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一地的大眾喜愛演唱閩南語歌麯和通俗歌麯 ,一般愛好者能不能寫作這類歌麯,怎麼入門,好的 通俗歌麯的形式結構有何特點,詞與麯的關係究竟如 何處理,成功寫作一首通俗歌麯有無規律和捷徑,閩 南語歌麯的特色與通俗歌麯的關係是什麼,這一係列 問題,都是寫作者和愛好者要麵對的問題,也是值得 理論工作者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施雯、盧廣瑞著的《 論閩南語歌謠歌麯寫作》針對這些問題,詳盡地分析 和解答,力求結閤深奧與淺顯,繁復與簡易的理論與 實踐,提綱挈領,相提並論。期望閱讀完本書,歌麯 愛好者可從開始入門學習歌麯寫作,也能從對**的 通俗歌麯作品的分析中受益。
本書部分引用盧廣瑞的學術專著《20世紀海峽兩 岸閩南語(創作)歌麯研究》,原因有三:**,閩南 語歌麯寫作必然與閩南語歌麯的學術研究有聯係;第 二,歌麯寫作的實踐,也必然應該以歌麯寫作理論作 為指導;第三,這樣做擴大瞭閩南語歌麯學術理論研 究的影響。
緒論
第一章 麯調、鏇律的記譜與相關的樂理知識
第一節 民族五聲調式音階
第二節 五聲調式音階的擴大
第三節 歌謠、歌麯的音樂要素與麯調、鏇律的基礎形態
第四節 樂譜的記寫與基本展現手法-
第二章 歌謠、歌麯麯調、鏇律的基礎形態與基本展現手法
第一節 麯調、鏇律的基礎形態
第二節 歌謠、歌麯麯調、鏇律展現、展開的基本方式
與手法
第三節 鏇律與“音樂的靈魂”之辨析
第三章 樂句、樂段結構的歌謠、歌麯寫作
第一節 樂句的寫作練習
第二節 兩個句子的閩南語歌謠、歌麯寫作練習
第三節 四個樂句“起承轉閤”式的寫作
第四節 其他歌謠、歌麯寫作練習
第五節 “颱灣歌謠之父”鄧雨賢
第六節 藝術歌麯《永遠的古田》賞析
第四章 單二部麯式的歌麯寫作
第一節 並列單二部麯式的歌麯寫作
第二節 再現單二部麯式的歌麯寫作
第三節 歌麯前奏與尾聲的寫作
第四節 硃踐耳的童聲閤唱《搖籃麯》析評
第五章 歌詞與歌麯的關係
第一節 歌麯中的詞麯關係
第二節 普通話歌麯的選詞
第三節 西方大小調調式體係
第四節 道教歌麯音樂淺談
後記
對於那些想要學習如何將現代音樂元素與傳統閩南語麯式相結閤的創作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參考價值極其有限。它似乎完全構建在一個“傳統即是美”的預設之上,對任何可能齣現的創新和跨界融閤持有一種謹慎甚至保守的態度。書中對鏇律和配器的討論幾乎不存在,完全聚焦於文本層麵。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處理“新”的題材用“舊”的語言去錶達時可能産生的張力與化學反應,如何在新潮的編麯背景下,依然保持住閩南語的音色美感和文化內核。但這本書卻像是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傳統世界”裏,對當代音樂創作的語境缺乏足夠的敏感度。對於那些試圖創作齣既能被父輩理解,又能吸引年輕聽眾的“新閩南語歌麯”的作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顯得過於陳舊和單薄,缺乏麵嚮未來的視野和實踐指導。
评分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文化田野調查報告,它在為閩南語歌謠建立一個堅實的文化和曆史坐標係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宏大的背景,讓讀者理解“為什麼”這些歌謠會存在,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然而,當我們將目光從“曆史存在”轉嚮“當下創作”時,這本書的指導意義便迅速衰減瞭。它像是一麵高倍望遠鏡,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但卻沒有給我們提供一把閤適的畫筆或雕刻刀。我閱讀完畢後,對於閩南語的社會變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但對於如何提煉一個動人的主題,如何用音符和文字去編織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依然感到一片迷茫。這本書適閤曆史學者或文化人類學傢深入研讀,但對於急需創作技巧的歌謠作者來說,它提供的工具箱裏,似乎遺漏瞭最關鍵的那幾件趁手的“創作利器”。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坦率地說,散發著一種濃厚的九十年代地方誌的氣息,這或許是為瞭烘托其“地域研究”的嚴肅性,但閱讀體驗上卻著實需要讀者具備極大的耐心。字體選擇偏小且行距略顯擁擠,加上大量的引文和腳注,使得本應是流暢的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需要不斷查閱附錄的“尋寶遊戲”。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作者在分析具體的歌詞範例時,往往采用瞭一種非常宏觀的、社會學的視角進行解讀,過度強調瞭歌謠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和社會功能,卻忽略瞭對歌詞文本本身的精妙拆解。例如,在分析某首著名的挽歌時,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剖析其中“起承轉閤”的敘事技巧,或者某個特定意象是如何通過音樂化處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然而,呈現給我的卻是大段關於喪葬習俗和宗族觀念的闡述,這使得這本書的“歌麯寫作”主題顯得像是一個掛在枝頭卻觸碰不到的果實,讓人在文化知識的海洋中略感迷航。
评分我最初購買此書,是期望能從中汲取到如何將那些充滿煙火氣的閩南口語,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富有詩意的歌詞的秘訣。我關注的核心是“轉化”的藝術。然而,這本書似乎將“寫作”等同於“記錄”,它花費瞭極大的篇幅去記錄和羅列瞭大量現有的歌謠文本,對這些文本的“創作動機”和“技術實現”的討論卻異常淺薄。書中雖然提到瞭“情緒的鋪陳”對聽眾的影響,但對於如何構建一個恰當的段落結構來引導聽眾的情緒起伏,如何運用比喻和象徵手法來避免歌詞的直白和說教,這些寫作層麵至關重要的技巧,都隻是一筆帶過。比如,很多閩南歌謠的魅力在於其“未盡之意”和“弦外之音”,但這本書的分析卻過於直白,試圖將所有象徵性的錶達都還原為單一的、明確的社會意義,從而閹割瞭歌謠藝術的開放性和美感。這讓我感覺,作者更像是一位人類學傢,而非一位深諳創作之道的藝術傢。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是《論閩南語歌謠歌麯寫作》,但讀完之後,我感到這本書似乎並沒有完全觸及到歌謠寫作的核心技藝。它更像是一本關於閩南文化背景的介紹手冊,而非一本教授如何創作優秀閩南語歌麯的實用指南。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閩南語的音韻特點、曆史淵源以及社會變遷對歌謠風格的影響,這些內容固然是重要的背景知識,但對於一個渴望學習歌麯創作技巧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虛火”。比如,在談到“押韻”這一創作基石時,作者隻是羅列瞭不同方言區韻腳的差異,卻很少深入剖析如何在現代歌麯創作中靈活運用這些傳統韻律來製造高級的音樂感和情感張力。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將那些古老的韻味融入到更具現代感的鏇律結構中,如何處理歌詞的節奏感與鏇律綫的匹配度,這些關鍵的“乾貨”在書中付之闕如,讓人在閤上書本時,心中充盈的還是對閩南文化的敬仰,而非對歌麯創作手法的掌握。它更像是一篇紮實的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而非一本聚焦於“寫作”的實操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