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如雪的詩人”羅伯特·瓦爾澤,死後被追封為現代德語文學奠基人
當過職員,做過僕人,服過兵役,進過瘋人院,最後死於雪地;
卻受到卡夫卡欽佩,黑塞盛贊,本雅明推崇。
瑞士德語作傢羅伯特·瓦爾澤,被譽為現代德語文學的奠基人。
卡夫卡隻是瓦爾澤類型的一個特例。
——穆齊爾
瓦爾澤躲進病院,從此不問世事,是有道理的。他要麼自救於瘋人院,要麼被瑞士的教授和電颱經理活活餓死。這些人雖然有好差事,卻寫不齣半句瓦爾澤那樣漂亮的文章。
——黑塞
恰恰是在羅伯特·瓦爾澤的作品中,我們第一次注意到一種非同尋常的、難以描述的荒疏。這種虛無就是重量,這種混亂就是毅力——這是讀者在閱讀瓦爾澤作品時最後所能想到的事實。
——本雅明
★瓦爾澤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唯一實錄, “錯過瞭時間的散步者”與摯友長達二十年的散步日記
1929年他躲進精神病院,此後餘生,不問世事。
自1936年起,卡爾·澤利希與瓦爾澤一起散步,並寫下日記,記錄下大師的珍貴語錄,成為瓦爾澤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唯一實錄。
★設計師山川操刀,用淡雅色彩還原往日時光的質感
德式方脊精裝口袋本,隨身攜帶隨手翻,契閤日記體的短章式閱讀;內含多幅曆史照片插圖,還原偉大作傢的平凡人生,如何用散步抵禦人生的落寞。
【名人推薦】
今天,瓦爾澤沒有成為被遺忘的作傢,主要歸功於卡爾·澤利希為他的事業所做的努力。如果沒有澤利希對他與瓦爾澤散步的描述,如果沒有他在傳記方麵的初步工作,如果沒有他齣版的作品選集和他對瓦爾澤手稿的解碼——瓦爾澤就不可能康復,他的記憶很可能會被淡忘。
——W.G.塞巴爾德
[卡爾·澤利希]的私人一手資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接近瓦爾澤迴憶錄的資料。他嚮瓦爾澤提齣的問題,有的關於他的個人和職業曆史,有的關於他的文學和政治觀點,像是一個口述曆史學傢會提齣的問題,而瓦爾澤信任他的同伴,心平氣和地迴答,用他特有的幽默和不尋常的觀察為對話增添色彩。
——薩拉·考恩,《書壇》(Bookforum)
《與瓦爾澤一起散步》充分展現瞭瓦爾澤的哲學,即過著謙遜的生活,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並用更少的錢過日子。
——莫伊拉·戴維
【內容簡介】
1929年,瑞士德語作傢羅伯特·瓦爾澤躲進精神病院,此後餘生,不問世事。
1933年,瓦爾澤封筆。他說,他不是來寫作的,是來發瘋的,要寫就不來瞭。他轉而練習另一項最喜歡的活動:徒步旅行。
1936年起,卡爾·澤利希定期來訪,與瓦爾澤一起散步,並寫下日記,成為瓦爾澤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唯一實錄。
在漫長的散步途中,澤利希走入瞭沉默已久的詩人內心,瓦爾澤開始重新傾吐對人生和文學的真知灼見。
1956年聖誕節,瓦爾澤死於阿爾卑斯山的雪地,先是被一隻獵狗發覺,接著是附近的農民,然後是整個世界。
##“……他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现在,他又开始每天上午帮女护士打扫病房,到了下午常规的工作时间,则分拣小扁豆、菜豆和栗子,或者粘纸袋。他试图把每摞纸袋码得越高越好,如果有谁打扰他,他就会变得很暴躁。” 可爱????
评分##"作家没有义务当完人。一个人喜欢他,便是喜欢他所有人性的和奇异的部分!" 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被遗忘的大师瓦尔泽生命中最后二十年的对话(散步)实录。动人而深情,金句频出,读来也像跟着瓦尔泽散了一个漫长的步,漫长如余生。瓦尔泽最后死在大雪的清晨,“我散步去啦”是他对世界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命运如雪的诗人啊,最后也回大雪里去啦。
评分##本以为是谈话录,原来体例更像日记。信息更原始,对读者的要求比较高,首先得熟悉瓦尔泽及其作品,其次要对日期敏感,熟悉二战进程,否则就会像我一样抓不住重点。时有金句,比如评论尼采是“对没有女人爱他这一事实进行了报复”。PS.书帧蛮好。
评分##相信“啤酒和黄昏可以将一切重负带走”,也相信“雨伞能带来好天气”,散步的确是一项能给予人幽默、智慧与自由的日常活动啊!
评分 评分##非常好读,翻译和很流畅,适合随手翻看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