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變觀通

處變觀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欣然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 言
一 郭嵩焘与“道”的问题
二 中西、道器之间
三 有道攻无道?
四 拟西国于三代
第一章 读书应试
一 性格:无几微让人
二 词章:博学文
三 鸦片战争影响:反说约
四 理学:摧残增道力
第二章 书生即戎
一 从军:此生戎马真非分
二 万物违常理
三 江浙的观察:折入于夷
第三章 另类翰林
一 回京:朝廷当以通下情为急
二 翼赞君德
三 筹防天津:理势俱穷
四 反思庚申之变:是非曲直之理乱
第四章 乱时疆吏
一 巡抚:以挽回风俗为己任
二 洋务:开谕洋人易ꎬ开谕百姓难
三 与左宗棠反目:将相之别
第五章 明道经世
一 调和汉宋
二 礼贵礼意
三 经世:今日一沿周季之敝
第六章 洋务孤识
一 西洋立国 其本在朝廷政教
二 马嘉理案:势不足尤恃理
第七章 观国觇风
一 «使西纪程»
二 观察西方:拟西国于三代
三 观察西方:有道攻无道?
四 使绝国与将相并重
五 与刘锡鸿龃龉:同室操戈
第八章 怀忧老臣
一 不可不谈洋务
二 闻富强之说而益滋惧
结 论
一 富强本于政教
二 从道贯中西到道出于二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洋務運動”時期的難題,是西方帶來以“器”緻富強的模式,和儒生傳統的治國正道存在距離。郭嵩燾的曆史意義,則在於他是中國人開始從“道”的層麵正視西方、對待西方的時代思潮轉捩點。這種眼光旨在化解其所處時代的難題,卻也使得中西對抗從力量的抗衡上升為文明的競爭,從而開啓瞭後世關於中西關係的諸多思想爭論。本書從郭嵩燾的生平經曆和思想變化中,不單純探討一個人物如何“超時代”,更試圖看到他如何在同時人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形成瞭獨特的解答思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是对于梁启超的近代思想解放的三阶段说进行了批判;二是揭示了郭嵩焘超越时代的异端思想的传统文化根源。传统文化中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这一思想根源,这一论断被用来看待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竞争,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中国三代一下文化、制度的堕落,而此时之西方文化则是三代文化之代表,因此中国要全盘学习西方。

评分

##选读,学习其扎实推陈出新的进路。作者先为历来评价郭“超时代先驱”祛魅,将之视为世风剧烈转变的方向标。进而以“道”为线索,指出近代中国思想界从从道器有别到道出于二存在中间空缺,郭以其西方亦有道=“道出于一”居于此特殊过渡期。近代“道”的时间割裂=三代不复实存与“道”的空间紧张=中西应是一道在郭的时代复合,对郭来说,这个问题的出口是求三代于西方,结果造成了道与西亲,与中疏,进而西胜于中的后果,成为近代文明竞争话语之一重要起点。ps:正文部分第一段直接引用生活大爆炸第八季第21集xswl

评分

##前言异常精彩。真正的“了解之同情”。

评分

##一部很好的传记

评分

罗志田说,博士论文能改动高中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都是不小的胜利。

评分

##一部很好的传记

评分

##非常欣赏此种以具有时代典范意义的重要政治/学术人物为中心、“论世”与“知人”互见的思想史路数(“重要”、“中心”人事研究似乎在以“新”为名的学术认知中也有些“落后”意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依赖于铺陈不易得或不常见的“稀见”史料,而是着重于对主干史料反复消化,其认识论的层次感明显,“眼光”在历史性与思想性之间做了很好的平衡(郭嵩焘其实并不是一个近代哲学研究价值很高的人物,因其言说不太形而上且体系性弱)。基于近代中西关系演变这一大问题,作者对中近史前人言说和今人研究所形成线性知识谱系的解构,对人物如何因应时代、表达困惑与定位自身的复杂化、多维度把握,与其后记中所交代自身阅读与学术旨趣因生活、因时代而转变的轨迹,两者遥相呼应。好的思想史研究确实是读者能从中看到作者自己及其对自身时代关切的。

评分

##我觉得作者能够不落入三部曲线性叙事和进步/落后二元对立史观的窠臼倒不是什么特别之处,厉害的是他对时代语境和传主观念内涵及思想嬗变都能作出入情入理的透辟分析。不卖弄词藻,不炫以广博(从后记来看,他有这个知识水平),真正做到了以清还清、以郭还郭、以时人还时人。现在都在讲知人论世、同情之理解,但实践起来确实很难拿捏分寸感。郭嵩焘早就被塑造成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先知式人物,拿捏不好分寸的研究就会变成倒放电影的造神。

评分

##【不好写的郭传】读后的感觉,作者尽量写得聚焦,有明确的主旨:处变观通,这与另外的两本郭传类似:【独醒之累】/【走向世界的挫折】等等,内容和主题从标题即可知之。本书写得深入,对郭著也有深的阅读和感受。当然,对一些具体人物、事件的考证因为不涉及核心,故未深入,从而出现一些贻误或疏漏。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的错误。有些错误,其来有自。本书主旨论述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从参考文献的类型,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师承、学术思维的轨迹和基本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