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視覺樂園-於幸澤的藝術世界 | 作者 | 王萌 |
| 定價 | 90.00元 | 齣版社 | 知識産權齣版社 |
| ISBN | 9787513031868 | 齣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是“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迴)”的組成部分。該計劃的學術來源是王萌先生從藝術管理學的角度於2006年提齣、2010年進一步完善的“文化發生場”理論,這一理念旨在探索美術館運營方式的新思維。在現代藝術早已實現“博物館化”的前提下和當代藝術正在與美術館發生新的關係這一現實中,“文化發生場”理論啓迪我們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美術館概念下的“典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分離式”功能框架,而倡導美術館的文化功能更好地與藝術的發展進程聯係在一起,並以自身的“文化戰略”為宗旨提齣一攬子計劃,將藝術原生態中作為“藝術碎片”存在的資源通過“博物館行為”整閤為“藝術現象”,從而讓美術館從一個物理意義上存在的實體空間轉換為一個有內在生命的文化發生的“場域”。本冊的主要內容是對藝術傢於幸澤作品的呈現與分析。 |
| 作者簡介 | |
| 王萌,現任職於中國美術館。策展人、藝術批評傢、美術館學研究者。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碩士、美術史學士。曾策劃的展覽有:“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迴)——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北京寺上美術館)、“此時此地——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北京韓國文化中心)、“從現代齣發——15位藝術傢的15個錶達”(中國美術館)、“摺象——王彥萍作品展”(北京畫院美術館)、“中國意誌——中國當代繪畫展”(北京當代美術館、798布魯姆畫廊,與彭鋒、趙野聯閤策展)、“神奇的新‘疆’——張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魯番博物館)、“獨立——張方白個展”(北京798亞洲藝術中心,與彭鋒閤作,展覽總監)等。此外,在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2011)和德國“中國文化年”(2012)期間,作為“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澳大利亞國傢博物館)和“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德國卡爾舒特藝術中心)視覺藝術策展團隊的成員,成功實現瞭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爾夫的項目。 |
| 目錄 | |
| 壹 緣起:於幸澤的北京個展 7 貳 深化:於幸澤的創作世界 17 叁 附錄:評論精選藝術簡曆 145 |
| 編輯推薦 | |
| 讓美術館從一個物理意義上存在的實體空間轉換為一個有內在生命的文化發生的“場域”。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整體氣場非常強大,翻閱的過程中,我能明顯感受到一種超越傳統界限的探索精神。它不僅僅是簡單地陳列作品,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一個關於“觀看”與“被觀看”的哲學對話現場。很多頁麵的布局設計,巧妙地運用瞭留白和負空間的藝術,這種“不言而喻”的處理方式,比大麵積的堆砌信息更考驗功力。它沒有用過多的文字去解釋,而是將解釋的權利交還給瞭讀者,讓觀者自己去填補空白,去構建與藝術傢之間的情感連接。我注意到在某些跨頁的設計中,兩幅看似不相關的作品被並置在一起,卻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非常高級,它要求我們調動記憶和聯想能力。這讓我聯想到一些先鋒派的電影語言,通過快速的濛太奇和意象的碰撞,達到一種直擊內心的震撼效果。對於那些習慣於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一旦進入它的節奏,那種被喚醒的創造力和思辨性,是其他流水綫産品無法比擬的。
评分這部作品,初看書名就給人一種充滿奇幻色彩的印象,仿佛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完全由視覺元素構建的夢幻國度。裝幀設計無疑是精心打磨過的,那種撲麵而來的藝術氣息,讓人在翻開扉頁之前,就已經被其獨特的審美取嚮所吸引。紙張的質感光滑而厚重,油墨的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最細微的綫條和漸變過渡,都錶現得淋灕盡緻。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在排版上的大膽嘗試,不同於傳統藝術畫冊的規整對稱,它似乎更傾嚮於一種流動的、有機的布局,讓每一頁的視覺焦點都在不斷地變化,迫使讀者必須慢下來,去捕捉每一個不經意的細節。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究具體的藝術內容,但僅從形式語言上來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似乎在嚮我們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藝術不僅僅是內容,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從光影的捕捉到色彩的運用,都透露齣創作者對“美”的獨特理解和執著追求,這一點,對於那些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美學靈感的普通讀者而言,無疑是一次視覺上的盛宴,令人充滿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似乎是反傳統的,它沒有采用嚴格的時間綫或是主題分類,而是更像是在遵循一種情緒或意境的流動。翻閱時,會發現從一片沉靜的黑白灰突然躍入一幅充滿野性生命力的彩色構圖,這種節奏上的強烈反差,有效地避免瞭視覺疲勞,保持瞭閱讀全程的高度專注。我特彆喜歡其中某些章節對“係列”作品的處理方式,它們沒有被強行切割,而是以一種對話的形式存在於相鄰的頁麵上,仿佛在無聲地爭辯或互補。這種“敘事”的構建,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藝術傢創作脈絡的理解,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作品集”,而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劃的展覽導覽,引領我們從一個情感高點平穩過渡到另一個意境深處。這種非綫性的、更偏嚮於感覺引導的編排方式,無疑是對傳統藝術書籍刻闆印象的一次有力挑戰,它迫使我們拋棄既有的認知框架,用心靈去感受作品之間的微妙共振。
评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裝幀材料的選擇上,似乎也進行瞭一番精心的考量,它散發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內封套的觸感粗糲而富有顆粒感,與內頁的精細光麵形成瞭有趣的對比,這種材質上的張弛有度,增加瞭閱讀的儀式感。當書本完全攤開時,可以感覺到它在結構上的堅固和穩定性,這對於需要長時間鑒賞大幅麵作品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在印刷技術上的投入,特彆是對於高飽和度色彩的還原,幾乎達到瞭攝影級的精度,那些原作中微妙的色彩層次,比如從深靛藍到幽紫的過渡,都沒有齣現任何斷層或“死色”。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錶明齣版方對藝術的尊重,也讓讀者能夠更接近藝術傢創作時的真實意圖。這種對“物質性”的重視,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成為瞭一個可以被觸摸、被感知的藝術客體本身,極大地提升瞭收藏價值。
评分從一個經常購買藝術類書籍的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可讀性”和“藝術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它的視覺衝擊力毋庸置疑,但有趣的是,它並沒有因此犧牲掉內容的深度。雖然我們現在討論的重點是外觀和結構,但我能從那些看似隨意的布局中,嗅到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引導性”。例如,某些作品被放在一個極小的畫框內,周圍留齣大量白邊,仿佛是故意提醒讀者,真正的藝術往往需要你主動去靠近和審視,它不會總是占據畫麵的中心。這種空間上的處理,映射瞭藝術傢對待“重要性”的選擇哲學。這本書像是一個高明的策展人,它不厭其煩地用版式設計來強化作品的內在信息,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被忽略的次要元素,也獲得瞭被關注的權利。總體而言,它帶來的體驗是立體且多維的,它不僅是關於“看”的,更是關於“如何重新學習去看見”的一本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