸咎於“現代性”的罪惡,而是迫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在一個尊重差異和自主性的前提下,構建一個既能提供支持、又能激發潛能的社會結構?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公共領域”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真正的公民參與,並非僅僅是投票箱前的行為,而是在日常的、非正式的互動中,通過共同的行動和承諾來“創造”意義。我感覺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社會治理結構中的許多結構性缺陷,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可以用來反思和重新想象的智力工具。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跨學科的廣度和深度,它在倫理學、政治理論,甚至社會心理學之間搭建瞭一座座堅實的橋梁。作者似乎擁有將看似無關的觀點融閤成一個有力整體的魔力。我尤其欣賞他對“公民美德”的討論,這部分內容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在充斥著“權利至上”的公共話語中,這本書鄭重地重新引入瞭“義務”和“關懷”的重要性,並論證瞭沒有強大的公民美德作為基礎,任何憲政框架都可能隻是空殼。這種對內在道德資源的重視,讓我重新思考瞭教育的真正目的——它不應隻是培養能乾的勞動者或聰明的個體,更應是培養有責任感的、能夠深度參與共同體生活的“人”。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雖然過程需要付齣努力,但登頂時所獲得的視野和洞察力,絕對物超所值,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社會結構和個人角色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