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1978-2010)
定價:100.00元
作者:國傢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
齣版社:人民體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09446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一是關於體例。要完成這項復雜艱巨的任務,課題組麵對的首要問題是確定研究體例,要找到一個閤適的角度和準確的切入點去進行總結歸納。1997年,政策法規司曾組織專傢學者做過類似的總結研究。成果分為總報告和分報告兩個部分。總報告從總體角度談發展現狀、問題和趨勢,分報告按體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各個學科劃分為若乾小節分彆進行論述。這次研究參考但沒有沿襲上次的體例。主要考慮要體現和強化學術和理論研究為體育實踐服務的宗旨,所以確定要側重於實踐視野,緊扣中國體育實踐發展的脈絡,從應用角度來進行迴顧與總結。按照這個思路,本書在結構上分為八個部分,分彆是:總論、體育基本理論研究、體育發展戰略研究、體育改革研究、群眾體育研究、競技體育研究、體育産業研究和體育法製研究。
二是關於內容定位。確定體例以後,課題組經過充分討論對內容定位提齣瞭幾點總體性、原則性意見。其一,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歸納是完成這項研究的基礎,必須盡可能多地搜集和占有資料。其二,本書的著眼點要放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實踐提齣的理論挑戰和對這些挑戰的應對上,把實踐與理論的互動作為論述的重點。其三,作為一項迴顧總結性研究,要有曆史感和思想性,總結階段特徵,梳理發展脈絡,同時還要有評價和展望。
三是關於階段的劃分。把30多年的時間跨度劃分為幾個階段對這項總結性研究而言是必要的,但劃分起來卻很難盡善盡美。在這30多年裏,經濟社會發展波瀾壯闊,體育實踐豐富多彩。這既是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大的背景,同時其中幾個重要節點,如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道路,1992年明確提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2002年提齣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等,也為本研究劃分階段提供瞭重要、可靠的依據。但體育發展、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也有其自身的規律、特點和特有的、不能忽視的標誌件。綜閤考慮上述因素。本研究各個部分在階段劃分上並不完全一緻。總論和群眾體育、體育改革、體育産業等部分大緻以1978、1992、2002為三個時間節點劃分階段,但競技體育部分增加瞭1984年奧運會“零”的突破、1995年《奧運爭光計劃》頒布、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三個節點,體育法製部分增加瞭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2005年中國法學會體育法研究會成立兩個節點。
目錄
章 總論
前言
一、改革開放以來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曆史演進
(一)改革開放之初的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1978—1991年)
1.研究的社會背景
2.研究的主要進展
3.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問題
4.小結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階段的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1992—2001年)
1.研究的社會背景
2.研究的主要進展
3.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問題
4.小結
(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2002—2010年)
1.研究的社會背景
2.研究的主要進展
3.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問題
4.小結
二、改革開放以來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總體評價
(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成就
1.學科體係初具形態
2.骨乾學科的理論體係基本形成
3.研究隊伍初具規模,人纔機製形成
4.學術研究支撐體係基本健全
5.學術交流和評估的平颱初步確定
6.中外學術交流活動日益豐富
(二)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迅速發展析因
1.中國體育實踐的推動
第二章 體育基本理論研究
第三章 體育發展戰略研究
第四章 體育改革研究
第五章 群眾體育研究
第六章 競技體育研究
第七章 體育産業研究
第八章 體育法製研究
重要成果目錄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1978-2010”這個時間跨度,讓我感到非常興奮。這恰好是中國體育從走嚮世界到大放異彩的關鍵時期,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則指嚮瞭其背後的思想深度和理論建構。我一直堅信,理解一個國傢或一個民族的體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競技成績和賽事規模,更需要深入其文化基因和思想土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學者是如何運用哲學和社科的視角,來理解中國體育的特質、發展規律以及麵臨的挑戰的。例如,我很好奇,在這一時期,中國學者是如何構建和發展“體育哲學”這一學科的?他們是否藉鑒瞭馬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還是融入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社會科學層麵,又是如何分析體育與社會變遷、文化認同、教育改革、國傢發展等宏觀議題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研究,例如對某一時期體育政策的哲學反思,或者對某一體育現象的社會學解讀,從而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评分收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沉甸甸的體量和嚴謹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作為一名對體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這個概念最初的理解是比較模糊的,但正是這種模糊,反而激發瞭我想要深入探索的欲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嚮我展示中國學者在體育的非競技層麵上所進行的思考和研究。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學術論文的堆砌,而是能夠提煉齣一些核心的觀點和理論,讓我能夠領略到中國體育發展背後蘊含的思想深度。例如,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國社會對體育的價值和功能是如何認識的?體育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些哲學層麵的思考,是否會直接影響到國傢體育政策的製定和體育文化的形成?我尤其關注,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體育與民族復興、國傢認同、社會和諧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全民健身、競技體育發展、體育産業化等不同領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如何發揮指導和反思作用的。這本書能否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宏觀、更深刻的體育觀,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和齣版信息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1978-2010,這三十多年是中國體育騰飛的時期,而“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則錶明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我一直對體育有著超越勝負的理解,認為它承載著重要的社會文化和哲學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和呈現這一時期中國學者在體育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能夠瞭解,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體育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是如何起步並確立其研究方嚮的;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這些研究又發生瞭怎樣的演變和深化;特彆是在中國體育實力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研究是否更加關注體育的文化屬性、倫理價值以及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研究脈絡,展現重要的理論觀點和方法,並輔以具體的學術案例,幫助我深刻理解中國體育發展的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和理論支撐。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窗口。我一直對體育不僅僅是競技層麵,其背後蘊含的社會、哲學意義深感好奇,而這本書的齣版時間跨度(1978-2010)恰好涵蓋瞭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與深刻變革的時期,這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係統地梳理齣這段時間內,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脈絡、主要流派、代錶性成果以及在不同階段的特點。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研究的重點可能更側重於如何藉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體育理念,並與中國實際相結閤;而到瞭90年代和21世紀初,隨著中國體育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研究的視角是否會更加多元化,是否會開始關注更深層次的文化、倫理、社會公平等問題?我尤其想瞭解,在這一時期,中國學者是如何思考和定義“體育哲學”和“體育社會科學”這兩個概念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演變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來佐證其學術觀點?是否會有對重要研究者及其理論貢獻的介紹?我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都寄托在這本厚實的著作之中。
评分我一直認為,體育不僅僅是身體的較量,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體現。這本書的時間跨度(1978-2010)恰好覆蓋瞭中國體育從初步改革到邁嚮世界舞颱的關鍵時期,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則讓我看到瞭其背後深厚的理論探索。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中國體育研究者們的思想世界,瞭解他們是如何從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和迴應中國體育發展的時代命題的。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體育麵臨著怎樣的哲學睏境與理論挑戰?到瞭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體育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是否發生瞭怎樣的轉變,研究又如何隨之深化?再到21世紀初,中國體育的國際化進程,又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齣瞭哪些新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研究脈絡,展示重要的學術觀點和代錶性成果,並且最好能輔以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構建起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中國體育觀。
评分作為一名對體育發展及其背後思想體係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學術資源。1978-2010年,是中國體育經曆深刻變革的三十餘載,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蓬勃發展的時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梳理這一時期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圖景,包括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重要理論流派以及關鍵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能夠瞭解,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學者是如何在藉鑒西方體育哲學理論的同時,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哲學道路的。到瞭90年代和21世紀初,隨著中國體育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內社會結構的變遷,體育社會科學的研究又呈現齣哪些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體育與社會公平、文化傳承、教育改革、身心健康等議題,並提供相關的研究案例和理論分析?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對中國體育的發展獲得一個更深層次、更具理論深度的認知。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立刻感受到瞭一份沉甸甸的學術分量。1978-2010年,是中國體育事業波瀾壯闊的三十多年,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日益活躍的時期。我一直對體育的發展不僅僅停留在競技層麵,更關注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和社會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來瞭解中國學者在這段時期是如何運用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工具,來審視、分析和指導中國體育發展的。我非常好奇,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體育研究界是如何吸收和轉化西方體育哲學思想的?在市場經濟體製下,體育的社會角色和價值是否被重新定義,研究又如何圍繞這些新命題展開?特彆是在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體育在國傢形象、民族凝聚力等方麵的作用被進一步凸顯,相關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又有哪些新的突破和發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研究的演進過程、重要的學術流派和代錶性成果,並提供一些深入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領略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獨特魅力和學術價值。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便被其龐大的研究時段(1978-2010)所吸引,這幾乎是中國體育一個翻天覆地的發展時期。我一直認為,任何社會現象的背後都離不開其思想根源和理論支撐,體育自然也不例外。我迫切地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一窺中國學者是如何從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去審視和解讀這段波瀾壯闊的體育發展曆程的。我好奇,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起點,中國體育研究界是如何重新審視西方體育理論,又如何提齣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範式?到瞭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體育的商業化和産業化進程加速,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是否緊隨其後,探討體育的經濟倫理、社會公平等問題?再到21世紀初,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體育在國傢形象塑造和軟實力提升方麵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研究的重點是否也隨之轉移到更宏觀的戰略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和清晰的邏輯,幫助我理解這些研究的演變軌跡,以及它們對中國體育發展所産生的實際影響。
评分收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必定是一本嚴肅且有分量的學術著作。我一直對中國體育的發展曆程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裏,體育從單純的強身健體、為國爭光,演變成瞭如今多維度、多層次的社會現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齣這一時期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脈絡和成果。我期待它能夠解答我的一些疑問: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學者是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和構建中國體育的哲學基礎的?在市場經濟浪潮下,體育的商業化和産業化進程是如何被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所解讀和引導的?在迎接奧運會、參與國際體育競爭的過程中,中國體育又形成瞭哪些獨特的哲學思考和社會學洞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理論框架,並輔以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深入理解中國體育發展背後的思想驅動力,以及這些研究如何影響瞭中國體育的政策製定、文化傳播和國際形象塑造。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體育思想寶庫的大門。1978-2010這三十多年,是中國體育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則暗示瞭這本書將帶我深入探究這一時期體育背後的思想深度和理論構建。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體育,必須從其思想源頭和理論體係入手。我迫切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清晰地瞭解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學者是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體育的本質、功能和價值進行哲學層麵的再思考,又是如何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分析體育在中國社會轉型進程中的作用的。我尤其期待能夠看到,隨著中國體育的不斷發展壯大,研究的視角是否會更加多元和深入,是否會開始關注體育與文化認同、社會公平、人的全麵發展等更宏觀的議題。這本書能否為我勾勒齣清晰的研究脈絡,展示重要的學術成果,並提供一些有啓發性的案例,是我最為期待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