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喻中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9787300114576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喻中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97873001145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中 著
圖書標籤:
  • 孔子
  • 蘇格拉底
  • 哲學史
  • 比較哲學
  • 自由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西方哲學
  • 人民大學齣版社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4576
商品编码:29687508879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 
叢書名:  
作者/主編: 喻中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號: 9787300114576 
齣版年份:  2009年12月   
 
版次:  第1 版
總頁數:  282頁
開本:  16
圖書定價:  25元
實際重量:  340g
新舊程度:  正版全新







編輯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要想成功地錶現一個民族,特彆是它的生活史與心靈史,浪漫的藝術傢可以使用藝術的語言,通過民歌演唱來實現這個目標;嚴謹的學者運用學術的語言,通過民俗研究或人類學考察,同樣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然而,在這兩種途徑之外,負責的立法者運用法律的語言,通過法律創製,依然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從錶麵上看,隱者的歸隱是從朝廷返迴到山林,是從政治返迴到自然。然而,究其本質,歸隱是從外物返迴到內心,是從他者返迴到自我。瀋德潛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歸隱的終目標,就是要走嚮這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因此,歸隱的方嚮,不是嚮前,不是嚮後,而是嚮內。歸隱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類未知的精神世界的探尋過程。

作者簡介

喻中,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土,博士生導師。已經齣版的個人學術著作主要有:《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權力》、《鄉土中國的司法圖景》、《權力製約的中國語境》、《論授權規則》等。




上編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3
治道之辨:柏拉圖與孟子/20
誰之法理,何種法意?/31
法學研究中的主體迷失現象/48
中國法理學界的“立法者與闡釋者”/63

中編
法律與時間/83
法律與空間/102
法學提問方式的兩次轉嚮/122
“徵服”還是“轉化”/138
尋找中國法學的時空坐標/157

下編
法學三十年:重新齣發,邁嚮何方?/189
從立法中心主義轉嚮司法中心主義?/203
法律的象徵性及其意義/222
再訪法的階級性理論/236
關於法律哲學與法律科學的隨想/262
民歌·民俗·民法(代跋)/274
後記/281




本書匯集的文字,是我近四五年間陸續寫成的學術思想筆記的一部分。它們的體裁,介於論文與評論之間;多數篇什,與其說是儼然的學術論文,不如說是一些個性化的學術思想評論。在寫作這些文字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夢想:力圖使學術錶達具有一定的思想衝擊力,同時,也希望為思想層麵上的闡釋找到某些學術性的支撐。我擔心,沒有思想的學術,雖然可以做得很精緻、很工整,但卻可能流於匠氣與瑣碎(象山所謂的支離事業);而沒有學術的思想,雖然看上去很飄逸、很玄妙,但卻可能不著邊際、大而無當(莊子所謂的屠龍技術)。寫一本書,能夠兼具思想與學術之美,能夠益人神智,對我來說,雖然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夢想,但是,這個夢想一直懸掛在我心頭。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把這本小冊子題為“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彆無深意,主要是想凸顯兩種不同的聖賢氣象,以及由此“開”齣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思想傳統與政治法律實踐。錶麵上看,“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分彆代錶瞭中國與西方,兩者的關係主要是中西關係。但是,換個角度,其實也可以轉換成為古今關係,因為,在當前的語境下,孔子常常被歸屬於古代或傳統,蘇格拉底則象徵著或現代。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這是一本關於思想、關於自由、關於哲學與曆史交融的著作。它以獨特的視角,將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傢孔子與古希臘的智者蘇格拉底置於同一時空維度,展開一場跨越文化、跨越時代的深刻對話。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兩位哲學傢的生平事跡或學術觀點,而是著力於挖掘他們思想的內在聯係與張力,探尋在各自的曆史語境下,他們對於“自由”這一永恒命題的理解與踐行。 思想的碰撞:自由的維度 在本書的敘事中,孔子被描繪成一位“自由的”思想傢。這裏的“自由”,並非指西方哲學中常說的個體解放、反抗權威的自由,而是指嚮一種“內在的自由”——一種源於對道德法則的自覺遵從,以及對個體責任的深刻擔當。孔子所倡導的“仁”,強調的是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是對社會秩序和諧的追求。他所推崇的“禮”,規範的是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旨在構建一個有秩序、有倫理的社會。在孔子的世界裏,真正的自由並非是無所顧忌的放縱,而是通過自我修養,達到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種自由,是建立在對道德的堅守和對社會責任的履行之上。他關注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擔當的君子,如何在既定的社會結構中實現個體的價值,並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他並不鼓勵顛覆性的革命,而是強調通過教育和示範,逐步感化人心,實現社會的美好。 與之相對,蘇格拉底則被刻畫為一位“不自由的”哲學傢。這裏的“不自由”,並非指他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和最終的死刑,而是指他身上所體現齣的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那種不計代價、不畏強權的獨立思考精神。蘇格拉底以其獨特的詰問方式(蘇格拉底方法),挑戰雅典城邦的既定觀念,揭示人們認識的局限,引導人們去反思那些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道德和政治原則。他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認知的自由”,一種擺脫愚昧和迷信,走嚮理性的自由。他敢於質疑權威,挑戰傳統,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捍衛思想的獨立和真理的尊嚴。這種自由,充滿瞭勇氣與犧牲,也蘊含著對個體理性的無限信任。蘇格拉底的“不自由”,恰恰體現在他為瞭追求更高級彆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理性的自由——而甘願承擔世俗意義上的束縛與代價。 本書通過對比和映照,揭示瞭兩種截然不同的自由觀。孔子的自由是“入世”的、是“社會化”的,它關乎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關乎和諧與秩序的構建。而蘇格拉底的自由則更顯“齣世”的、是“個體化”的,它關乎個體對真理的獨立探索,關乎擺脫濛昧與奴役的勇氣。這種對比並非是要分齣高下,而是要展現人類思想史上關於自由探索的廣闊圖景。 曆史的語境:文明的迴響 作者並非將兩位思想傢孤立地看待,而是將他們置於各自所處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審視。孔子生活在中國春鞦末期,一個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所提齣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無疑是對當時社會動蕩的一種有力迴應。他試圖通過重建道德秩序,來安撫人心,穩定社會。他的“自由”,是一種在亂世中尋求秩序的智慧,是一種對穩定與和諧的渴望。 蘇格拉底則活躍在古希臘雅典的黃金時代,一個城邦民主蓬勃發展,思想文化繁榮昌盛的時期。然而,繁榮之下也隱藏著虛僞和腐敗。蘇格拉底的詰問,是對這種錶象下的虛無的一種反思。他所追求的自由,是在一個看似自由的社會中,對自由的真實內涵進行拷問,是對個體理性覺醒的呼喚。他的“不自由”,是在一個以自由自居的社會中,一種對真理的執著守護,一種對個體獨立思考的堅持。 本書通過對兩位思想傢所處時代背景的細緻描繪,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們思想産生的土壤,以及他們思想的時代意義。孔子的“自由”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是對秩序的維護,是對“成人之美”的追求。而蘇格拉底的“不自由”則是一種對個體理性解放的追求,是對真理的赤誠,是對“認識你自己”的實踐。 哲學的深度:人性的追問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兩位哲學傢思想的梳理,更在於其對人類普遍性問題的深入探討。兩位思想傢,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卻都指嚮瞭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如何認識世界?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 孔子的“仁”與“禮”,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是對如何構建一個和諧社會的思考。他的“自由”在於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在於通過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最終實現個體的價值。 蘇格拉底的“求知”與“美德”,是對個體認知能力的挑戰,是對真理的無限追求。他的“不自由”恰恰體現在他對個體獨立思考的極端重視,對真理高於一切的信仰。他引導人們通過自我反省,認識自身的無知,從而邁嚮真正的智慧。 本書巧妙地將兩者的思想融閤,呈現齣一種動態的平衡。孔子的社會責任感與蘇格拉底的個體求真精神,並非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補充的。或許,真正的自由,既需要孔子般的責任感和對社會的關懷,也需要蘇格拉底般的獨立思考和對真理的執著。 曆史的想象:思想的橋梁 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喻”的運用。它並非強行將兩位思想傢進行匹配,而是通過一種富有想象力的對話,讓他們的思想在虛構的場景中得以碰撞、交流。這種“喻”,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讓讀者在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中,更直觀地感受到思想的魅力。 讀者仿佛能看到,在某個寜靜的午後,孔子與蘇格拉底在東方的庭院或西方的廣場上,進行著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他們會談論“善”是什麼?“正義”從何而來?“幸福”的真諦是什麼?他們的對話,將帶領讀者一同思考這些人類永恒的哲學命題。 本書並非是一部枯燥的哲學史,也不是一本教條式的理論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思想旅行,一次跨越韆年的智慧啓迪。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流暢的文筆,將復雜的哲學思想變得鮮活而易懂,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獲得深刻的思考。 本書適閤誰閱讀? 這本書適閤所有對思想、哲學、曆史感興趣的讀者。無論你是學生、學者,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如果你對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有所瞭解,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全新的解讀視角。如果你對這兩位思想傢知之甚少,本書也能夠為你打開一扇通往哲學世界的大門。 它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由”的含義,理解個體的責任與社會的和諧之間的關係。它能激發我們獨立思考的勇氣,勇於質疑,勇於探索。它能讓我們感受到,跨越文化和時代的思想對話,是多麼地富有魅力和力量。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它將帶你進入一個思想的殿堂,讓你與兩位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一種探究精神便油然而生。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獨特的書名,將兩位曆史悠久但截然不同的思想巨擘並置,並且用“自由”與“不自由”來概括,這本身就極富張力。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孔子溫文爾雅、倡導“剋己復禮為仁”的形象,他似乎總是在強調個體對社會的責任和對自身品德的修養,這究竟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還是一種被動遵循?而蘇格拉底,那個在雅典廣場上旁若無人地質問他人的智者,他的“蘇格拉底方法”便是對既有知識的徹底顛覆,其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似乎是擺脫一切束縛的“自由”。然而,也正是這份“自由”的代價,讓他麵臨死亡。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這兩種“自由”和“不自由”的。是否存在一種“自由”是源於對內在秩序的建立,另一種“自由”則是對外界規則的挑戰?孔子的“不自由”是否在於其思想體係的完備性與社會期望的緊密結閤,而蘇格拉底的“不自由”又是否源於其極端追求真理而與社會現實的格格不入?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解讀角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究。

评分

這本書,單從書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來看,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錶人物,他的思想體係龐大而又影響深遠,似乎總是與“禮”、“道”等概念緊密相連,這在一定程度上構建瞭一種社會秩序和行為規範,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約束,一種“不自由”。然而,他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對人際關係的理想化追求,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內在自由。而蘇格拉底,以其標誌性的“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以及在雅典街頭不厭其煩的詰問,展現齣一種對真理赤裸裸的追求,這種精神上的“自由”是無畏的,但這份“自由”最終卻將他推嚮瞭審判席,甚至生命的終結。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解讀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孔子是否在某種意義上,找到瞭在既定秩序內的精神自由,而蘇格拉底則是在挑戰既定秩序的過程中,最終被秩序所吞噬,從而體現齣一種悲劇性的“不自由”?這本書所提供的視角,讓我對這兩位偉大的先哲有瞭全新的審視角度,迫切想知道作者的獨到見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潔而大氣,封麵的題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更是直擊人心。我一直對“自由”這個概念的邊界感到睏惑,尤其是在麵對像孔子和蘇格拉底這樣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思想傢時。孔子所倡導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似乎是一種內在的充實與滿足,是一種精神上的安然,這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或許是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即便他終生奔走,希冀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卻屢屢受挫。他的“自由”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對人道精神的堅守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上。而蘇格拉底,他以其無畏的求真精神,在當時雅典的社會氛圍中,無疑是一種“自由”的姿態。他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暴露無知,這種不畏強權的勇氣,本身就是一種極強的生命力和思想的解放。然而,正如書名所言,他最終卻為這份“自由”付齣瞭生命的代價,這是否就意味著他的“自由”最終走嚮瞭“不自由”的終點?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兩位思想傢在追求思想解放的過程中,是如何與社會、政治、宗教等各方麵因素進行博弈的,從而揭示他們身上“自由”與“不自由”的辯證統一。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著實讓我在書架上尋找瞭片刻。書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搭配上“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和那個9787300114576的ISBN,總讓人在拿到手之前,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又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疑慮。我尤其好奇,究竟是怎樣的視角,能將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傢置於“自由”與“不自由”的天平兩端?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總是被描繪成一位循循善誘的教育傢,他的思想深邃而又溫和,似乎總是在倡導一種內在的和諧與秩序。而蘇格拉底,則以其詰問精神聞名於世,那種“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的謙遜背後,隱藏著對真理不懈的追求,也常常招緻誤解與敵意。將他們放在一起比較,本身就極具挑戰性。我猜想,作者或許會從各自所處的社會語境、哲學體係,乃至個人命運的維度來解讀。孔子所處的春鞦時代,雖然戰亂頻仍,但他似乎總能在禮樂的框架內找到一種精神上的安寜與“自由”的實踐路徑,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從容。而蘇格拉底,雖然在古希臘的民主土壤中,其質疑精神顯得尤為“自由”,但最終卻因為這種“自由”付齣瞭生命的代價,這是否又是一種“不自由”的宿命?這些都是我在翻開書頁前,腦海中不斷閃現的疑問,也是我迫切想要在這本書中尋找答案的動力。

评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厚重,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翻閱時有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書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著實吸引人,仿佛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我一直覺得,孔子身上體現瞭一種高度的自我約束與責任感,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內在地自由”,是一種對社會秩序和道德倫理的自覺遵循。他的“仁”、“禮”、“恕”等思想,都是在強調個體如何與社會和諧共處,如何在一個既定的規則下實現個人的價值。而蘇格拉底,他以一種近乎“無賴”的姿態,在雅典的街頭巷尾不斷追問,挑戰既有的權威和觀念,這種質疑的精神,無疑是充滿瞭“自由”的空氣,但也正是這份“自由”,讓他最終被指控褻瀆神明,飲毒而亡。這種反差,讓我對接下來的論述充滿瞭好奇。作者會不會深入剖析他們各自所處的文化土壤,以及這種土壤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思想和命運?孔子身處的東方宗法社會,強調等級秩序與傢族倫理,而蘇格拉底則活躍於古希臘城邦民主的舞颱,那裏個體權益的邊界更加模糊,衝突也更為激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曆史背景與兩位哲學傢的思想進行精妙的結閤,從而揭示他們“自由”與“不自由”的深層含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