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讀的文學經典,精校精注的最佳版本,
宜藏於金匱,使之歷經春鞦,傳於後世。
馬美信(校注者)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復旦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引言(節錄)
六 紅樓夢的版本概況與脂評本的價值紅樓夢早期以抄本的形式流傳於世,僅存八十迴,書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通常稱為「脂評本」或「脂批本」,簡稱「脂本」。至乾隆五十六年,程偉元請高鶚整理前八十迴稿本,並續寫瞭後四十迴 ,以紅樓夢為書名排印齣版,稱為「程高本」或「程甲本」。乾隆五十七年,程偉元對程高本作瞭修改,重新排印,稱為「程乙本」,是後來最為流行的本子。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有脂硯齋、畸笏叟、棠村等人的評語,被稱為「脂評」或「脂批」。「脂評」對理解和研究紅樓夢有很高的價值,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脂評」提供瞭研究曹雪芹傢世生平的有關線索。脂評證實曹雪芹是康熙時江寧織造曹寅的後裔,小說第五十二迴寫晴雯補裘至次日淩晨,寶玉「一時隻聽自鳴鐘已敲瞭四下」,庚辰本夾批雲:「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樣寫法,避諱也。」說明曹雪芹在行文中有意避曹寅的名諱。脂評還談及曹雪芹的卒年,甲戌本第一迴眉批雲:「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許多學者據此條批語確定曹雪芹卒於乾隆二十七(壬午)年。後有人據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小詩代簡寄曹雪芹,及敦敏兄弟為曹雪芹去世所寫的輓詩,推斷曹雪芹的卒年當為癸未,即乾隆二十八年。有人進而提齣這段脂批應如此標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壬午除夕為批書之日期,而非雪芹卒日。曹雪芹卒於壬午還是癸未,迄今未有定論,但這條材料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脂評還談到小說作者以往的生活情形,但都比較零碎,有些事實難以確認,但在有關曹雪芹材料相當缺乏的情況下,脂評提供的線索是很有價值的。二、「脂評」反映瞭紅樓夢的創作情況,透露瞭小說八十迴後情節發展的大緻輪廓。庚辰本第二十二迴迴後評語雲:「此迴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畸笏叟。」紅樓夢脂本現存八十迴,曹雪芹未寫完第二十二迴便去世,說明他並不是按照現在看到的次序逐迴寫成,而是先寫一個個片段,最後將各個片段加以串聯編次,但有些地方還是留下瞭殘缺的痕跡,或連接得不夠嚴整,有前後矛盾之處。紅樓夢原稿不止八十迴,八十迴以後在當時就已「迷失無稿」。小說第二十一迴有批語雲:「按此迴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三十迴,猶不見此迴之妙。」第四十二迴批語雲:「今書至三十八迴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據此推算,紅樓夢原稿當為一百十迴。脂評透露瞭後三十迴情節發展、某些人物歸宿的線索。如賈府被抄傢治罪後,寶玉、鳳姐曾下獄。小說第二十迴李嬤嬤提到當日喝瞭一杯楓露茶,茜雪因此被攆齣絳蕓軒,眉批雲:「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藉閱者迷失,嘆嘆!」第二十六迴寫到紅玉與佳蕙的對話時,眉批雲:「『獄神廟』迴有茜雪、紅玉一大迴文字,惜迷失無稿,嘆嘆!」據此可知小說下半部有專迴寫獄神廟之事,可能有茜雪、小紅探監的情節。寶玉齣獄後,生活極為窘迫。第十九迴寫寶玉到襲人傢「總無可吃之物」,雙行夾批雲:「補明寶玉自幼何等嬌貴。以此一句,留與下部後數十迴『寒鼕噎酸齏,雪夜圍破氈』等處對看,可為後生過分之戒。」諸如此類,情節與高鶚續書皆不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由於原稿本不存,後人無法知道修改的詳細情況。脂評則保留一些這方麵的資料。如小說第十三迴寫到秦可卿之死,此迴甲戌本迴前總評雲:「『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老朽因有魂託鳳姐賈傢後事二件,豈是安富尊榮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雖未漏,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是以此迴隻十頁,刪去天香樓一節,少去四、五頁也。」據此可知原稿有「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一迴,今本紅樓夢已經改寫,但還是留下瞭刪改未盡的痕跡。小說寫秦氏死後,「賈珍哭的淚人一般」,批語雲:「可笑,如喪考妣,此作者刺心筆也。」眾人忙勸賈珍說:「人已辭世,哭也無益,且商議如何料理要緊。」賈珍說:「如何料理,不過盡我所有罷瞭。」批語又雲:「淡淡一句,勾齣賈珍多少文字來。」據脂評和小說第五迴所提供的線索,可知秦可卿之死與賈珍有關。三、「脂評」對紅樓夢的人物塑造、語言特色和情節結構有許多精闢的評論。脂評注意到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打破瞭「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的陳規,刻畫瞭豐滿複雜的人物個性。第十九迴有條批語分析寶玉和黛玉的形象:寫寶玉之發言,每每令人不解;寶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獨於世上親見這樣的人不曾,即閱今古所有之小說奇傳中,亦未見這樣的文字。於顰兒處更為甚,其囫圇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不齣理路。閤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之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脂評指齣:寶黛是今古未有的新人形象,在他們身上體現瞭難以為世人理解的新思潮,因此不能用傳統的道德觀念去評判他們。寶黛等形象是曹雪芹的獨創,但並非憑空臆造,而是從現實中提煉而成的藝術典型,是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另外,脂評還從人物的肖像描寫、神情刻畫、心理剖析等各方麵總結瞭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經驗。脂評對小說的語言藝術十分讚賞,認為小說中人物語言具有鮮明的個性,達到瞭「聞其聲而知其人」的境地。如小說第十九迴寫李嬤嬤要吃留給襲人的酥酪,一個丫頭說:「快別動!那是說瞭給襲人留著的。迴來又惹氣瞭,你老人傢自己承認,別帶纍我們受氣。」脂評說:「這等話語聲口,必是晴雯無疑。」李嬤嬤賭氣將酥酪吃瞭,又一個丫頭笑道:「他們不會說話,怨不得你老人傢生氣。寶玉還時常送東西孝敬你老去,豈有為這個不自在的?」脂評說:「聽這聲口,必是麝月無疑。」晴雯性格直爽剛強,麝月性格溫順柔和,所以兩人的口氣迥異。脂評認為小說敘述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全得之於煉字鍛句之妙。小說寫寶玉與黛玉初次見麵,黛玉吃瞭一驚,心想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寶玉則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脂評雲:「黛玉見寶玉寫一『驚』字,寶玉見黛玉寫一『笑』字,一存於中,一發於外,可見文於筆下必推敲的準穩,方纔用字。」這本《石頭記》的早期版本,簡直是文字的迷宮,充滿瞭初稿的率性和生澀,那種未經雕琢的質感,讓人如同翻閱著曹公最私密的筆記。每一次細讀,都能捕捉到後世通行本裏已經消失的細節和語氣。脂硯齋的批語,像一把把精準的手術刀,切開瞭文本的錶皮,直達人物內心的肌理。讀來,不再是看一個已經定型的故事,而是在親曆一個文學巨匠思想碰撞、情節構建的火花迸濺的瞬間。特彆是那些對於人物命運的預示和對作者心境的揣摩,那些旁白式的評論,其價值絲毫不亞於正文本身。它們提供瞭多維度的解讀視角,使得原本就宏大復雜的敘事更加立體豐滿,簡直是一部關於《紅樓夢》“生成史”的珍貴文獻。書的裝幀和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考究,油墨的暈染和舊紙的觸感,都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讓人在捧讀時油然而生敬畏之感。這本書的價值,對於任何一個將《紅樓夢》視為畢生研究課題的學者來說,都是無可替代的基石。
评分說實話,初看時著實有些頭大,這版的內容似乎跳躍性更強,很多情節的銜接不像後來的版本那樣平滑流暢,但正是這種原始的粗糲感,纔最能體現曹雪芹最初的創作衝動。脂評的插入,更是精彩紛呈,它們有時像一個知情人對情節走嚮的悄悄劇透,有時又像是對某個詩句的深情注解,充滿瞭文人的情趣和對人物命運的惋惜。我尤其喜歡那些直指作者“自道”的部分,感覺自己窺見瞭作者在寫作時的掙紮與驕傲。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完美”,正是這些不完善之處,纔為後世留下瞭無盡的想象空間和考據的樂土。它迫使你跳齣現有的定論,用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去重新審視每一個熟悉的角色和事件。相比於那些經過無數次修飾、打磨得光可鑒人的通行本,這本原貌直呈的版本,更像是藝術創作中最真實、最鮮活的胎記。
评分翻開書頁,那種紙張微微泛黃的質感,帶來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烈,立刻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需要小心翼翼對待每一頁珍貴文本的年代。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批語的分布和密度,它們仿佛是散落在錦緞上的珍珠,不經意間就點亮瞭某一個場景的深層含義。這套書的閱讀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在於展示瞭無數種“可能性”。你不再是盲目地接受一個既定的結局,而是帶著批判和探究的眼光,去思考作者為什麼在這裏用瞭這個詞,為什麼脂批在這裏發齣瞭嘆息。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互動性,將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化成瞭主動的參與者和曆史的見證者。每一章讀完後,我都會閤上書,在腦海裏將正文和批語重新編織一次,試圖還原曹公創作時的心境,這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是其他任何版本都無法給予的。
评分這套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享受故事,不如說是一種文化考古。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它那種特有的語感和節奏。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輕鬆地“一口氣讀完”的休閑讀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拆解、被研究的檔案。每一個批語後麵都藏著一個時代的影子,不僅關乎小說本身,更摺射齣當時文人群體的審美取嚮和價值判斷。我仿佛能聽到脂硯齋在案邊磨墨、提筆時那種急切和激動的聲音。這種“共謀”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書中的某些早期的敘事結構,雖然在邏輯上可能不如後來的版本嚴謹,但情感的衝擊力卻更為直接和猛烈,如同未經稀釋的烈酒,一口下去,直燒心頭。對於真正想鑽研文學脈絡的人來說,這套書是繞不開的必修課,它提供瞭最接近源頭的“源代碼”。
评分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首先被它那股“老味兒”給鎮住瞭。那種墨香和時間沉澱下來的氣息,不是隨便印刷就能模仿齣來的。閱讀體驗非常特彆,就像穿越迴到瞭某個清朝的閨房,聽著那些女兒傢私下的低語和那些文人間的切磋。雖然有些地方的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和現在習慣的簡體現代書寫方式大相徑庭,需要慢下來仔細辨認,但這恰恰是樂趣所在。每一次停下來比對後世的改動,都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它讓你更深切地體會到,文學經典在流傳過程中所經曆的無數次取捨、增刪與重構。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實踐,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對原初意圖的艱難追溯。它要求讀者付齣更多的耐心和專注力,迴報的卻是對故事核心靈魂更清晰的洞察,這種挑戰感本身就極具吸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