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富民文化論
定價: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劉來福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0455004
字數:330000
頁碼:32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追求富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嚮,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更是中國黨人為之奮鬥的曆史使命。
富民過程不是單一的某個方麵的發展,而是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為一體的綜閤目標。本書僅就文化因素在富民過程中,特彆是在推動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做瞭一些探討。內容包括:企業文化論、商業文化論、消費文化論、創業文化論、網絡文化論、生態文化論、跨文化溝通論、富民文化培育論等。
劉來福,男,1963年11月生於河北省石傢莊市。1984年畢業於河北大學經濟係,中央黨校經濟學碩士。現任河北省委講師團經濟教研室主任、教授,並兼任河北省鄧理論和“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北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河北省改革戰略研究會常務理事
《富民文化論》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於“富裕”和“文化”之間關係的理解。一直以來,我總覺得經濟發展是基礎,文化是其上的裝飾。但這本書明確地指齣,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生産力,是實現真正“富民”的內在驅動力。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謹,從曆史的長河到當下,無處不見文化與經濟相互塑造的痕跡。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文化自信”的深入解讀,它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在充分認知自身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理性判斷和發展動力。這種自信,能夠激發人民的創造力和創新活力,從而為經濟的持續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書中對於不同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因文化因素而産生的差異性,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文化在塑造國傢命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常常會反思,在當今全球化浪潮下,我們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同時,積極吸收藉鑒其他優秀文化,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優勢?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和方嚮。閱讀過程中,我多次感到醍醐灌頂,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讓我對社會發展有瞭更為深刻和全麵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啓迪,它將“富民”這個概念從單一的物質追求,拓展到瞭精神和文化層麵。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資産,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傢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特彆被書中對於“文化軟實力”的論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指藝術、文學等顯性文化,更包含瞭深層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這些軟實力,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們的行為模式,也直接影響著經濟活動的效率和創新能力。書中對曆史案例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許多曾經輝煌的文明,正是因為在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麵做得不足,最終走嚮衰落。反之,那些能夠將自身文化優勢與時代發展相結閤的民族,則能夠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和提升這種“文化軟實力”,讓它成為推動我們個人和集體進步的重要力量。這本書讓我對“富民”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评分這本書所提齣的“富民文化論”給我帶來瞭巨大的啓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富裕”的真正含義。一直以來,我可能更側重於物質財富的積纍,而這本書則強調瞭文化在實現真正“富民”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作者的論證非常具有說服力,他通過對曆史事件和現實案例的深入剖析,清晰地展示瞭文化如何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文化自覺”的討論,它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不能忘記迴望和傳承我們的文化根脈。同時,書中也強調瞭“文化創新”的重要性,隻有不斷地吸收新的思想和元素,纔能讓我們的文化保持活力,並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和創新思維相結閤,創造齣具有獨特價值的“富民文化”産品和服務。這本書讓我對“富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物質的充裕,更是精神的富足和文化自信的體現。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它挑戰瞭我對“文化”和“經濟”之間關係的傳統認知。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將文化視為一種點綴,一種精神的寄托,而這本書則將文化提升到瞭一個更為核心的地位,將其視為驅動經濟發展,甚至實現“富民”目標的關鍵力量。作者通過大量的理論闡釋和案例分析,層層深入地剖析瞭文化在塑造社會經濟形態中的多重作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文化資本”的探討,它不僅僅指代物質上的財富,更包含瞭知識、技能、價值觀、社會網絡等非物質要素,而這些要素恰恰是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書中對不同文化模式如何影響經濟績效的比較分析,讓我得以窺見文化多樣性與經濟活力的內在聯係。我常常會思考,我們所處的社會,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是否過度忽視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或者說,我們對文化的理解是否還停留在錶麵的、淺層次的層麵?這本書促使我開始深入思考,如何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有效地融入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我也會嘗試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發掘和傳承那些具有“富民”潛力的本土文化元素,並思考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價值。
评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雖然我還在慢慢消化其中的一些概念,但整體而言,它所探討的“富民”主題,以及它如何與“文化”這一概念相結閤,引發瞭我很多關於社會發展和個人價值的思考。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論點,即真正的富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充盈,更包含瞭精神層麵的滿足和文化認同的建構。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當下社會對於“富裕”的定義。書中對於曆史案例的引用,從古代文明的興衰到近代國傢的崛起,都緊密圍繞著文化如何成為推動或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展開。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論述感到振奮,它強調瞭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如何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思考書中的觀點是否能夠解釋我所觀察到的事物。例如,一些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似乎也在麵臨著傳統文化流失的睏境,而另一些地方則能夠將地方特色文化成功地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本書似乎為這些現象提供瞭一個理論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邏輯。我也會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富民文化”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