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跨文化民俗誌: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二
定價:60.00元
作者:董曉萍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與《跨文化民俗學 : 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是姊妹篇,但又有不同的任務。在跨文化學理論與方法論的係統中建設民俗誌,有兩個目標:一是給具有*性和獨特性的民俗文化研究留有一席之地,二是麵對無解的多元,保持樂黛雲和金絲燕所注重的“文化間距”與多義項的“共存”的學術理性,我相信這是更高層的人文科學精神活動。
內容提要
本書研究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鍾敬文留學日本和留日前後中日學者公開發錶的民俗學著述。這批中日學者著述都有對話性的問題,連他們的學術資料係統也有對話性的要求,對話的形式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或者多對多,呈現齣跨文化理論的對話性方法的開放性和科學性;當時對話的主要方法,是雙方互相約稿,或者就某個觀點直接發錶文章,求教與答疑一來一往,追求真理的精神與平等的對話意識共存,這符閤我們直到今天也在講的跨文化學方法論的基本特點,本書從鍾敬文和他的同時代中日學者超齣各自學科背景的事實齣發,去描述和分析這批文獻;從他們解決問題的曆史收獲齣發,去理解他們的不乏爭議、卻積極求同存異的過程,這應該是在跨文化視野下研究問題的好處。
目錄
前言}緒論{章民俗誌的發展期(1927-1933)5
節鍾敬文在與日本學者對話的民俗學著述13
第二節同時期日本學者著述的中譯文日83
第三節同時期其他中國學者的著述與譯文127
第二章民俗誌的收獲期(1934-1936)I49
節鍾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學著述日I53
第二節同時期日本學者著述的中譯文240
第三節同時期其他中國學者的著述與譯文296
第三章民俗誌的轉摺期(1937-1945)318
節鍾敬文杭戰時期著述題錄321
第二節其他中國學者抗戰時期的著述與譯文378
第三節同時期日本學者的中譯本論文與創作380
後記398
作者介紹
董曉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先後在美國衣阿華大
學、芬蘭約恩蘇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遠東學院、法國
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做博士後、高訪和從事閤作研究。國際
民俗學會會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教
育部國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理論民俗學、民間文藝
學、數字民俗學和跨文化學。
主要著作有《華北民間文化》、《鄉村戲麯錶演與中
國現代民眾》、《田野民俗誌》、《說話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與民俗保護》、《現代民俗學講演錄》、
《現代民間文藝學講演錄》、《北京民間水治》、《數字鍾
敬文工作站》、《民俗學科建設報告書》、《中國民俗文化
軟實力發展戰略專論》、《民俗非遺保護研究》和《穿越文
化層》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主題聽起來就充滿瞭深度和學術探索的價值。跨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領域,而將其聚焦於民俗誌,並深入到一位學者的具體個案研究,更是將研究的精細度和現實意義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想象一下,通過對鍾敬文先生在日本的個案進行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學者如何在異域文化土壤中進行學術耕耘,如何與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對話和碰撞,又如何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學術理論和研究方法。這種微觀的個案研究,往往能夠摺射齣宏觀的文化交流和學術發展趨勢。它不僅是對一個學者的學術生涯的迴顧,更是對跨文化研究方法論的一次實踐檢驗。我們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紮實的田野調查技巧,敏銳的文化洞察力,以及嚴謹的學術分析能力。這種以點帶麵的研究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以及民俗學研究的獨特魅力。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關注日本文化、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以及民俗學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鍾敬文先生作為一位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學者,其在日本的經曆和學術活動,很可能是一段鮮為人知但又意義非凡的曆史。通過對這一段“留日個案”的深入挖掘,我們不僅能瞭解鍾敬文先生的學術思想發展脈絡,更可能揭示齣那個時代中國學者在異域的學習、交流與碰撞,以及對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所産生的潛在影響。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個案的研究,更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近代學術“走齣去”的曆史圖景,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藉鑒、相互影響的生動實例。從中,我們或許能夠獲得關於學術研究視野拓展、跨文化學術閤作的寶貴啓示,以及對中國民俗學研究的國際化發展方嚮的深刻思考。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標題,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一位中國學者,身處陌生的日本文化環境中,懷揣著對民俗的熱愛與探求,進行著細緻入微的觀察與記錄。這“留日個案”的設定,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與學術價值。它不僅是對一位學者學術生涯的聚焦,更是對特定曆史時期文化交流與碰撞的一個縮影。我想象著,作者會如何抽絲剝繭,從鍾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發掘齣與民俗相關的綫索,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素材,上升到跨文化民俗學的理論高度。這本書是否會挑戰我們對於“民俗”的固有認知?它又將如何揭示不同文化在民俗錶現形式上的異同,以及這些異同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邏輯?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生動的田野調查細節,嚴謹的學術分析,以及對於跨文化交流的深刻洞見。
评分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一種獨特的學術視角,將“民俗誌”這一傳統研究領域與“跨文化”的現代視野相結閤,並以一個具體的人物“鍾敬文”在日本的經曆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這讓我對書中所要闡釋的理論框架充滿瞭好奇。是否會涉及到文化適應、文化認同、跨文化傳播等理論?鍾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民俗研究,是否又受到瞭日本本土民俗學研究的影響,從而形成瞭新的學術思想?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提供一種理解文化現象的新方式,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視角去審視世界?我尤其關心的是,作者將如何通過個案研究來驗證或拓展其跨文化民俗誌的理論,如何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處理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在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理解。這無疑是一次極具挑戰性的學術探索,也因此充滿瞭吸引力。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非常吸引人,初次拿到手中的時候,就感受到瞭其精良的製作水準。封麵的配色典雅而不失現代感,字體選擇也恰到好處,給人一種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學術氣息。厚度適中,拿在手裏很有分量,但又不會覺得過於沉重,方便攜帶和閱讀。紙張的質感也十分細膩,觸感舒適,印刷清晰,字跡工整,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從開本的選擇來看,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既保留瞭足夠的閱讀空間,又兼顧瞭整體的美觀性。書脊處的燙金工藝,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彰顯瞭其收藏價值。整體而言,這本圖書在物理層麵上,就給人一種物有所值的感覺,讓人期待它所承載的豐富內容。這種精心的裝幀,不僅是對讀者的一種尊重,也是對作者學術成果的一種有力烘托,使得讀者在翻閱之前,就已經對這本書的內在品質産生瞭高度的認同和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