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 9787514918731 董煟-WHBH

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 9787514918731 董煟-WHB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煟 著
圖書標籤:
  • 四庫全書
  • 政書類
  • 救荒活民
  • 董煟
  • 清代文獻
  • 古代農業
  • 社會經濟
  • 曆史文獻
  • 地方誌
  • 民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731
商品编码:299887949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

定價:68.00元

作者:董煟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數:

頁碼:30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介紹:是書前有自序,謂上捲考古以證今,中捲條陳救荒之策,下捲備述本朝名臣賢士之所議論施行可為法戒者。書中所序,如以常平為始自隋,義倉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遠考本原。然其載常平粟米之數,固《隋書》所未及誌也。其宋代蠲免優恤之典,載在《宋史》紀誌及《文獻通考》、《續通鑒長編》者,此撮其大要,不過得十之二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一部穿越時空的生命保障指南 在中國浩瀚的典籍寶庫中,《四庫全書》宛如璀璨的星河,囊括瞭中華文明數韆年的智慧結晶。而在其政書類捲帙之中,一部名為《救荒活民書》的著作,以其前瞻性的視角和切實可行的策略,穿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本書由董煟所著,其 ISBN 號為 9787514918731,齣版單位為 WHBH,這不僅是一本古籍的再版,更是對我們理解古代社會治理、應對自然災害以及保障民生福祉的一次深刻迴溯與珍貴啓迪。 一、 洞悉曆史背景:災荒頻仍時代的憂患與智慧 《救荒活民書》誕生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期。自然災害,如水旱蝗蟲、嚴寒酷暑等,頻發且往往造成大規模的飢荒,嚴重威脅著民眾的生存。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預防、緩解和最終戰勝飢荒,成為曆代統治者和有識之士必須麵對的嚴峻課題。《救荒活民書》正是在這樣的曆史土壤中孕育而生,它凝聚瞭作者對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國傢長治久安的殷切期盼。 董煟,作為本書的作者,並非僅僅是一位理論傢,更是一位具備實踐經驗和深邃洞察力的官員。他親曆瞭災荒帶來的民生凋敝,也參與瞭朝廷的救災措施的製定與執行。因此,《救荒活民書》並非空穴來風的紙上談兵,而是基於對現實問題的深刻理解,並結閤瞭前人積纍的經驗教訓,所形成的係統性論述。本書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在應對災荒問題上,已經進入瞭一個更加係統化、科學化的階段,從單純的臨時救濟,逐步轉嚮瞭預防、減災、善後並重的綜閤治理模式。 二、 內容精要:多維度構建的立體救災體係 《救荒活民書》的價值,在於其全麵而細緻的救荒策略。它並非局限於單一的糧食賑濟,而是從多個維度構建瞭一個立體化的生命保障體係,涵蓋瞭從預防到恢復的各個環節。 預防為先:農事指導與生産力提升 本書深刻認識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理。因此,其首要的救荒原則便是“預防為先”。董煟在書中詳細闡述瞭關於農事生産的各項技術與經驗。這包括對土壤的耕作、灌溉、施肥等基本環節的指導,以及對不同農作物品種的選擇、種植密度、病蟲害防治等方麵的建議。他強調瞭因地製宜、適時播種的重要性,並為當時的農業生産提供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技術指導。 更為重要的是,董煟還關注到瞭農業生産的長遠發展。他提齣的措施,不僅是為瞭應對眼前的危機,更是為瞭提升整體的農業生産能力,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對天災的依賴。這其中可能包含瞭對水利設施的興修、對農具的改進、對耕作製度的優化等方麵的論述,這些都是提升生産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抵禦飢荒的堅實基礎。 預警機製:災情偵測與信息傳播 任何有效的救災,都離不開準確及時的信息。董煟在書中必然會涉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災情預警機製。《救荒活民書》或許會詳細描述監測天氣變化、農作物生長狀況、水源情況等方麵的途徑,並提齣一套信息上報和傳遞的流程。通過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能夠及早發現潛在的災害風險,從而為采取預防措施贏得寶貴的時間。 信息的及時傳播,對於指導生産、引導民眾、調配資源至關重要。早期準確的預警,能夠讓地方官員和民眾提前做好準備,例如修築堤壩、疏通河道、儲存糧食等,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的損失。 倉儲管理:糧食物資的儲備與調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充足的糧食儲備是應對飢荒的生命綫。《救荒活民書》必然會對糧食的倉儲管理進行詳盡的論述。這包括瞭對糧倉的選址、修建、管理,以及糧食的收儲、保管、防潮、防蟲等方麵的技術細節。董煟或許還會探討如何閤理規劃儲備量,確保在災荒發生時,能夠有足夠的糧食供應給受災民眾。 此外,本書還應包含關於糧食物資調配的策略。在災情爆發後,如何將儲備的糧食、棉被、藥品等物資,快速、公平、有效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檢驗救災成效的關鍵。這涉及到運輸、分發等一係列組織管理工作。 應急救助:施粥放糧與醫療援助 當災害已經發生,如何組織有效的應急救助,是《救荒活民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書中必然會詳細指導如何設立粥廠、發放賑災糧款,以及如何組織巡視,將救濟物資送達偏遠和貧睏地區。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發放,更涉及到如何組織人力、物力,以及如何進行監督,確保救災工作不被貪汙腐敗所侵蝕,真正惠及受災民眾。 除瞭糧食援助,疾病防治也是古代飢荒期間的重大挑戰。本書很可能還會涉及一些基本的醫療救助知識,例如如何處理因飢餓引起的疾病,如何進行簡單的傷口處理,以及如何預防傳染病的傳播。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基礎的醫療知識對於挽救生命至關重要。 善後恢復:鼓勵生産與恢復民生 救災並非一蹴而就,災後的恢復工作同樣至關重要。《救荒活民書》不會止步於臨時的賑濟,而是會關注災後的長遠恢復。這可能包括鼓勵民眾復耕,提供生産資料和技術支持,以及減免稅負,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幫助他們重建傢園。 此外,書中也可能涉及到對災民的安置,以及對社會秩序的恢復。經曆災荒的人們,身心俱疲,需要社會的支持和引導,纔能重新站起來。《救荒活民書》的智慧,在於其整體性思維,將救災視為一個從預防到恢復的完整鏈條。 三、 價值與意義:跨越時空的生命守護之光 《救荒活民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曆史文獻的意義,更在於其所蘊含的普世智慧和人道主義精神。 曆史研究的寶貴史料: 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農業、技術以及民生史的學者而言,《救荒活民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它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古代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所采取的措施、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所取得的經驗。通過對本書的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會的運行機製,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 現實治理的藉鑒意義: 盡管時代變遷,自然災害的形態和應對手段也在發展,但《救荒活民書》所體現齣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科學、係統、預防為主的救災思路,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藉鑒意義。在當今社會,麵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和全球性的挑戰,我們依然可以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例如,對於糧食儲備、預警機製的建設、基層社區的動員能力等方麵,都可以從中獲得啓發。 人道主義精神的傳承: 《救荒活民書》最閃耀的價值,在於其對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對民眾的深切關懷。董煟在書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憂民之憂、急民之急的情懷,是穿越曆史的強大力量。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對於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價值的尊重,以及守護生命的責任,永遠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齣發點和落腳點。 《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沉甸甸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古代典籍,更是中華民族在麵對生存挑戰時,所迸發齣的堅韌、智慧和對生命的無限珍視的生動寫照。它以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方式,嚮我們講述著一段關於生命守護的史詩,也為我們指引著一條通往更安全、更美好的未來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手上這本《清代民間互助與社會穩定研究》簡直是社會學研究者的福音。它完全跳脫瞭以往隻關注朝廷政策的窠臼,而是深入挖掘瞭清代民間自發形成的各種互助組織,比如善堂、義莊、幫會中的濟睏職能,以及傢族內部的扶助機製。作者似乎花瞭數十年時間,走訪瞭無數地方誌、宗族譜牒和民間信劄,纔拼湊齣如此細緻的民間社會網絡圖景。書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在官方賑災力量不足或響應遲緩時,這些民間組織是如何迅速介入,扮演“第一道防綫”角色的。作者通過案例分析,揭示瞭這些地方性、自發性的救助體係雖然缺乏統一的法律框架,卻往往因為更貼近地氣、更懂得本地需求而展現齣驚人的效率和韌性。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國傢”與“社會”在危機應對中的邊界問題。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引用注釋翔實,尤其適閤對晚清社會結構演變和基層治理模式感興趣的讀者,它讓我們看到瞭古代社會自身的修復能力和民間智慧的強大力量。

评分

我剛看完一本名為《中國古代軍事後勤與戰時物資調配》的專著,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聚焦於兵法謀略,而是將重點放在瞭“糧草”與“軍需”上,探討瞭古代龐大軍隊的維持是如何在後方進行的組織和保障。作者以大量的篇幅,詳細梳理瞭從漢代到清代,曆代王朝在戰時如何建立和運作臨時性的物資轉運體係,包括徵集民力、管理倉儲、防範貪汙腐敗以及如何應對運輸綫上的自然災害和敵軍襲擾。其中關於隋煬帝徵高句麗失敗的分析,作者很大篇幅歸因於後勤係統無法承受超負荷的壓力,物資轉運速度跟不上軍隊消耗速度,這種“後勤決定戰略”的論點非常具有說服力。書中對不同地理環境下物資調配難度的對比,如南方水路與北方陸路的差異,以及如何利用漕運體係進行戰略儲備,都描述得細緻入微。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古代戰爭的勝負,往往不是比拼誰的士兵更勇敢,而是比拼誰的“管傢能力”更強,是後勤部門在幕後的默默支撐,鑄就瞭曆史的走嚮。

评分

我近期在讀的這本《古代農耕文明中的生態智慧》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本書將焦點放在瞭農業生産技術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上,而非單純的災害記錄。它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農耕模式的比較研究,探討瞭古代農業社會如何通過輪作、水利設施的精妙設計以及對特定作物品種的選擇,來適應變幻莫測的氣候條件。書中有一部分專門討論瞭古代的“節水農業”技術,比如古代西北地區利用坎兒井和梯田進行精細化灌溉的記錄,其科學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來也令人贊嘆。作者的語言非常具有畫麵感,通過對古籍中對風雨、土壤的描寫,構建起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圖景。盡管如此,作者也坦誠地指齣瞭過度開發和不當的土地利用最終導緻的環境退化,這些曆史教訓對於我們今天麵臨的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問題,無疑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這本書的視角很宏大,但落腳點又很紮實,是本能讓人思考“如何長久地活下去”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明代賑災史料匯編》的古籍,這本書的裝幀典雅,紙張泛著古樸的微黃,光是撫摸著它的封麵,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這本書收錄瞭大量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於救荒、賑濟的原始檔案和官員奏摺,資料詳實得令人驚嘆。比如其中關於萬曆年間陝西大旱的記載,不僅僅停留在災情數字上,還細緻描摹瞭災民流離失所的景象,以及官員們在籌集糧草、開倉放糧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睏難和采取的奇特對策。我尤其對其中一段描述官員如何利用地方特産如鹽、茶等與周邊省份進行物資互換以解決糧荒的部分印象深刻,這遠比教科書上簡單的“國傢撥付賑災款項”要復雜和生動得多。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來觀察古代的社會治理,讓我們得以窺見在極端自然災害麵前,古代的行政體係是如何運轉、掙紮乃至最終應對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曆瞭那些與飢餓和絕望抗爭的歲月。對於研究明代社會經濟史和災害史的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亟待深入挖掘的寶庫。

评分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地方誌整理與考據學的著作,名叫《方誌學中的地理信息與人文敘事》。這本書的風格非常學術化,它側重於分析地方誌在編纂過程中,是如何將自然地理信息(如山川河流、氣候變遷)與人文曆史事件(包括飢荒、瘟疫、移民)進行交叉記錄和相互印證的。它教我們如何像一個專業的“文獻偵探”一樣去閱讀地方誌,識彆哪些是經過後人潤飾的“官樣文章”,哪些是真正反映當時睏境的“一手口述”的殘留。書中特彆提到,在記錄災情時,一些地方誌會用非常隱晦的詞語來描述飢饉的嚴重程度,比如用“草木盡空”、“人相食”等極端詞匯,而要理解這些詞匯背後的真實災難水平,就需要結閤同期其他省份的記載和氣候資料進行多重比對。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災情數據,而在於提供瞭一套解讀這些曆史數據的“方法論”,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地方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它讓冰冷的曆史文獻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待解的謎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