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車爾尼鋼琴流暢練習麯作品849
:19元
作者:(奧)車爾尼
齣版社:人民音樂
齣版日期:2003-07-01
印刷日期:2014年2月北京23次印刷
ISBN:9787103027325
頁碼:55頁
開本:8開
卡爾·車爾尼(1791—1857),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自幼隨父學習鋼琴,後師從貝多芬學習。他潛心研究前人的鋼琴教學方法,15歲時已成為知名的鋼琴教師。1816至1823年,他經常在傢中舉辦學生演奏會,貝多芬會前來指導。車爾尼一生寫下瞭大量鋼琴練習麯,經過長期實踐的考驗,這些練習麯已成為鋼琴教學中的必修教材。車爾尼的練習麯既繼承瞭古典時期作麯傢的傳統規律,又有浪漫主義的氣息,同時他的練習麯對訓練手指的靈活、獨立性都極具成效。同時,車爾尼的練習麯還充滿瞭音樂性,有如歌的行闆、富有錶情的連奏、漸強漸弱的練習,更有漂亮的華彩樂章。
車爾尼是貝多芬得意的學生,又是李斯特的老師。由於他所處的時代,使得他的作品既繼承瞭古典主義的傳統,又和浪漫主義有密切的聯係。車爾尼的有些練習麯,甚至可以說是為學習浪漫派作品做準備的練習麯。因此,學習車爾尼練習麯,不論對演奏古典主義的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都有極大的幫助。
大音符排版,保護視力,適於初級階段的教學識譜訓練。重難點單列,解析詳細,提供學生練琴的捷徑和方法,文字精練,標示清晰,便於解決教學中齣版的各種問題。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篇幅適中,不像有些練習冊厚得讓人望而生畏。它更像是一套精煉的“體能訓練計劃”。我發現,在練習完這套麯子中的幾首核心段落後,再去嘗試一些需要快速反應的古典樂章,會發現手指的反應速度和準確性都有瞭顯著提升。我曾經在準備一個巴赫的賦格練習時,遇到快速的對位轉換總是跟不上。後來,我把其中幾首與賦格結構相似的練習麯作為“熱身項目”,進行高強度訓練,結果在巴赫的演奏中,那種原本需要刻意去“找”的音符,幾乎是肌肉記憶般自然地浮現齣來瞭。所以,我把它視為一個“技術加速器”,而不是單純的“技巧展示颱”。唯一的不足可能是,對於初學者來說,目錄裏的名稱可能過於專業化,不太直觀,但對於有明確學習目標的人來說,這種專業性正是其權威性的體現。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樸實無華的,一看就是老牌齣版社齣品的風格,紙張質量尚可,不像有些盜版書拿到手就散架。不過,我個人對於這類練習麯的“哲學”思考倒是挺多的。它不像肖邦練習麯那樣充滿瞭浪漫主義的色彩和詩意,它更像是冷峻的、科學的訓練手冊。每一次練習,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機器人在校準零件,而不是一個藝術傢在進行創作。這種“去人性化”的訓練方式,對於我這種容易分心的學習者來說,反而是一種優勢——它讓你專注於機械運動的精準度。但是,我也發現,如果隻是機械地重復,時間久瞭會産生一種枯燥感,仿佛在走一個沒有終點的迷宮。我試著給其中一首麯子加入瞭自己想象中的“故事綫”,比如想象自己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速度的提升對應著體力的分配,這樣稍微能緩解一些單調。總的來說,它是一把非常鋒利的“雕刻刀”,能幫你把浮躁的技巧打磨掉,但如何注入音樂性,這本書本身並不會直接告訴你,這需要學習者自己去挖掘和填充。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又愛又恨,簡直是鋼琴學習者的一場“修行”。當初衝著“流暢練習麯”這幾個字去的,想著能讓我的指法更靈活,沒想到它帶來的挑戰遠超預期。練習冊的排版還算清晰,但有些麯目的標記,比如力度變化和觸鍵方式的指示,感覺還是比較籠統,需要自己花大量時間去揣摩車爾尼本人的意圖。我花瞭近一個月的時間攻剋其中最前麵幾首,發現這套麯子並不是那種聽起來華麗炫技的麯目,它更像是在打磨內功。比如有些看似簡單的音階跑動,速度稍微上去,手腕的放鬆度就成瞭大問題,稍微一緊,聲音立刻變得僵硬刺耳。這讓我深刻理解瞭“流暢”背後的艱辛——流暢不是快,而是連貫且毫不費力。我記得有一首特彆強調連奏的練習,我反復錄音對比,總覺得某個音符的發音不夠飽滿,調整瞭無數次指尖觸鍵的角度,纔找到那種“一氣嗬成”的感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把你的技術短闆暴露得一覽無餘,逼著你去解決那些老生常談但又至關重要的基本功問題。如果你期望快速齣效果,那可能會失望,但如果願意沉下心來,把它當作一麵鏡子來審視自己的演奏習慣,收獲絕對是巨大的。
评分坦白講,我個人對這類純粹的技術練習麯一直持有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缺乏“美感”。然而,當我真正沉下心來嘗試用它來提高我的連貫性時,我發現我錯瞭。這套練習麯的“美”是隱藏在結構之中的,它是一種動態的美,一種運動中的平衡。舉個例子,有一組特彆考驗手指獨立性和均勻度的音階練習,如果處理得當,聽起來就像一條光滑流動的絲綢,每一個音符都是這塊絲綢上的完美經緯綫。但如果有一根“綫”鬆瞭,整個畫麵就全毀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極度細緻的、漸進式的技術梯度。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難度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在不同維度上的拓展,比如從單純的手指運動,到結閤手腕的轉動,再到手臂的整體支撐。我非常欣賞這種由淺入深、邏輯嚴密的編排方式,它不像有些練習冊那樣隨意堆砌難點,而是非常有目的性地引導你完成技術體係的構建。
评分我對這套練習麯的評價是,它非常“吃”鋼琴的觸感。我平常練習用的是電鋼,感覺效果平平,換到瞭一颱機械結構良好的立式鋼琴上,立馬感覺完全不同瞭。每一個音符的顆粒感、聲音的透射度,都被這套練習麯的要求放大瞭。特彆是涉及到跨度和快速的分解和弦部分,如果你在鍵盤上的重量分配不對,聲音就會像散沙一樣,沒有聚攏感。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落,要求非常均勻的十六分音符,我發現我的左手大拇指總是偏重,導緻整個段落聽起來像在“拖泥帶水”。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它不直接告訴你怎麼解決,而是通過設置這樣的技術難點,讓你不得不去反思自己按鍵的物理過程。這讓我花瞭不少時間去調整坐姿和手臂的支撐點,感覺自己像是在重新學習如何“站立”在鍵盤上。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但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的演奏者來說,這套麯子簡直是“救命稻草”,它強迫你把目光從音符本身,轉移到聲音的形成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