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梵學探幽
定價:56.00元
作者:李南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202008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梵學探幽--印度文化論集》為南亞研究叢書之一,是作者李南有關印度文化方麵的論述集著。由文學篇、宗教神話篇、雜篇三個章節組成。文學篇介紹瞭有關印度馬拉雅拉姆語長短篇小說,論述瞭《羅摩功行錄》中羅摩的形象,《羅摩衍那》與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羅摩衍那》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與影響等。宗教神話篇是本論集的重點議題,由試論閻摩的源與流,道教與密教中的女性崇拜,論度母等諸多專述論題組成。雜篇作為論集收束性質的數篇散記,講述瞭一些有關研究印度文化方麵的人和事。
目錄
一文學篇
馬拉雅拉姆語長篇小說的奠基人
印度馬拉雅拉姆語短篇小說一瞥
試論《羅摩功行錄》中羅摩的形象
漫談《羅摩衍那》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與影響
《羅摩衍那》與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
小說《嚮導》譯後記
詩苑擷英――論印度兩大史詩中的民主思想萌芽――讀劉安武教授著《印度兩大史詩研究》有感
二宗教神話篇
試論閻摩的源與流
道教與密教中的女性崇拜
論度母
試論女神
從婆和婆吒著梵文《勝樂輪注》寫本看密教的哲學思想(一)
從婆和婆吒著梵文《勝樂輪注》寫本看密教的哲學思想(二)
《(勝樂輪經)及其注疏解讀》引言
略論印度密教的真言咒語
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吠陀時期的女神
佛教密乘女性神佛
論佛教身體曼荼羅
論無首女神
梵文金剛乘典籍
《勝樂根本續》及其注疏研究
略論《喜金剛本續》
《勝樂根本續》與《喜金剛本續》的神佛體係
略論金剛薩?
三雜篇
恩師仙逝,風範長存
蔣忠新傢的長明燈
基於語文學與文獻學的歐洲佛教研究
訪印散記
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李南,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優SHOU*選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係梵巴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指導教師:季羨林教授。研究方嚮:印度語言文學宗教,梵語佛教文獻學。參與印度梵文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翻譯,該書2008年初獲首屆中國齣版奬;專著《“勝樂輪經”及其注疏解讀》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很好科研成果三等奬。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最初是被“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這個齣品方給吸引的。這個齣版社在學術著作的齣版方麵,一直享有盛譽,齣品的書籍往往內容嚴謹、考證詳實,是值得信賴的學術資源。因此,當看到他們齣版的《梵學探幽》時,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納入瞭我的購書清單。我深知,對於“梵學”這樣涉及語言、哲學、宗教、曆史等多個層麵的復雜領域,非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方法,是難以駕馭的。我對這本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個權威、全麵、係統地梳理梵學發展脈絡的學術成果。我期待它能夠對梵學最核心的概念,如“梵”(Brahman)、“我”(Atman)、“業”(Karma)、“輪迴”(Samsara)等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並追溯其在不同哲學思潮中的演變。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對梵語的語法、詞匯以及其在古代印度文獻中的應用有詳盡的介紹,為我理解原始文獻提供必要的語言學基礎。
评分我最近在學習一些關於比較宗教學的知識,而印度古代的婆羅門教和早期佛教,無疑是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我瞭解到,梵學是理解這些思想體係的鑰匙,它涉及到印度哲學和宗教的根源。我希望這本《梵學探幽》能夠幫助我梳理齣婆羅門教與佛教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係,特彆是佛教在形成過程中,是如何吸收、改造甚至批判婆羅門教的思想元素的。我特彆想瞭解,像“輪迴”、“業報”、“解脫”等這些核心概念,在婆羅門教和佛教中是如何被理解和闡釋的,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連續性,又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異。此外,我也對早期印度社會結構,如種姓製度,以及這些社會因素如何影響瞭梵學和佛教思想的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提供一些洞見,對我個人的學習將非常有益,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清晰、更完整的知識框架。
评分這本《梵學探幽》的編輯團隊可謂是下足瞭功夫,從裝幀設計上就能窺見一斑。封麵采用的是一種帶有曆史厚重感的米黃色,古樸而不失雅緻,正中間的燙金“梵學探幽”四個字,筆力遒勁,仿佛自帶梵音繚繞的神秘氣息。紙張的選用也相當考究,是那種略帶韌性的啞光紙,觸感溫潤,翻閱時不會有刺眼的亮光,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憊。排版方麵,采用瞭經典的宋體字,字號大小適中,行間距和段落間距也設置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流暢舒適,沒有絲毫擁擠或空曠之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所配的插圖,或是古代壁畫的精美復原,或是寺廟建築的鳥瞰視角,或是佛教造像的細節特寫,都選取得極為貼切,不僅增加瞭書的可讀性,更直觀地展現瞭梵學藝術的博大精深。這些插圖的處理也十分精細,色彩還原度高,細節紋理清晰可見,仿佛將讀者帶入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親身感受梵學文化的魅力。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在細節上做到極緻的書籍,無論是內容本身,還是它的物質呈現,都體現瞭齣版方嚴謹的態度和對讀者的尊重,讓人在拿到它的時候,就已經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一直對佛教思想的源流和發展頗感興趣,特彆是涉及到印度古代哲學和宗教體係的部分。當我在書店裏偶然看到這本《梵學探幽》時,立刻就被它所吸引。盡管我對梵語本身並沒有深入研究,但“梵學”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與智慧的聯想。我對書中所探討的,諸如早期吠陀經典的解讀,奧義書中的哲學思辨,以及佛教如何從婆羅門教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過程,都充滿瞭強烈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清晰脈絡和深入分析,瞭解其核心概念的演變,以及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交鋒。同時,我也對梵學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傳播,以及它對周邊文化,尤其是東亞文化産生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視角,來梳理和理解這一龐大而復雜的思想體係。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惑,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梵學探幽”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意味,它暗示著對一個古老而深邃領域的探索。我一直對印度哲學和宗教有著一種莫名的嚮往,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某種超越現代文明的智慧。然而,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深入瞭解梵學一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梵學探幽》能夠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進入梵學的殿堂,揭開它神秘的麵紗。我期待它能夠從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比如“梵”與“道”的異同,以及“心”的本質等,讓我這個初學者能夠逐步理解。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在一些重要的哲學流派,如數論、勝論、彌曼差等,以及印度教早期神話傳說方麵,提供一些生動有趣的介紹,讓我感受到梵學思想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相對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闡述,避免過多的學術術語堆砌,讓我能夠沉浸在其中,體會那種古老智慧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