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香中國:紅茶之鄉
:58元
作者:李雪鬆著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0089145
字數:180000
頁碼:21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目錄
章中國紅茶——引領世界
節紅茶的曆史
第二節中國紅茶的種類與花色
第三節中國紅茶的品飲與保健
第四節紅茶的製作工藝
第二章祁門工夫——紅茶皇後
節祁門紅茶的曆史淵源
第二節祁門紅茶的品飲
第三章正山小種——世界紅茶的鼻祖
節小種紅茶的發明創製
第二節碧水丹山齣名茶——武夷山
第三節小種紅茶的種類及品質特徵
第四節正山小種的製作工藝
第四章滇紅工夫——中國工夫紅茶的新葩
節滇紅工夫名稱由來及發展現狀
第二節滇紅工夫的産地環境
第三節滇紅工夫的特徵
第四節滇紅茶的製作工藝
第五章蘇紅工夫——天下茶品,陽羨為
節蘇紅的生産曆史
第二節茶的綠洲——宜興
第三節蘇紅的製作工藝和茶品特點
第六章川紅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
節川紅工夫,四川的名片
第二節川紅工夫起源與製作
第三節川紅工夫茶的衝泡方法
第七章寜紅工夫——清風明月也凝香
節寜紅功夫,曆史悠久
第二節八山半水一分田——修水
第三節寜紅工夫茶的品質與功效
第八章英德工夫——東方金美人
節英德工夫的曆史
第二節英德紅茶特點
第九章閩紅工夫——福建的瑰寶
節政和功夫——閩紅上品
第二節坦洋工夫——中國申奧茶
第三節白琳工夫——古韻新輝
第十章越紅功夫——新崛起的紅茶
節越紅工夫的曆史
第二節魚米之鄉孕育的神奇一紹興
第三節越紅工夫的品鑒與製作工藝
內容提要
中國是茶的故鄉,對茶的利用從藥用到實用再到飲用,迄今已有五韆多年的曆史。國人飲茶崇尚自然,樸實謙和。六大國茶中,紅茶的近、平和、包容性強,是其它茶所不能比的。《茶香中國:紅茶之鄉》將探尋紅茶起源、解讀紅茶製作工藝、介紹紅茶養生功效、並輔以調飲及貯存方法,用精美絕倫的彩圖與清新雋永的美文,帶您走進紅茶的世界,遠離世間紛繁,體味茶中真意,滌蕩心靈。感悟茶香之淡,卻是人心之濃釅;茶葉雖小,卻顯心靈之壯闊的哲理。
文摘
《茶香中國:紅茶之鄉》:
二、細說“工夫茶”——此“工”非彼“功”
“工夫茶”與“功夫茶”兩詞並非同義,不能混為一談。
工夫茶指茶葉製作之精良,其品質優異者,如工夫紅茶、閩紅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曾任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續茶經》中說:“武夷山茶在山上者為岩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之以所産之岩為名,其者,名曰工夫茶”。可見“工夫”是指茶葉的品質。
後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質,而是指茶人的素養、茶藝的造詣以及衝泡的空閑時間。清代施鴻保在《閩雜記》中寫道:“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張心泰的《粵遊小記》也說“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備,其曰功夫茶”。這是指功夫茶的衝泡方法及閩南閩東一帶的飲茶習俗。由此可見,這兩者是各有所指。
三、四款世界名茶
(1)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産於安徽省的西南部。經過嚴格的加工,祁門紅茶外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內質清香並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具有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鬱持久;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
(2)阿薩姆紅茶産於印度東北阿薩姆溪榖一帶。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滋味濃,屬烈茶,適閤鼕季飲用。適閤衝泡為奶茶,但不宜衝泡冰紅茶,易齣現“冷後渾”。
(3)大吉嶺紅茶産於印度西孟加拉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一帶。該地區常年彌漫雲霧,是此茶獨特芳香的一大因素,有“紅茶中的香檳”之稱。
(4)锡蘭高地紅茶是對齣産於斯裏蘭卡的紅茶的統稱,以烏沃茶,産於山嶽地帶的東側。锡蘭的高地茶通常製為碎形茶,上品的湯麵環有金黃色的光圈;其味具刺激性,透齣如薄荷、鈴蘭的芳香,滋味醇厚,雖較苦澀,但迴味甘甜。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裏的“道”字情有獨鍾,這本書在探討茶文化時,顯然沒有止步於簡單的介紹和科普,而是深入到瞭那種哲學層麵的探討。它並沒有生硬地灌輸那些晦澀的理論,而是通過講述曆代茶人的故事,以及他們與茶之間的精神契閤點,來闡釋“茶道”的精髓。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那位敘述者走進瞭曆史的長廊,看到瞭陸羽如何以近乎虔誠的態度去體悟自然萬物,如何將飲茶提升到一種修身養性的境界。這種敘事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在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而是在引導我“感受”那種由內而外的寜靜和自洽。特彆是書中對“和、靜、怡、真”這幾個核心概念的闡述,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讓我對“一杯茶裏有人間”有瞭全新的理解。對於那些想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求片刻安寜,希望通過一門藝術來沉澱心性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條清晰且充滿詩意的路徑。
评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蘊含的那種深沉的文化自信和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它並非僅僅是簡單地復述過去的故事,而是用一種現代且充滿敬意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詮釋中華茶文化的生命力。敘述的語氣是極其謙遜且充滿熱情的,作者似乎在用一種非常個人的聲音,嚮讀者講述他自己與茶相遇的故事,這種代入感極強。在描述不同茶區的風物人情時,那種地域特色和人文關懷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製茶人的辛勞與智慧。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享受的每一杯好茶,背後都凝聚瞭無數代人的經驗積纍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的知識載體,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生活美學的百科全書,讀完之後,我的生活態度似乎也受到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更願意放慢腳步,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的美好瞬間。
评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歡喜,封麵那淡雅的茶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透著一股低調的奢華。內頁的紙張選得也極好,摸上去細膩光滑,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文字排布疏密有緻,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服,完全沒有那種信息密集帶來的壓迫感。而且,書中穿插的那些高清攝影圖片,無論是對茶園的描繪,還是對茶具細節的捕捉,都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水平。那些紅茶和普洱的衝泡特寫鏡頭,光影處理得簡直絕瞭,讓人光是看著圖片,仿佛都能聞到那股熱氣騰騰的茶香,仿佛置身於煙雨朦朧的茶山之中。可以說,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提供的享受,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工藝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提升整個空間的文化氛圍。對於追求生活品質,注重閱讀體驗的愛書人來說,光是這份精美的外殼和內頁排版,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坦白說,我對這類題材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作品往往流於錶麵,充斥著大量華而不實的辭藻,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價值。然而,這本書在實用性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茶學知識體係。例如,關於茶具的選擇,它不僅列舉瞭紫砂壺、蓋碗、玻璃飄逸杯的優缺點,還結閤不同茶類的特性,給齣瞭非常具體的建議,而不是一概而論。對於衝泡的部分,它甚至細緻到瞭水溫控製的精確度,以及齣湯時機的毫厘之差對口感的影響。我嘗試著按照書中指導的方法去實踐瞭幾次,發現自己的茶湯質量有瞭肉眼可見的提升,那種苦澀和迴甘的平衡感掌握得更好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那些看似玄妙的“茶藝”技巧,通過清晰的步驟和原理拆解,轉化成瞭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實用技能。
评分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和廣度著實令人驚嘆,它像是一個多維度的信息矩陣,從不同的切入點全麵覆蓋瞭“茶”這個主題。我原本以為它會偏重於某個單一的領域,比如單純的品鑒技巧,或者曆史沿革,但齣乎意料的是,它將茶的“技”與“史”完美地糅閤在瞭一起。例如,在談論某一特定地域的紅茶製作工藝時,作者會立刻插入相關的曆史背景,解釋為什麼那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造就瞭這種獨特的製作手法,而不是孤立地羅列步驟。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我特彆喜歡它對“普洱茶”的論述部分,不僅僅停留在“越陳越香”的錶層認知上,而是深入剖析瞭微生物發酵過程中的復雜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茶湯的口感和藥理特性,讀完後感覺對普洱的認識至少提升瞭好幾個檔次,不再是盲目跟風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