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知道你是怎麼剩下的(版)
定價:30.00元
作者:吳迪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112207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吳迪嚮來被讀者稱為“麻辣情醫”,他對男女之間的情感與狀況分析,無一不是一針見血,清醒透徹。吳迪的文字是聰慧的,也是實用的。俗話說“愛情需要感覺,更需要智慧;需要浪漫,更需要技巧”,如此書中,《我知道你是怎麼剩下的》,一針見血的書名,足以戳醒每個還身處夢境中的女性。這是一劑良藥,更是一劑興奮藥。擺脫被“剩下”的狀況,迎接被愛充盈的人生!
內容提要
吳迪說:“我知道你是怎麼剩下的。”
看到這話的人,頓時像感覺到一種尖銳無比的刺痛。看似平淡的語氣,看似傢常的事件與對話,卻像針在心尖一樣,時時提醒著你“正在被剩下”的事實。
解決任何問題,都好像看病就醫一樣。吳迪,正是好的情醫,盡管非常麻辣!
在這本書中,吳迪從“剩女革命”一路開講,直到“婚姻保衛戰”,以數十個實際“病例”,來一一分析並對癥開齣良方,指齣你的癥結所在,繼而為你的癥結開齣對癥良方。
情書,不可不看;情結,不能不解;情醫,不得不就!
目錄
章 剩女革命
1.剩女是如何煉成的
2.你想嫁上帝嗎
3.戀愛可以被培訓嗎
4.我知道你是怎麼剩下的
5.不在相親,就是在相親的路上
7.將武鬆和武大摺中成西門慶
8.開心的人身上會放光
9.幸福的秘密
10.你確實還不夠格談結婚
第二章 你為什麼自卑
1.你為什麼自卑
2.轉換心靈視覺
3.對自卑說“HI,你好”
4.親愛的,外麵沒有彆人
5.珍惜生命,不當Yesbuter
6.你知道自己的身材哪裏美嗎
7.主義是種病
第三章 那些有毒的戀愛教條
1.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2.窮小子戀愛是浪費時間
3.男人隻想要一張白紙的女人
4.做得好不如嫁得好
5.不結婚的女人就是敗犬
6.25歲不結婚就是剩女,掉價瞭
7.結婚證就是保險箱
8.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傢的事
9.寜可在寶馬裏哭泣
第四章 戀愛常見病
1.缺愛癥:隻要有人愛我,外星人也可以
2.獨生子女,遇到難時各找各媽
3.女人就是為難女人
5.披著愛情皮的依賴
6.你是好老公的人選=你傻
7.想要蘋果偏跟梨過不去
8.逃離一心想改造你的女人
9.如果你的夢想裏沒有他,就不能說你們相愛
10.寂寞難耐,寜濫不缺
11.你“備胎”瞭嗎
12.成熟的人必須具備的不能跟愛人“藉”的能力
13.他劈腿,他害怕,他不知道要什麼
14.老男人迷戀癥
第五章 婚戀問題上如何管理父母
1.你被親情綁架瞭
2.為人兒女當自強
3.迴到老傢就一切OK
4.如果你的母親是某種精神病患者
5.婆媳大戰中的孩子
6.有自己房間的女人不需要迴娘傢認錯
7.割斷臍帶做大人
第六章 愛情麵包我都要
1.多少錢值得委屈感情
2.有房有車不是生活的終點
3.為什麼要把錢和感情對立
4.幸福是滿足欲望嗎
5.結婚不是上天堂
6.婚前必問的15個問題
7.錢能帶給女人自由嗎
9.婚姻法新規下女人的生存之道
10.事業是評判男人尺度嗎
11.吃飯的錢他付,鑽石自己買
第七章 離婚的100個理由
1.婚姻保衛戰
2.嚮宇宙發齣正確的信號
3.離婚有孩女人不必急著結婚,好好享受戀愛
4.如果你選擇做天使,他就選擇做魔鬼
5.離婚後,孩子怎麼辦
6.你是婚姻中的三夾闆嗎
7.佳侶和怨偶
附錄
作者介紹
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主攻兩和白領職場。2001年任《ELLE》雜誌編輯部主任。多年外企經驗。其所主持的情感問答欄目《ASKWUDI》先後刊登在《ELLE》和《消費者MeiMei》上,在都市男女中風靡一時。2002年8月齣版《麻辣情醫Q&A;——ASKWUDI》。曾為《時尚》、《南方周末》、《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書城》等知名媒體撰稿人。2003年創建《消費者MeiMei》雜誌,任齣版人,近將為《嘉人》雜誌和《新民晚報》開設情感專欄。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寜靜而深邃的頓悟。吳迪先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滌蕩著我心中那些浮躁與不安。他並沒有試圖教導我什麼,而是以一種平和而包容的姿態,引領我去觀察和體味生命的奧秘。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如何而來”的描述。我們總是急於知道“如何纔能獲得”,卻很少去思考“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究竟是因為什麼”。他巧妙地將“剩下”的概念融入其中,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擁有瞭多少,而是因為我們“剩下”瞭多少。這些“剩下”的東西,可能是一些被忽略的經曆,一些被淡忘的情感,一些在成長過程中悄悄沉澱下來的智慧。它們不張揚,不喧嘩,卻在最關鍵的時刻,支撐著我們,指引著我們。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探索,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裏,我發現瞭那些真正屬於我的“剩下”,並且學會瞭如何去珍視它們,理解它們。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反復迴響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這種感覺並非源於醍醐灌頂式的講解,而是像春雨潤物細無聲般,一點點滲透進我的內心。吳迪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一次漫長而溫情的談話中,分享著他對人生、對世界的觀察。他很少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聚焦於那些最平凡、最日常的瞬間。然而,正是這些平凡的瞬間,在他的筆下,閃爍齣瞭耀眼的光芒。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原因”的探討。我們總習慣於追溯事物的起源,尋找導緻結果的“原因”。但吳迪先生似乎在暗示,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並非完全由某個單一的原因決定,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甚至無法言說的“剩下”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這些“剩下”的東西,可能是童年的某個畫麵,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句不經意的話,甚至是一種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它們就像是DNA中的某種編碼,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塑造著我們的性格。閱讀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不再急於尋找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學會去感受那些盤根錯節的“剩下”,去理解它們在生命河流中留下的痕跡。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在信息爆炸、知識碎片化的時代,我們總是在追求“獲取”和“增長”,希望不斷地充實自己,變得更“多”。而吳迪先生卻以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智慧,將我們引嚮瞭對“剩下”的探索。他似乎在告訴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往往不是我們努力爭取來的,而是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在經曆和沉澱後,依然“剩下”的東西。這些“剩下”,可能是經曆風雨後的平靜,是洗盡鉛華後的真誠,是懂得取捨後的豁達。他沒有直接給齣“秘訣”,而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洞察,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比如,在描述某些人的成功時,他可能不會去分析他們付齣瞭多少努力,而是會描繪齣他們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某種氣質,或者是在某個關鍵時刻,他們身上“剩下”的那份堅持和韌性。這種“剩下”,不是被動的遺留,而是主動的選擇,是對本質的堅守。讀這本書,讓我放下瞭對“得到”的執念,開始關注那些更深層、更持久的內在品質。
评分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久違的精神滋養。吳迪先生的寫作風格,宛如一位智者,在幽靜的茶室裏,娓娓道來,沒有一絲一毫的刻意和浮誇。他所探討的“剩下”,不是一種缺失,而是一種更加醇厚、更加豐富的存在。我被他對於“結果”的解讀深深吸引。我們總是關注最終的結果,但吳迪先生卻將目光投嚮瞭那些促成結果的“剩下”的痕跡。這些痕跡,可能是反復試錯中的經驗,是無數次堅持後沉澱的耐心,是麵對失敗時的豁達。它們並不是直接顯現在結果之中,但卻構成瞭結果最堅實的基礎。他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如何纔能成功”,而是通過描繪這些“剩下”的特質,讓我們自己去感悟,去領會成功的真正內核。我感覺,這本書幫助我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包袱,讓我開始更加關注事物的本質,更加懂得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如何去尋找和把握那些真正“剩下”的有價值的東西。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仿佛作者吳迪先生以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將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潛藏在生活縫隙中的智慧,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他並沒有直接講述“如何”獲得某種成就,或者“如何”解決某個難題,而是通過一種非常輕柔、卻又異常深刻的引導,讓我們自己去“看到”那些答案。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剩下”這個概念的解讀。通常,我們追求的是“擁有”和“得到”,而吳迪先生卻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剩下”的東西——那些不經意間流淌過、被我們忽視但卻塑造瞭我們本質的部分。這種視角轉變,本身就極具啓發性。比如,在談到一些人際關係時,他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纔能“留住”一個人,而是會描繪齣一種情境,讓我們體會到,有時候,真正重要的不是刻意的維係,而是彼此之間自然而然的“剩下”的那份默契和理解。這種“剩下”不是丟失,而是沉澱,是經曆過時間洗禮後留下的精粹。我感覺,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安靜的午後,坐在窗邊,看著光綫在空氣中跳舞,不經意間就領悟到瞭生活的真諦,不帶一絲強迫,隻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