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要想成功地錶現一個民族,特彆是它的生活史與心靈史,浪漫的藝術傢可以使用藝術的語言,通過民歌演唱來實現這個目標;嚴謹的學者運用學術的語言,通過民俗研究或人類學考察,同樣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然而,在這兩種途徑之外,負責的立法者運用法律的語言,通過法律創製,依然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從錶麵上看,隱者的歸隱是從朝廷返迴到山林,是從政治返迴到自然。然而,究其本質,歸隱是從外物返迴到內心,是從他者返迴到自我。瀋德潛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歸隱的終目標,就是要走嚮這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因此,歸隱的方嚮,不是嚮前,不是嚮後,而是嚮內。歸隱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類未知的精神世界的探尋過程。
喻中,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土,博士生導師。已經齣版的個人學術著作主要有:《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權力》、《鄉土中國的司法圖景》、《權力製約的中國語境》、《論授權規則》等。
上編
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3
治道之辨:柏拉圖與孟子/20
誰之法理,何種法意?/31
法學研究中的主體迷失現象/48
中國法理學界的“立法者與闡釋者”/63
中編
法律與時間/83
法律與空間/102
法學提問方式的兩次轉嚮/122
“徵服”還是“轉化”/138
尋找中國法學的時空坐標/157
下編
法學三十年:重新齣發,邁嚮何方?/189
從立法中心主義轉嚮司法中心主義?/203
法律的象徵性及其意義/222
再訪法的階級性理論/236
關於法律哲學與法律科學的隨想/262
民歌·民俗·民法(代跋)/274
後記/281
本書匯集的文字,是我近四五年間陸續寫成的學術思想筆記的一部分。它們的體裁,介於論文與評論之間;多數篇什,與其說是儼然的學術論文,不如說是一些個性化的學術思想評論。在寫作這些文字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夢想:力圖使學術錶達具有一定的思想衝擊力,同時,也希望為思想層麵上的闡釋找到某些學術性的支撐。我擔心,沒有思想的學術,雖然可以做得很精緻、很工整,但卻可能流於匠氣與瑣碎(象山所謂的支離事業);而沒有學術的思想,雖然看上去很飄逸、很玄妙,但卻可能不著邊際、大而無當(莊子所謂的屠龍技術)。寫一本書,能夠兼具思想與學術之美,能夠益人神智,對我來說,雖然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夢想,但是,這個夢想一直懸掛在我心頭。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把這本小冊子題為“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彆無深意,主要是想凸顯兩種不同的聖賢氣象,以及由此“開”齣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思想傳統與政治法律實踐。錶麵上看,“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分彆代錶瞭中國與西方,兩者的關係主要是中西關係。但是,換個角度,其實也可以轉換成為古今關係,因為,在當前的語境下,孔子常常被歸屬於古代或傳統,蘇格拉底則象徵著或現代。
翻開這本《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一種探究精神便油然而生。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獨特的書名,將兩位曆史悠久但截然不同的思想巨擘並置,並且用“自由”與“不自由”來概括,這本身就極富張力。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孔子溫文爾雅、倡導“剋己復禮為仁”的形象,他似乎總是在強調個體對社會的責任和對自身品德的修養,這究竟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還是一種被動遵循?而蘇格拉底,那個在雅典廣場上旁若無人地質問他人的智者,他的“蘇格拉底方法”便是對既有知識的徹底顛覆,其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似乎是擺脫一切束縛的“自由”。然而,也正是這份“自由”的代價,讓他麵臨死亡。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這兩種“自由”和“不自由”的。是否存在一種“自由”是源於對內在秩序的建立,另一種“自由”則是對外界規則的挑戰?孔子的“不自由”是否在於其思想體係的完備性與社會期望的緊密結閤,而蘇格拉底的“不自由”又是否源於其極端追求真理而與社會現實的格格不入?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解讀角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究。
评分這本書,單從書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來看,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錶人物,他的思想體係龐大而又影響深遠,似乎總是與“禮”、“道”等概念緊密相連,這在一定程度上構建瞭一種社會秩序和行為規範,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約束,一種“不自由”。然而,他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對人際關係的理想化追求,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內在自由。而蘇格拉底,以其標誌性的“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以及在雅典街頭不厭其煩的詰問,展現齣一種對真理赤裸裸的追求,這種精神上的“自由”是無畏的,但這份“自由”最終卻將他推嚮瞭審判席,甚至生命的終結。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解讀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孔子是否在某種意義上,找到瞭在既定秩序內的精神自由,而蘇格拉底則是在挑戰既定秩序的過程中,最終被秩序所吞噬,從而體現齣一種悲劇性的“不自由”?這本書所提供的視角,讓我對這兩位偉大的先哲有瞭全新的審視角度,迫切想知道作者的獨到見解。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潔而大氣,封麵的題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更是直擊人心。我一直對“自由”這個概念的邊界感到睏惑,尤其是在麵對像孔子和蘇格拉底這樣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思想傢時。孔子所倡導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似乎是一種內在的充實與滿足,是一種精神上的安然,這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或許是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即便他終生奔走,希冀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卻屢屢受挫。他的“自由”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對人道精神的堅守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上。而蘇格拉底,他以其無畏的求真精神,在當時雅典的社會氛圍中,無疑是一種“自由”的姿態。他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暴露無知,這種不畏強權的勇氣,本身就是一種極強的生命力和思想的解放。然而,正如書名所言,他最終卻為這份“自由”付齣瞭生命的代價,這是否就意味著他的“自由”最終走嚮瞭“不自由”的終點?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兩位思想傢在追求思想解放的過程中,是如何與社會、政治、宗教等各方麵因素進行博弈的,從而揭示他們身上“自由”與“不自由”的辯證統一。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著實讓我在書架上尋找瞭片刻。書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搭配上“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和那個9787300114576的ISBN,總讓人在拿到手之前,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又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疑慮。我尤其好奇,究竟是怎樣的視角,能將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傢置於“自由”與“不自由”的天平兩端?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總是被描繪成一位循循善誘的教育傢,他的思想深邃而又溫和,似乎總是在倡導一種內在的和諧與秩序。而蘇格拉底,則以其詰問精神聞名於世,那種“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的謙遜背後,隱藏著對真理不懈的追求,也常常招緻誤解與敵意。將他們放在一起比較,本身就極具挑戰性。我猜想,作者或許會從各自所處的社會語境、哲學體係,乃至個人命運的維度來解讀。孔子所處的春鞦時代,雖然戰亂頻仍,但他似乎總能在禮樂的框架內找到一種精神上的安寜與“自由”的實踐路徑,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從容。而蘇格拉底,雖然在古希臘的民主土壤中,其質疑精神顯得尤為“自由”,但最終卻因為這種“自由”付齣瞭生命的代價,這是否又是一種“不自由”的宿命?這些都是我在翻開書頁前,腦海中不斷閃現的疑問,也是我迫切想要在這本書中尋找答案的動力。
评分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厚重,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翻閱時有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書名《自由的孔子與不自由的蘇格拉底》著實吸引人,仿佛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我一直覺得,孔子身上體現瞭一種高度的自我約束與責任感,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內在地自由”,是一種對社會秩序和道德倫理的自覺遵循。他的“仁”、“禮”、“恕”等思想,都是在強調個體如何與社會和諧共處,如何在一個既定的規則下實現個人的價值。而蘇格拉底,他以一種近乎“無賴”的姿態,在雅典的街頭巷尾不斷追問,挑戰既有的權威和觀念,這種質疑的精神,無疑是充滿瞭“自由”的空氣,但也正是這份“自由”,讓他最終被指控褻瀆神明,飲毒而亡。這種反差,讓我對接下來的論述充滿瞭好奇。作者會不會深入剖析他們各自所處的文化土壤,以及這種土壤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思想和命運?孔子身處的東方宗法社會,強調等級秩序與傢族倫理,而蘇格拉底則活躍於古希臘城邦民主的舞颱,那裏個體權益的邊界更加模糊,衝突也更為激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曆史背景與兩位哲學傢的思想進行精妙的結閤,從而揭示他們“自由”與“不自由”的深層含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