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16漢語新詞語
定價:20.00元
售價:15.8元,便宜4.2元,摺扣79
作者:侯敏 鄒煜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00157049
字數:180
頁碼:19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新詞語編年本,教育部新詞語項目重要研究成果,是對年度新詞、新語、新義、新用法的持續性記錄,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可讀性。自2006年開始,每年齣版一本,《2016漢語新詞語》已經是1本瞭。
內容提要
《2016漢語新詞語》屬於編年本性質的新詞語詞典,每年齣版一本,繼《2006漢語新詞語》開始至今,已經連續齣版10本。《2016漢語新詞語》由中國傳媒大學侯敏教授和她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主要收錄2016年度的新詞、新語、新義、新用法約424條,附錄補收近幾年的新詞新義約155條,隨文配插圖24幅。
目錄
作者介紹
侯敏,中國傳媒大學應用語言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計算語言學。主要論著有《計算語言學與漢語自動分析》《修辭美學》《漢語自動分詞中的歧義問題》等。
文摘
序言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齣發,這本書最大的敗筆在於它未能提供任何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鮮視角,讀完後沒有任何知識的“湧現感”。語言的魅力在於其生命力、其演變的不確定性,以及它如何被大眾的集體潛意識所塑造。然而,這本書給我的體驗是:它似乎在試圖“馴服”語言,將那些野蠻生長的詞語,硬塞進預設好的、死闆的學術框架裏。許多解釋讀起來像是“你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但你不知道它為什麼是這個意思”,這種信息層級的缺失感非常令人沮喪。而且,全書的行文節奏極其拖遝,過渡句和不必要的重復性論述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這讓我懷疑作者是否為瞭湊字數而進行瞭大量的注水操作。如果一本關於“新詞”的書讀起來比看一本舊辭典還要乏味,那麼它在信息傳遞上的失敗已經無可挽迴。我本想從中找到一些語言樂趣,結果卻隻找到瞭一堆需要被“消化”的、營養不良的文字碎片。
评分從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在詞條的篩選和歸類上存在著巨大的邏輯漏洞,讓人對兩位作者的專業素養産生瞭深深的懷疑。一個閤格的語言現象觀察者,應該能清晰地區分什麼是真正的語言創新和結構性變化,什麼是短暫的、曇花一現的“梗”或者純粹的營銷口號。然而,這本書似乎將所有能被檢索到的“新詞”一股腦地塞瞭進來,缺乏一個明確的、可信的篩選標準。某些詞條的重復齣現,以及對同一概念用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方式進行解釋,暴露瞭其內部編輯工作的混亂。更讓人抓狂的是,書中對詞語的語素分析和構詞法探討幾乎是空白的。難道我們收集新詞,不就是為瞭觀察現代漢語在壓力下的詞匯生成機製嗎?如果隻是羅列,那互聯網搜索框做得比它好一萬倍。這種缺乏方法論支撐的堆砌,使得這本書的價值僅僅停留在“信息搬運”的層麵,而非“知識構建”,對於任何希望將這些新詞作為研究材料的學者或學生來說,都需要花費額外的巨大精力去清洗和驗證這些數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性價比極低。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兩位作者在2016年底匆忙交齣的一份“年終總結報告”,但這份報告顯然是在截止日期前幾個小時纔倉促完成的。它的市場定位似乎是麵嚮普通大眾的科普讀物,但其呈現齣來的質量卻無法滿足任何一個有閱讀質量要求的讀者。在介紹詞條的社會影響時,筆觸顯得極其保守和謹慎,仿佛作者生怕觸碰到任何可能引發爭議的話題,導緻很多詞語背後的社會張力和文化衝突被完全閹割瞭。例如,一些與社會熱點、亞文化群體緊密相關的詞匯,在書中被描述得極其“安全”,失去瞭其原有的鋒芒和批判性。這種“老好人式”的語言整理,不僅削弱瞭對語言現象的描繪力度,也使得這本書在多年後看來,完全失去瞭“時代快照”的價值,因為它迴避瞭時代的躁動。閱讀時,我不斷在想,如果作者能更勇敢、更深入地挖掘這些新詞如何摺射齣社會心態的變化,這本書的厚度將大大增加,但很可惜,他們選擇瞭最平庸、最安全的路徑。
评分我不得不說,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煎熬,仿佛被拖拽進一個充滿陳詞濫調和生硬堆砌的語言迷宮。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古闆、僵硬,完全沒有考慮到“新詞語”本身所帶有的那種活潑、動態的生命力。它試圖用一種近乎教科書式的、冷冰冰的語言去解構那些本該充滿煙火氣的網絡流行語,結果就是,那些詞語仿佛被抽去瞭靈魂,隻剩下一副冰冷的骨架。我尤其受不瞭的是,對於一些明顯帶有戲謔、反諷意味的詞匯,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過於“正經”和“教條”,仿佛在為一本晦澀的古代典籍做注釋,完全錯失瞭對語言使用情境的敏感捕捉。這種割裂感非常強烈,就像用顯微鏡去看一場喧鬧的街頭派對——你看到瞭細節,卻完全錯過瞭狂歡的本質。我原本期待的是一種充滿洞察力的、略帶幽默感的語言考古,能讓我會心一笑,感受到語言的魔力,但這本書提供的卻是枯燥的標簽化定義,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連帶著對2016年那段鮮活的語言記憶都濛上瞭一層灰。它更像是對語言現象的一種“記錄”,而不是一種“闡釋”或“品鑒”。
评分這本所謂的“新詞語”集子,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抱有一絲期待的,畢竟“2016”這個時間點,正處在互聯網語言爆炸式增長的時期,社會熱詞層齣不窮。然而,翻閱之後,那種強烈的“被忽悠”感油然而生。首先,書的裝幀和排版就顯得有些……樸素,這倒不是說一定要華麗,但至少作為一本語言學性質的參考書,清晰的邏輯和易讀性是基本要求。我發現很多詞條的解釋要麼過於簡略,像是應付瞭事地從網絡上抓取瞭定義,缺乏深入的語境分析和溯源;要麼就是泛泛而談,沒有真正抓住那個詞在2016年語境下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傳播路徑。舉個例子,對於某些網絡流行語,作者似乎隻停留在“它是什麼意思”的層麵,卻沒有探討“為什麼是這個詞火瞭”,背後的社會情緒、圈層文化,乃至媒介傳播的機製,這些纔是語言學愛好者真正想探究的深度。這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編寫方式,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打摺扣,更像是一本匆忙拼湊的“熱詞備忘錄”,而不是一本嚴謹的語言現象觀察報告。對於想瞭解當年語言變遷的深度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素材遠遠不夠紮實,隻能作為一種非常錶層的、快速瀏覽的材料,讀完之後,閤上書本,腦海裏留存的有效信息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對時間投入的一種模糊的浪費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