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景觀怪異,結構獨特,曆史奇譎,實 在是***的異數,不可復製的特例。從整體上說 ,近代上海是個多元的城市,也是傳統與現代交叉的 城市。作者項慧芳另闢蹊徑,用五百餘幅珍貴的老照 片及其他資料圖片,配以生動而有趣的文字,將上海 英租界的前世今生闡釋得淋灕盡緻。
讓我們捧著《上海英租界尋舊》走在摩登的上海 大街上,一起尋找老上海的蹤影吧。
代序/熊月之
自序
第一章 英租界綜述
第二章 外灘尋舊
第一節 外灘概述
第二節 外灘尋舊
a 外灘氣象塔
b 洋涇浜
c 歐戰勝利紀念碑
1 麥邊大樓
3 上海總會大樓
4 有利大樓
5 日清大樓
6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7 大北電報大樓
9 輪船招商局大樓
10—12 匯豐銀行大樓
13 江海關大廈
d 赫德銅像
e 銅人碼頭上海輪渡
14 交通銀行大樓
15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16 颱灣銀行大樓
17 新字林西報大樓
18 麥加利銀行大樓
19 匯中飯店大樓
f 巴夏禮銅像
20 沙遜大廈
23 中國銀行大樓
24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26 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 怡和洋行大樓
28 怡泰大樓
g 伊爾底斯紀念碑
h 常勝軍紀念碑
29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30 共濟會堂
32 橫濱正金銀行老樓
第三章 外灘源
第一節 外灘源概述
第二節 外灘源尋舊
1 英國領事館
2 黃浦公園
3 馬加理紀念碑
4 劃船俱樂部
5 新天安堂
6 真光大樓
7 蘭心大樓
8 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
9 通和洋行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細節的考究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他顯然是花瞭大量心血在檔案室裏和那些塵封的記憶碎片中穿梭。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時期建築風格演變的梳理,從早期的摺衷主義到後來的裝飾藝術風格,每一種風格的興起和衰落,都與當時租界的政治經濟格局緊密相連。書中的配圖雖然不多,但張張都是點睛之筆,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和角度選擇都非常專業,能完美地印證文字描述的地點。例如,書中對福州路一帶早期銀行建築群落的描述,不僅交代瞭它們的功能變遷,還深入挖掘瞭背後那些金融巨頭的傢族故事,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個案的結閤,讓閱讀體驗極其飽滿和充實。對於任何一個對城市建築史和殖民曆史感興趣的“老饕”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那種被知識的海洋充分浸潤的滿足感,是其他泛泛而談的遊記無法比擬的。
评分作為一本“指南叢書”中的一冊,它的實用性設計得非常人性化。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地址,而是貼心地設計瞭幾條主題迥異的“漫步路綫”,比如“名流故居之旅”、“教堂與教育機構巡禮”,甚至還有一條“隱秘的裏弄生活體驗道”。每條路綫都標明瞭大緻的步行時間和沿途需要注意的細節,比如哪裏可以找到最地道的點心鋪,哪條街角保留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路燈樣式。我嘗試著跟著其中一條路綫走瞭一次,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無與倫比。在尋找一處舊日劇院遺址時,正因為有瞭書中的提示,我纔沒有錯過那扇藏在現代商鋪背後的老式木門。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成功地將過去與現在無縫對接起來,讓你在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中,依然能準確捕捉到曆史的脈搏,讓尋訪不再是盲目的摸索,而是充滿瞭指嚮性的文化探險。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嚴肅到讓人敬而遠之的曆史著作,而是帶著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略帶疏離感的幽默和洞察力。作者似乎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冷靜地審視著租界曆史的興衰,但字裏行間又流露著對那段“半殖民地”獨特氛圍的復雜情感。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中外人士,他們的生活形態、他們的社會階層是如何被這塊特殊的飛地塑造的。書中關於租界“法外之地”屬性的探討,比如巡捕房的運作、行規的製定等等,都非常引人深思,它揭示瞭光鮮亮麗的洋房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和灰色地帶。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尋舊”,不如說是一場對現代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層反思。這種兼具曆史深度和哲學思辨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的層次感遠超一般的旅遊攻略。
评分這本《上海英租界尋舊》讀起來簡直就像是坐上瞭時光機,把我瞬間拉迴到瞭那個被梧桐樹和老洋房包裹著的、充滿異國情調的舊上海。書裏對那些蜿蜒麯摺的小巷、曾經的領事館舊址,甚至是街角那傢老字號咖啡館的曆史娓娓道來,那種細膩的筆觸讓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煤煙和玫瑰花的味道。我特彆喜歡作者描述萬國商團每年一度的賽馬會場景,那種熱鬧非凡、紳士淑女雲集的畫麵感,簡直呼之欲齣。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介紹,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重新認識瞭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每次翻開,總能發現一些以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比如某棟公寓樓上精美的巴洛剋式雕花,或者某條馬路上被曆史衝刷得有些模糊的界碑。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那些冰冷的建築,賦予瞭鮮活的、屬於那個時代的靈魂。它不僅僅是一本尋訪指南,更像是一本溫柔的、充滿懷舊情結的曆史散文集,讓人在尋訪的過程中,與曆史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也讓我非常驚喜,這是一種對“舊物”應有的尊重。厚實的米黃色紙張,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氣,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完全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感覺。書中的排版也極為講究,留白適度,字體典雅,即便是大段的曆史引文,也顯得清晰易讀。我感覺作者和齣版社對“尋舊”這個主題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明白,對於熱愛曆史的人來說,閱讀的載體本身也是一種體驗的延伸。這種對實體書製作工藝的堅持,在如今這個數字化閱讀泛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每一次觸摸到書頁,都能感受到一種匠人精神,它提醒著讀者,我們正在接觸和保護的,是那些需要被小心翼翼對待的、易逝的記憶。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老物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