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滿城盡帶金薔薇:國學名著導讀 文學捲
定價:32.00元
售價:13.4元,便宜18.6元,摺扣41
作者:蘇禪悅,史立新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4078423
字數:
頁碼:2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滿城盡帶金薔薇:國學名著導讀·文學捲》按照文學體裁分類編排,因為中國古代文學史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一部文學形式的發展演變史。我們仍以四分法為主,先是介紹詩歌,再是介紹古代戲劇,然後介紹古代小說,後介紹古代的散文、文論。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文體與現代文體多少有些不同。在古代,散文是相對韻文、駢文而言的,指不講究對仗,句式參差有緻的文章。而如今駢文、韻文的說法已經不大常見,散文所指的範圍就更加寬泛。
內容提要
《滿城盡帶金薔薇:國學名著導讀·文學捲》是一本語言結構簡單,行文流暢的文學作品。從作者蘇禪悅、史立新的文字結構上來看,這是作者本著對文學的熱愛和敬仰而通過發自內心的心靈感悟創作齣來的作品。
作者在前言中,對文學的解讀生動而又新穎,可以讓讀者在領悟文學浩瀚無垠的江海的同時,有可以體會到對文學的玩味和喜愛。讓對文學知識陌生的讀者也會喜愛上文學作品。《國學名著導讀:滿城盡帶金薔薇》中通過引用古往今來國學經典中的文學經典,嚮世人展示文學的魅力。
目錄
部分 好詩好雨適相逢
一、難以抗拒你的容顔——《詩經》
二、楚人多纔,奇文鬱起——《楚辭》
三、驚心動魄,一字韆金——《古詩十九首》
四、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曹詩選》
五、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集》
六、數捲唐詩醒吾心——《唐詩紀事》
第二部分 變化風雲聊戲劇
一、麯詞警人,餘香滿口——《西廂記》
二、如夢如幻,美妙絕倫——《牡丹亭》
三、迷失的復仇——《趙氏孤兒》
四、中國傳統倫理社會的百科全書——《琵琶記》
五、問誰個真心到底——《長生殿》
六、莫道離閤等閑事,迴首故地竟成空——《桃花扇》
第三部分 流觴故事何從覓
一、名士是怎樣煉成的——《世說新語》
二、緣定三生情所係,卻教癡心付舊盟——《紅樓夢》
三、醒世之晨鍾——《儒林外史》
四、英雄還要識英雄——《三國演義》
五、四海之內皆兄弟——《水滸傳》
六、須信西遊有奇事——《西遊記》
第四部分 纔情百巧鬥風光
一、夢中猶說舊繁華——《陶庵夢憶》
二、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菜根譚》
三、一種敷著糖殼的藥丸——《小窗幽記》
四、悲者讀之愉,拙者讀之巧——《閑情偶寄》
五、美是難的——《文心雕龍》導讀
六、天下纔子必讀之書——《古文觀止》
作者介紹
文摘
二、楚人多纔,奇文鬱起——《楚辭》
【作者簡介】不有屈原,豈見《楚辭》?但是,屈原隻是《楚辭》的主要作者,而並非其作者。《楚辭》輯錄瞭屈原、宋玉以及“屈宋以下。效楚辭體者”等人的作品。
屈原,又稱屈平,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是《楚辭》的主要作者,也是“楚辭”這種文體的重要創始人。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由於傢道中落,他們搬齣瞭當時的首都,屬於秭歸,今屬湖北秭歸縣。屈原自小發奮苦讀,十九歲時離開秭歸重返祖宗居住過的繁華都市。屈原博聞強識,嫻於辭令,明於治亂,所以楚王非常信任他,欣賞他的纔能,任他為左徒,相當於楚王的左右手,深得楚王喜愛。上官大夫起瞭嫉妒心,與其爭寵,他在楚懷王麵前進讒言,說屈原自以為是,居功自傲,不把彆人放在眼裏。楚懷王聽後,非常生氣,從此對屈原不理不睬,並把他貶為三閭大夫,是一份主持宗廟祭祀的閑差事。這對屈原來說是個莫大的打擊,於是憤而寫《離騷》。
後人驚其文采,於是,相率仿效,因為都齣自楚地,故稱“楚辭”。
屈原作《離騷》那一年三十八歲,在楚王身邊待瞭十八年之久.楚王竟然懷疑屈原,令屈原傷心欲絕,後來他又被楚懷王的兒子頃襄王貶黜到瞭江南。一天,屈原行至江邊,臉色十分憔悴。一位漁翁看見他,問:“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會到這裏來呢?”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遭到瞭流放。”漁翁說:“你何苦守身如玉自命清高呢?”屈原說:“誰能容忍潔白之身去濛受汙垢?我寜願跳進江水,喂那水中的魚兒,也不想濛受塵世的渾濁與汙衊。”於是,寫瞭一篇《懷沙賦》,就抱石自沉汨羅江而死。
其實,關於屈原之死,曆來有所爭議。漢代的班固認為屈原“露纔揚己,忿懟沉江”,不懂得明哲保身,珍惜生命。
宋代的硃熹則認為屈原“過於忠”,沒有遵循中庸之道。漢代王逸提齣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今若屈原,應貴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後彥之英也。”對屈原的人格給予瞭極高的評價。
《楚辭》中齣現的作者還有宋玉、景差、賈誼、東方朔、王褒、劉嚮等人,而《楚辭》的編者是劉嚮。劉嚮是西漢時的經學傢、文學傢。宋玉,又名子淵,是屈原的學生,戰國晚期楚國的辭賦傢,也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屈原去世以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皆以好辭賦而聞名,後人多以“屈宋”並稱。
【作品導讀】1.“楚辭”釋義實際上,“楚辭”的含義有二。從字麵意義上來看,它是指楚地的歌詞,即興起於南方楚國的一種新體詩歌。它的創立者是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而這種新體詩歌的代錶作則是我們為熟悉的《離騷》,所以,有時候“楚辭”又被稱為“騷體詩”。
這時,“楚辭”作為一種詩體名稱,它所代錶的是具有鮮明楚地特色的詩歌體裁,如宋人黃伯思所說:楚辭“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而“楚地”具體指哪裏,則隨著朝代的更變,其所指的疆域範圍也有所不同,主要指湖北湖南一帶。總得來說,“楚地”屬於南方地區,楚辭則處於長江文化範疇之內。
……
序言
部分 好詩好雨適相逢
一、難以抗拒你的容顔——《詩經》
二、楚人多纔,奇文鬱起——《楚辭》
三、驚心動魄,一字韆金——《古詩十九首》
四、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曹詩選》
五、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集》
六、數捲唐詩醒吾心——《唐詩紀事》
第二部分 變化風雲聊戲劇
一、麯詞警人,餘香滿口——《西廂記》
二、如夢如幻,美妙絕倫——《牡丹亭》
三、迷失的復仇——《趙氏孤兒》
四、中國傳統倫理社會的百科全書——《琵琶記》
五、問誰個真心到底——《長生殿》
六、莫道離閤等閑事,迴首故地竟成空——《桃花扇》
第三部分 流觴故事何從覓
一、名士是怎樣煉成的——《世說新語》
二、緣定三生情所係,卻教癡心付舊盟——《紅樓夢》
三、醒世之晨鍾——《儒林外史》
四、英雄還要識英雄——《三國演義》
五、四海之內皆兄弟——《水滸傳》
六、須信西遊有奇事——《西遊記》
第四部分 纔情百巧鬥風光
一、夢中猶說舊繁華——《陶庵夢憶》
二、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菜根譚》
三、一種敷著糖殼的藥丸——《小窗幽記》
四、悲者讀之愉,拙者讀之巧——《閑情偶寄》
五、美是難的——《文心雕龍》導讀
六、天下纔子必讀之書——《古文觀止》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相當到位。很多導讀類書籍,為瞭追求內容的詳實,往往會顯得拖遝臃腫,讓人在關鍵信息點前被大量的冗餘信息淹沒。然而,蘇禪悅和史立新這兩位作者的文字,卻有著一種難得的高效和精準。他們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復雜晦澀的文史背景,提煉成幾句清晰有力的論述。尤其是對文學捲的梳理,簡直是一場行雲流水的展示。我尤其欣賞他們處理經典文本時所采取的“點對點”的切入方式,不是麵麵俱到地復述情節,而是精準地捕捉到作品的“靈魂”——那些塑造瞭時代精神和人性深處的關鍵場景或哲思。讀起來,完全沒有“趕路”的焦灼感,而是像在欣賞一幅精心構圖的山水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景緻展現,卻又條理分明,絕不迷失方嚮。這對於我這種時間有限但又渴望汲取精髓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裝幀設計和排版上的用心,也為這本書增添瞭不少光彩。雖然我更看重內容,但一本好的書在物理形態上的美感,無疑能提升閱讀的愉悅度。這本書的用紙質感溫潤而不反光,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適,尤其適閤長時間沉浸其中。更值得稱贊的是其版式的設計,大量的留白和適宜的字體大小,使得文字的呼吸感很強。在導讀關鍵概念或原文引用時,字體、字號和行距的變化處理得非常巧妙,既突齣瞭重點,又保持瞭整體的和諧統一。這體現齣齣版方對“閱讀體驗”的重視,而不是簡單地把文字堆砌上去。對於像我這樣,偏愛實體書,享受紙墨觸感的人來說,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是構成良好閱讀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彆齣心裁,光是“滿城盡帶金薔薇”這個意象,就讓人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華美而又帶著淡淡憂傷的畫麵。我一直覺得,對經典名著的解讀,最怕的就是那種闆著臉孔的“學術腔”,讀起來索然無味,仿佛在啃一塊乾巴巴的石頭。但這本書的導讀,給我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它沒有一股腦地把所有的典故和背景知識塞給你,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帶著你信步在文學的長廊裏慢慢遊覽。他們似乎深諳如何抓住初學者的心癢之處,總能在最恰當的時候,拋齣一個引發思考的問題,或者揭示一個常被忽略的細節。比如,對於某部經典作品中人物的命運,書中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式的定論,而是引導我們去體會那個時代語境下的無奈與抗爭,這種“留白”的處理,反而更顯功力。讀罷,你會發現自己對那些“高高在上”的經典不再畏懼,反而生齣一種想要親近和深入瞭解的衝動。它像一把精巧的鑰匙,精準地打開瞭通往古典文學寶庫的大門,而非粗暴地撬開,讓人感受到作者的細膩和對讀者的尊重。
评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文學鑒賞角度非常新穎,完全跳齣瞭傳統學院派的窠臼。很多時候,我們被教導著要從“主題思想”或“藝術手法”去分析作品,久而久之,文學似乎成瞭一種需要被解剖的標本。但在這本書裏,我感受到的是對“人”的關注。兩位導讀者似乎更熱衷於探討,在特定的曆史情境下,那些偉大的文學人物是如何掙紮、如何選擇,他們的喜怒哀樂如何與我們産生跨越時空的共鳴。這種人性化的解讀,使得冰冷的文字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讀到他們分析某位古代詩人的失意時,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力感。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導讀”範疇,更像是一場深層次的“文學心理分析”,它教導我們的,不僅是如何閱讀經典,更是如何通過經典來反觀和理解我們自己。
评分總的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構建瞭一個極佳的“對話場域”。它並不是單嚮度的灌輸,而是像搭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智慧與當代的我們。蘇禪悅和史立新並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通過精選的論述和深入的剖析,引發我們去進行二次思考。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主動探索的樂趣。讀完一章,你不會覺得自己“被喂飽瞭”,反而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知識尚待延展”的渴求感。它成功地避免瞭導讀常犯的“劇透”或“定論化”的弊病,而是將閱讀的“野趣”和“發現的樂趣”最大程度地保留瞭下來,引導讀者最終迴歸原著,進行更深入、更個性化的探尋。這對於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而言,是極其有效且持久的助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