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苔蘚常生於陰濕的環境之中,在野外,相比美麗的野花很不起眼。近年來因其可愛的形象,逐漸成為盆栽和布景的新寵。然而除少數商品化較為成熟的或者非常習見的種之外,我們很難叫齣苔蘚的名字,更遑論在野外看到時試圖去進行識彆。長久以來植物愛好者們缺乏簡明而便攜的苔蘚識彆參考書,本係列手冊除按地區分冊之外,特地邀請三位研究人員編寫的這本類群圖鑒,可謂是植物愛好者的福音。
本書精選中國南北各地苔蘚植物代錶種88科186屬306種。可供國內大多數省市的自然愛好者和園藝工作者作參考。
當您在戶外遠足時,請帶上一枚手執放大鏡(放大倍數5~10倍即可,盡量自帶光源,以便在光綫弱的時候使用)、相機(連同三腳架)和一把小的噴壺,再連同這本書,您就可以嘗試認識苔蘚並欣賞其獨特之美瞭。放大鏡可以讓您看清苔蘚的體態和色澤、葉的排列樣式和形狀、中肋的有無和長短、孢蒴及蒴帽的形狀等特徵;三腳架主要用於提高照片的拍攝質量和清晰度;由於苔蘚植物是變水性植物,在旱季或者連續天晴時,與濕潤狀態時相比,體態會發生較大的改變。這時,噴壺就可以派上用場瞭。用噴嘴對準苔蘚噴一點點水,等候1分鍾左右,奇跡便發生瞭,瞭無生氣的苔蘚便會恢復充滿生機的狀態,像被施瞭魔法一般,這時,您便可以觀察瞭。如果照瞭相片,想確認是什麼種類,可以發到“普蘭塔”網站(http://www。planta。cn)的“苔蘚、地衣和藻類植物學”闆塊,有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許多熱心人士會提供幫助。
苔蘚植物的準確鑒定主要依賴顯微特徵。對大多數的種類而言,單純依靠野外原色照片,鑒定頗為不易。因此,除瞭每種均附有至少一張照片外,絕大多數的莖葉體苔類和蘚類還提供瞭葉片和腹葉(具腹葉種類)的形態綫條圖,便於使用者藉助放大鏡或解剖鏡加以鑒定。(因葉狀體苔類和角苔類的外形綫條圖對於鑒定意義不大,所以本書不提供。)另外,本書的描述盡量避免過多地使用顯微特徵,而且盡可能標準化,便於使用者對相關種類進行對比。
中國荒漠區包括溫帶荒漠區和暖溫帶荒漠區。溫帶荒漠區包括阿拉善荒漠區、河西走廊荒漠區和準噶爾盆地荒漠區;暖溫帶荒漠區包括哈密(戈壁)荒漠區、吐魯番盆地荒漠區、塔裏木盆地極端乾旱荒漠區和敦煌—庫木塔格荒漠區。荒漠區總麵積1095×10^3 km^2,約占國土麵積的11.4%。
本冊所收錄的荒漠植物就是在大氣乾旱、多風沙、重鹽堿、高寒貧瘠等特殊惡劣的荒漠氣候環境下分布和生存的一類植物。他們各自構成瞭灌木荒漠、小喬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小半灌木荒漠、多汁木本鹽類荒漠、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群落中的建群種、優勢種和伴生種。
本書介紹瞭祁連山區常見維管植物80科296屬569種(包括8亞種、14變種、1變型),約占祁連山區維管植物種類的44%。植物種類的選擇上除瞭考慮常見之外,還選擇瞭一些具有本區特色的植物。在中國植物區係中,祁連山植物區係屬於泛北極植物區、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唐古特地區,是該地區區係嚮東北延伸的部分,與甘肅中部、西南部的興隆山、馬啣山、蓮花山、太子山和甘南高原以及青海省東部和北部的植物區係組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手冊收錄的植物對於這些地區的常見植物識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祁連山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國第yi、二級階梯、內濛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內流區和外流區、草原景觀和荒漠景觀、青藏高寒氣候區和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綫。祁連山孕育瞭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係及其多條內陸河流,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綫。
祁連山東段植物種類較多,西段分布的喬木和灌木較少。另外,受山地氣候垂直變化的影響,植被類型也齣現相應的垂直變化,自下而上依次呈現齣草原化荒漠植被、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墊狀植被。
本書所記載的每種植物均配有花果期(蕨類植物為孢子期)的圖例,植物圖片均為作者在祁連山及周邊地區拍攝,在一些植物介紹時附有1~2種形態相似的物種。這裏的“相似”指的是花、果、葉等形態學上的相似,並非親緣關係上的相近。
希望本書能為您在祁連山及其鄰近地區旅行帶來更多的快樂,讓您通過此書認識更多的植物,更希望您能提齣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以便我們及時改正。
精選以衡山為代錶的湖南地區植物146科355屬564種。
可供華中地區湖北、江西等部分省市作為參考。
由植物分類學者編寫,經資深專傢審定,確保經典性。
精心編排內容和版式,以照片“圖說”為主,保證普及性。
本書精選以衡山為代錶的湖南地區植物146科355屬564種,可供華中地區湖北、江西等部分省市作為參考。
衡山豐富的植物多樣性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它地處東經112°34′28″-112°45′36″,北緯27°12′10″-27°19′40″,為弧山型中山地貌,自北而南約有2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高峰為祝融峰,海拔1300.2米,相對高差1210米。衡山麵積640平方公裏,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7.8℃,無霜期為280-262天,年降水量1497.1-2153.4毫米,相對濕度80%-90%。如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水熱條件,必然會孕育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和獨特的植被類型。
衡山豐富的植物多樣性曆年來受到植物學傢的重視,無數專傢學者先後來衡山進行過植物考察,早在1917年,奧地利植物學傢H。HandelMazzetti就曾到衡山一帶采集植物標本,此後5年中國老一輩植物學傢何觀洲、鍾補勤、蔣英、張宏達等均在該地進行過植物標本采集。為瞭讓衡山的植物為更多的人知曉,作者於2006年~2011年間多次赴衡山調查和采集植物標本,經過多位植物分類專傢的審訂,選取衡山較為常見的564種植物,整理成《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衡山冊》,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每種植物進行形象說明和介紹,以期為廣大植物愛好者學習、齣遊帶來方便。
我得說,選擇識彆手冊,最關鍵的就是圖例的準確性和描述的詳盡程度。我過去買過一些植物圖鑒,常常是照片失真或者文字描述過於簡略,導緻在野外遇到相似物種時,根本無法進行區分。但從這套叢書的目錄和初步瀏覽來看,它明顯走的是另一條路子。它的文字描述一定非常側重於那些不易察覺的形態特徵,比如葉序、花序、果實的細微差異等,這些纔是區分近緣種的關鍵。而且,叢書這種分冊的形式,極大地減輕瞭攜帶的負擔。如果我要去荒漠地區考察,我隻需要帶上荒漠冊,這比帶著一本巨厚的綜閤圖鑒要方便得多,尤其是在野外行動不便的情況下。這種針對性強的設計,顯示齣編者對實際應用場景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周到的考慮,體現瞭極高的實用價值。
评分這套叢書的齣版,對於國內的植物學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貢獻。它填補瞭在特定區域植物識彆方麵的空白,特彆是像苔蘚這種通常被忽略,但對環境指示性極強的類群,專門齣一冊,足見其專業深度。我個人認為,一套優秀的識彆手冊,其文字應該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物種的錶象,直達其本質特徵;而圖示則應該如同高倍顯微鏡下的觀察記錄,縴毫畢現。商務印書館能組織力量完成這樣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本身就值得稱贊。我期待著通過這套書,能夠建立起一個清晰的、可操作的野外觀察和記錄流程,讓我的每一次戶外活動,都變成一次有目的、有收獲的探索之旅,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遊覽。
评分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帶著一絲對知識的敬畏。你知道,當我們麵對大自然那些紛繁復雜的生命形態時,如果沒有一個可靠的嚮導,很容易迷失在細節的海洋裏。這套叢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體係化”和“權威性”。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而是將不同的地理和生態環境進行瞭明確的劃分,比如祁連山這種高寒地帶的特有物種,和衡山那種亞熱帶山區的植被,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在編排上一定體現得淋灕盡緻。我目前還在研究苔蘚冊,那微小的生命體,需要極其精準的描述纔能被準確識彆。這套書的邏輯結構,似乎能引導我從宏觀的地理單元,逐步深入到微觀的物種特徵,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對於我這種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讓我不再是盲目地收集零散的植物圖片,而是開始理解它們在特定生態係統中的位置和意義。
评分這套書的裝幀真是沒的說,商務印書館的齣品,質量自然是沒得挑剔。紙張的厚度、印刷的清晰度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翻開任何一冊,都能感受到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每一個細節,但光是看圖譜的精美程度,就覺得物超所值瞭。特彆是那種細緻入微的植物描繪,簡直是藝術品。對於我這種業餘愛好者來說,能擁有這樣一套專業工具書,簡直是如虎添翼。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從封麵設計到內頁排版,每一個環節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用心。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沉穩大氣的色調,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那種油墨的清香,夾雜著紙張特有的氣味,構成瞭我對這套書最直觀的初印象——專業、經典、值得信賴。我期待著帶著它們去戶外,去田野,去驗證書中的知識與現實的對照,那一定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评分作為一個常年在城市裏生活的人,我對大自然的嚮往更多是停留在感性的層麵。然而,接觸到這樣一套專業性極強的工具書後,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熱愛需要理性的工具來支撐。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教會我“這是什麼花”或“那是哪棵樹”,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觀察自然、尊重自然的科學態度。我特彆好奇祁連山冊和衡山冊裏,是如何平衡區域特有性與普遍性物種的介紹比例的。那種跨越地理和氣候障礙的係統整理,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知識工程。我甚至可以想象,通過學習這些內容,我對“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的理解會變得更加具體和深刻,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眼前這些活生生的、有名字、有分類地位的生命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