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曉光書學論文選)》是作者王曉光近幾年書法研究論文的匯集,論文內容包括古代、明清部分和現當代部分。古代的有4件,其中兩篇是關於商周金文銘刻等問題的;另外兩篇,一篇是討論東漢魏晉章草今草演進問題,一篇是討論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及相關問題。涉及明清書法的有7篇,大多數是書傢個案角度的,一件是關於晚明《晴山堂法帖》的綜閤性研究。現當代部分有11篇,分書傢研究和當下書壇問題探討兩類,前者有現代書傢於右任、沙孟海、瀋尹默、啓功、徐悲鴻等的研究,後者包括:對近些年書法創作中“二王熱”現象有感而發,新齣土書跡資料的藉鑒運用問題,刻字創作中書體使用狀況的思考,以及對書法市場、産業化等問題的關注等。
《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曉光書學論文選)》內 容包括古代、明清書論(上編)和現當代書論(下編 )。上編共十二篇論文,其中包括商周金文研究,關 於漢晉南北朝草書、銘石書等問題的探討,以及明清 書法研究。個案研究包括吳寬、薑立綱、黃道周、張 瑞圖、鄧石如、康有為、瀋曾植、楊守敬等書傢,還 有對晚明法帖《晴山堂法帖》的探討。下編十一篇文 章,包括當下書壇問題思考和現當代書傢研究兩大類 。前一類針對近年“二王書風”、隸書創作、刻字創 作、書法市場等問題展開討論,後一類對於右任、沙 孟海、瀋尹默、啓功、蔣維崧、王蘧常、徐悲鴻等書 傢進行研究。
王曉光 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傢協會會員,濰坊市書法傢協會副**,齣版學術專著《方直與圓麯:晚明前清書傢研究》《秦筒牘書法研究》《新齣漢晉簡牘及書刻研究》《山東書法全集.簡書捲》《王曉光書學論稿》等,《中國書法》雜誌曾刊登其個人學術專題介紹,獲第四屆、五屆中國書法蘭亭奬理論二等奬、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論文、第三屆康有為書法理論奬、第七屆泰山文藝奬、第七屆劉勰文藝評論奬、山東書法創作成就奬等榮譽。
上編 古代、明清書論
理性精神下的“和而不同”——國博藏青銅器銘文所展示的藝術美
近年新發現殷周青銅器銘文書法
東漢魏晉章草今草演進研究——以陸機《平復帖》為中心
從《孔子廟堂碑》看江左新體在唐銘石書上的確立
吳寬:吳門書派的先導
薑立綱與明前期颱閣體書法略論
《晴山堂法帖》研究
黃道周張瑞圖書法比較及晚明創新書風
論鄧石如的篆書隸書
康有為瀋曾植書法比較及清末民初碑帖熔冶
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由楊守敬書論思考書史一些問題
下編 現當代書論
從近期大展剖析“二王”書風現象
從書法市場規範到書法産業化構建——兼談樹立“大書法”觀念的意義
新齣土簡牘帛書與當代隸書創作
當前刻字書體使用狀況研究——兼論刻字與書法的關係
沙孟海書法探微
變起伏峰杪 精微緻廣大——論瀋尹默行書藝術
碑骨帖魂於右任
從《古代字體論稿》等著述看啓功古代字體研究及其學術啓迪意義——兼論簡牘墨跡對秦漢書法史研究的價值
從殷周書刻看蔣維崧金文古隸臨創
徐悲鴻書法研究
鎔鑄秦漢 健筆淩雲——王蘧常章草藝術芻議
後記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股子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光是“安在南碑不同北朝”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魏晉南北朝書法史的好奇心。要知道,那是一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書法藝術必然呈現齣各自獨特的風貌。這本書的副標題“王曉光書學論文選”,更是讓我期待,能通過王曉光先生的深入研究,一窺彼時南朝與北朝書法究竟有何“不同”,又“安在”何處。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梳理兩地書法在用筆、結體、章法上的差異,甚至可能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會因素。例如,南朝書法的溫潤秀雅,是否與當時士族階層的審美情趣息息相關?而北朝書法的雄強恣肆,又是否與拓疆徵伐、鬍漢融閤的曆史背景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翔實的史料和精到的分析,為我揭示這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奧秘。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寶庫的窗口,等待我去細細探索和品味。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安在南碑不同北朝”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中國書法史上一段重要時期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對南北朝時期那個跌宕起伏、文化交融的時代充滿瞭好奇,而書法藝術正是那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之一。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王曉光先生,一定是位對南北朝書法有著極為深刻研究的學者。他可能會從南北朝書法在地域上的差異入手,探討當時南朝士人那種追求晉人風流,延續二王書風的嚴謹與雅緻,與北朝那種雄渾、樸拙,甚至帶有異域情調的書風之間的鮮明對比。我想象,書中或許會詳細解讀一些代錶性的碑刻,比如南朝的《瘞鶴銘》,北朝的《龍門二十品》,然後抽絲剝繭地分析它們在用筆、結體、章法上的細微之處,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背景。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本詳盡的導覽圖,將引領我走進那段充滿藝術魅力的曆史。
评分僅僅是書名《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曉光書學論文選)/當代山東書學研究叢書》就已經讓我感受到一種學術的厚重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在一張古樸的書桌上,鋪著幾捲泛黃的拓片,一位學者正全神貫注地審視著。當讀到“安在南碑不同北朝”這幾個字時,我便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不同”,又“安在”何處?這本書,在我看來,絕非一本簡單的書法欣賞指南,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學術報告,由王曉光先生通過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來揭示南北朝書法藝術的獨特之處。我猜測,作者會從多個維度進行論述,或許會涉及到筆畫的結構、字形的演變、章法的布局,甚至會探討當時文人的精神氣質和社會思潮對書風形成的影響。我想象,他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南朝和北朝碑刻進行細緻的比對,用翔實的史料和獨到的見解,來論證他關於“不同”的觀點。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對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的深度學習和探索。
评分這本《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曉光書學論文選)》的書名,讓我腦海中浮現齣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與細緻。當我想到“安在南碑不同北朝”,我便開始思考,究竟是哪些“不同”?是字體結構的演變?是筆法的精微之處?抑或是書寫工具和材料帶來的影響?我想,作者王曉光先生,一定是運用瞭極為紮實的考證功夫,去探尋這些差異的根源。他或許會從隸書嚮楷書的過渡這一角度切入,分析南北朝時期這一重要的書法轉摺點,如何在南、北兩地展現齣不同的麵貌。例如,南朝的碑刻,會不會更多地繼承瞭東晉以來二王一脈的流美風範,而北朝的碑刻,又會受到怎樣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習慣的影響,從而形成瞭其獨特的風格?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引用大量的碑刻拓片作為例證,進行詳細的比對和分析,從而支撐他的論點。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書法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對曆史細節的深入挖掘,是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脈絡的一次細緻梳理,讓我充滿瞭期待。
评分當我看到這套“當代山東書學研究叢書”,再看到其中這本《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王曉光書學論文選)》的書名時,我仿佛看到瞭一位老學者,端坐在書房裏,麵前鋪陳著曆代碑帖,眼神專注而睿智。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書法的書,它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我設想,作者王曉光先生,一定是花費瞭大量的時間與心血,去臨摹、去研究、去體悟那些存世的南北朝碑刻。他可能在字裏行間,看到瞭南朝士族文人那種內斂含蓄、風流蘊藉的筆意,感受到瞭他們對格律的嚴謹和對意境的追求。同時,他也必定在北朝那些粗獷奔放、氣勢磅礴的筆畫中,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那種力量感和生命力,那種民族融閤帶來的獨特韻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感性的體悟,轉化為理性而深刻的學術見解的。我想象他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論證“南碑不同北朝”這個觀點,是通過對特定碑帖的個案分析,還是通過宏觀的曆史脈絡梳理?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度學習和文化溯源的絕佳機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