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三三醫書-集第二集第三集
yuanjia:295元
作者:裘慶元 著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13207157
字數:4362000
頁碼:全三冊
版次:2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內容提要
裘慶元(1873~1948年),字吉生,浙江省紹興人,近代著名醫傢。16歲進錢莊當學徒,因患肺病,遂發憤專攻中醫,朝夕研讀,自學醫籍,並廣收舊書秘本,潛心研究,造詣日深。後兼為人治病,每獲良效,名聲大振。時國內動蕩,鞦瑾等投身革命,先生思想激進,化名激聲,加入同盟會,以行醫為掩護。後遇事遠走東北,得識日本醫界名士,獲睹大量祖國珍本醫籍,深慨祖國醫籍散失之多,乃有誌於搜求。民國初年返紹,取其同音,易名吉生,遂以醫為業,以濟世活人為己任。當時,由於受外來影響,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泛濫,中醫中藥事業處於危急存亡之鞦,先生毅然以復興中醫為己任,曾主持紹興醫藥聯閤會,與何廉臣、曹炳章等創辦《紹興醫藥學報》,並兼編《國醫百傢叢書》,繼而任紹郡醫藥研究社副社長。1920年廢止中醫事起,裘吉生與曹炳章等代錶中醫界赴南京請願,積極參加反對廢止中醫藥的救亡鬥爭。1923年遷居杭州,成立三三醫社,齣《三三醫報》。先生深慨罕世之珍本秘籍,人多自寶,稀世之書,人難得見。因嘆日:“醫書乃活人之書,何忍令其湮沒,又何可令其秘而不傳。”於是,或刊廣告,或詢社友,徵求全國收藏之秘籍,凡得書乾餘種。乃精加選輯,於1924年刊《三三醫書》,共三集,每集各三十三種,每書各撰提要,使讀者一覽而知全書概況。後又精選珍貴孤本近百種,於1936年復與世界書局商定,刊行《珍本醫書集成》集。其二、三集書籍編目雖已確定,未及付稿,抗戰爆發,被迫中止。另外,尚編著撰寫《醫藥雜著》、《醫話集腋》、《杏林文苑》、《女科學》等書。
《三三醫書》,又名《秘本醫學叢書》、《九九醫學叢書》,此書的編纂對中醫事業做齣瞭巨大的貢獻。首先,保存瞭大量的中醫孤本秘籍。是書搜求海內外孤本、珍本、抄本,如《醫經秘旨》、《溫熱逢源》、《醫學妙諦》、《傷科方書》、《重樓玉鑰續編》、《行軍方便便方》等;另外,旁及日本,收有《醫餘》、《藥徵》等,保存瞭大量瀕臨散佚的醫學珍籍。其次.,注重實用,簡驗方便。裘氏所選多為傢傳秘本,療效獨特,簡練實用。如《重樓玉鑰續編》乃鄭承瀚傢傳,名垂數世。其治白喉,無不應手而痊,凡習喉科者,均奉為圭臬。書中所收,多為此類。再次,普及推廣中醫學術。當時正值廢止中醫案起之時,中醫學術低迷衰微,此書的齣版無疑是其救亡中醫的一大舉措。同樣,也為振興中醫,推動中醫的發展作齣瞭貢獻。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目錄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坦白講,我對醫學典籍的閱讀習慣比較跳躍,不太會從頭到尾按部就班地啃下來。我更喜歡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最近我正好在研究某類慢性病的調理方案,就直接翻到瞭相關的章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病因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癥狀描述,而是深入到瞭髒腑氣血的深層次互動關係。它的論述層次非常豐富,比如在談到某一證型時,會分彆從脈象、舌象、體徵等多個維度進行交叉驗證,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方法,非常貼閤實際的診療需求。不過,我也必須承認,對於一些年代久遠的術語,如果讀者本身沒有一定的中醫基礎,可能需要藉助其他參考資料進行輔助理解,這也許是所有經典匯編的通病。但瑕不掩瑜,它提供的思維框架和辨證思路,已經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撐我的臨床猜想。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為我這種“老派”讀者量身定做的。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色調,加上手工感的封麵紋理,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與時間對話的感覺。我很少會為一個工具書的外觀如此著迷,但這本書的視覺呈現確實加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它在細節處理上非常到位。比如,很多關鍵的藥性或穴位描述旁,都有清晰的小批注或者旁注,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正在嘗試用它來整理我自己的學習筆記,發現書中的結構本身就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框架。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疑難病癥的論述方式,往往能看到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碰撞,這比起那種“一本正經”的官方論述要生動得多,更能激發讀者的批判性思維。我更傾嚮於從曆史的脈絡中去理解醫學的演變,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讓人忍不住去追溯源頭。
评分這本醫書,拿到手就感覺分量不一般,紙張的質感很紮實,裝幀也顯得很古樸典雅。我個人對傳統醫學素來抱有一種敬畏之心,尤其是那些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雖然我對很多專業術語還處於摸索階段,但光是翻閱其中的目錄和章節安排,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在梳理知識體係上的匠心。書中的排版清晰,插圖(如果書中含有的話)的精細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看得齣是經過瞭仔細校對和考證的。我特彆欣賞那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即使是麵對深奧的理論,也能通過一些形象的比喻或實例來輔助理解。對於一個想要係統學習中醫理論的初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它不像有些晦澀難懂的古籍那樣讓人望而卻步,反倒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引領你一步步走進中醫的殿堂。我希望接下來的閱讀過程能帶給我更多驚喜,也期待從中能汲取到實用的診療思路和養生智慧。總而言之,初見印象非常好,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主要還是衝著它在學術界的一些口碑去的,畢竟能被多次提及,想必是有其獨到之處。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古代醫傢經驗的整理和歸納。很多時候,我們學習經典,最怕的就是那些零散的記載,不成體係,難以應用。然而,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做瞭大量的功課,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匯編,更像是通過一種現代的、邏輯化的框架對古代的智慧進行瞭重構和闡釋。我花瞭一上午時間對比瞭其中幾個章節的論述方式,發現作者在引經據典的同時,非常注重理論的內在邏輯鏈條,這對於我們理解病機傳變至關重要。當然,作為一本學術性較強的書籍,閱讀起來自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工具書。我打算結閤臨床案例來對照學習,看看這些理論在實際操作中能提供多大的指導價值。期待能從中發現一些被現代醫學忽略的細節和視角。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與“靈動”的結閤。說它厚重,是因為其中收錄的內容之廣博,涉及的麵之深,讓人不得不佩服前輩醫傢的積纍。從基礎理論到具體的方劑應用,都有一套完整的體係。但說它靈動,則在於它並沒有將這些知識闆化、僵化。我注意到,在論述某些方劑的加減變化時,作者非常細緻地解釋瞭每味藥在特定情況下的作用取捨和配伍邏輯,這體現瞭中醫的動態性和個體化原則。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方證對應”的理解,不再是死記硬背藥方,而是理解藥方背後的智慧。我試著將書中的某一小節知識點,應用到我近期遇到的一個病例上,發現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建設性的思路去調整治療方案。對於渴望在傳統醫學中尋找“活水”的實踐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條非常清晰的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