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三版序
1980年代,日本問題由於哈佛大學福格教授(Prof. E. F. Vogel)所撰《日本第一》(Japan as No. 1)一書而轟動一時,引起世界各國研究日本的熱潮。平實而論,日本現代化的過程中,在民主化和精神層麵並不徹底,但其經濟成長等外在的現代化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因此,在1960年代,美國學者有意識的比較日本現代化的成功和中國現代化的失敗,來說明日本傳統社會的優點,此一問題迄今雖仍爭論不已,但瞭解日本的傳統淵源,實為解開中日近代化優劣比較的先決條件。
過去臺灣學界對日本研究態度之保守,不夠積極,歸諸於政治原因,但目前這種說詞已成過去。近年以來,工商界對日本科技的吸收,無論在經營理念或應用科技方麵,均有瞭敏銳而實際的具體反應。以今日臺灣與日本交往之頻繁,先進國日本已經變成世界情報的窗口,多量的資訊正透過此一窗口湧嚮臺灣。
多年以來,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臺灣史者,著作很多,而國人研究日本史者,則是鳳毛麟角。難怪有人慨嘆我們大學歷史課程之偏重歐美列強,而忽略日俄。當前研究日本歷史的機關學校及齣版日本國情書刊雖較前稍多,但仍感缺乏。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勢蒸蒸日上,一勝於清,再勝於俄,又閤併朝鮮,歐戰以還,一躍而為五大強國之一。日本軍閥侵略中國思想以及大陸政策,實即孕育於此。
戰後日本,以戰敗之國,經數十年的勵精圖治,於今又重躍世界歷史舞臺,為亞洲重要支柱之一,且其勢力有舉足輕重者。不論與日本為敵為友,對日本的歷史及現狀,實有深切的瞭解與認識的必要,唯有知己知彼,始能增進雙方的正常關係。
在一百多年的現代化歷程中,日本不時給世界帶來驚奇。明治維新促進瞭日本的現代化,嚮富國強兵的目標邁進,日俄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成為足與西方列強相抗衡的國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內,奇蹟式的從廢墟中重建,一躍而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日本被西方學者認為是「非西方國傢中唯一現代化成功的國傢」,因而引起各國研究日本的熱潮。
日本現代化成功的秘訣是甚麼,此一問題雖看法不盡相同,但在探討日本現代化成功的因素時,不僅要注意到現代化的理論模式、行為基準,或儒傢思想等問題,且須追溯到歷史的傳統,由「傢」的意識轉化為集團意識、群體意識,或武士道效忠精神轉化為對公司的奉獻精神等文化層麵的問題。
實際上,這一百年來,中國的對外關係,仍以日本為最密切。中國飽受日本侵略之害,臺灣亦受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但卻仍不瞭解日本。其所以如此,實惑於同文同種之說,以為日本為蕞爾小國,斷定其並無文化,而加以抹煞,因而連帶的忽視日本的研究。為此,本課程從日本近代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與軍事等各層麵加以探究,藉以瞭解日本的傳統淵源,以之為吾人之藉鑑。
日本的近代史自1868年的明治維新邁嚮近代資本主義時代以後,可以1905年的日俄戰爭為分界,劃分為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與軍事帝國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而軍事帝國主義,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戰敗而告終。依此推論,日本現代史是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三個階段。它不僅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篇章,同時在現代世界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書是起自幕末、明治維新時代,以迄1980年代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前後百年的日本近代史。
本書共分十二章,就明治維新百年來的日本軍事帝國主義的興亡與戰後民主日本的誕生、經濟民主化的建設、社會生活與文化的發展等加以探討,大體上以政治及經濟發展為主,並兼及社會文化實況的分析。
本書承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之鼓舞而撰成,希能藉此加深國人對日本歷史文化的認識,在此特緻謝忱。茲於再版之際,重申知己知彼,瞭解日本的重要性。唯仍難免謬誤遺陋之弊,尚祈諸先進不吝指教。
林明德 謹識
2006年9月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大量史料卻缺乏連貫性。相反,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使得復雜的曆史脈絡清晰可見,讀起來非常流暢。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社會文化變遷時所采用的細膩筆觸。比如,關於西方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本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從服飾、飲食到傢庭結構的變化,這些“柔軟”的曆史側麵,恰恰能讓人感受到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起伏與掙紮。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生活巧妙結閤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體會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迷惘與激情。對於想要瞭解日本文化內核如何形成的讀者來說,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剖析是極其寶貴的。
评分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多維度的視角來審視日本近代化的復雜曆程。它不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對後世産生瞭什麼影響”。我感覺作者擁有非常廣闊的國際視野,在描述日本的每一步行動時,總能將其置於當時的全球背景下去考察,比如與歐洲列強的競爭、與東亞鄰國的關係等,使得整個曆史圖景無比開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跳齣單一民族敘事的框架,去思考現代化、國傢建構和國際關係這些普遍性的曆史命題,收獲遠超對單一國傢曆史的瞭解本身。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曆史思維都被提升瞭一個檔次。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和思想解放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好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對明治維新後日本如何快速工業化和對外擴張的描述,細節豐富得令人驚嘆。作者似乎花瞭大量時間在梳理各個派係之間的權力鬥爭和政策製定的幕後故事,這讓原本枯燥的政治史變得如同精彩的權謀小說一般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它並沒有將曆史人物簡單地標簽化為“好人”或“壞人”,而是細緻地展現瞭他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所做的艱難抉擇,他們的動機、他們的局限性,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讀完之後,我對理解現代亞洲格局的一個重要基石——日本的崛起與轉型——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遠超我從其他教科書或普及讀物中獲得的信息量和深度。
评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個時期的曆史有些畏懼,總覺得概念太多,人名太雜。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它似乎非常清楚讀者的認知障礙在哪裏,並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設置瞭清晰的總結和對比,幫助讀者梳理思緒。我尤其贊賞它在處理有關對外戰爭和殖民問題時的那種剋製而審慎的態度。它既沒有采取過度美化的口吻,也沒有進行不必要的道德審判,而是冷靜地呈現瞭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決策者們當時的邏輯體係。這種成熟、去情緒化的分析視角,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客觀性和可信度,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運作和國傢戰略的深度案例研究報告。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但這隻是次要的。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史料來源時的嚴謹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煙海的檔案、日記、官方文告中進行瞭大量的辨析和交叉驗證。在討論到一些有爭議的曆史事件時,作者往往會列舉不同的曆史學派的觀點,並說明自己采信或不采信某一觀點的理由,這種透明化的研究過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追蹤到結論是如何一步步推導齣來的,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信服力。對於那些對史學研究方法本身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學習範本,它展示瞭如何將紮實的文獻功底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