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熊秉真教授於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齣版社齣版的英文著作A Tender Voyage: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在國內的首部中譯本,對宋代以降中國傳統社會的兒童(從齣生到七八歲)和童年做瞭大量史料性的研究,以再現近世中國的幼童生活以及成人的育兒生活。主體分為三編八章,輔以46幅精美的中國古代反映兒童養育和生活的插圖,從嬰幼兒的養育、醫療、心理情感、社會生活、兒童與傢庭的關係等多角度展現中國曆史進程中,尤其是宋代以來中國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定義與關照,從中摺射齣近世中國在社會關係、思想觀念、文明發展、文化形態等方麵的發展與轉變,同時展現瞭兒童的成長、發展與傢庭、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兒童成長的普遍規律。本書對兒童教育工作者,兒童史研究者,傳統中國社會、傢庭、性彆研究者等都具有學術研究參考價值。
##关于儿童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儿童的观念,思考对待儿童的态度。
评分##拿到此书前,曾阅读过熊秉真教授的《幼蒙、幼慧与幼学》一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对于《传家宝》等清代幼教文献的引用,向读者透露出丰富而斑驳的历史情境。阅读《慈航》过程不难发现本书史料之丰富详实,熊教授在其《又见童年》一文中也提到其对于医案的使用:“现在要认识、读懂这种材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读懂它们所需要的训练已经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了,要想读懂这些材料,首先要懂得现代的医学,因为它的专业性很强,里面的字我们都认识,但这些字组合在一起之后我们就不懂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此书翻译难度之大,对译者翻译水准要求之高便可想而知,而最终国内首部中译本《慈航》能以此“面目”与读者相见,想必“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没有一个成人不是小孩,大家都曾是小孩”幸得《慈航》,如今的成人得以带着好奇与热情重返童年。
评分##儿童的生活和童年的经历,在《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 这本书里被投射成一趟关于中国历史的温柔航程。
评分##本书将童年作为一个出发点,以童年的角度观察中国人的童年观。关于中国儿童近世生活的历史研究,也反映出个体家庭、社会经济等全方面发展图景,可以说,是作者给予中国历史的温柔观照
评分##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既有专业性又兼顾了可读性。很适合对近世儿童生活与育儿感兴趣的人阅读~
评分##内容翔实,材料丰富,熊秉真教授的研究细致,解读深入浅出,能全面了解近世以来的儿童成长过程,对认识儿童教育有积极意义
评分##一直都认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阶段,童年的经历和感受可能会泛化到整个人生历程中。通过对近世中国儿童和童年的“身体状况”“社会生活”及“多样性”的了解,我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也原谅了很多事情。慈航——人本身就是脆弱的,需要慈悲的菩萨不断的指导和怜悯。这本书仿佛让我重新拥抱了童年的自己,并对她说一声“小孩子,你已经很棒了,要继续加油”。另外本书涉及大量古文,涉及到二次翻译的问题,通过参考文献也可看出译者周老师的不易,谢谢熊秉真教授和周慧梅教授!
评分##“慈航”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生命经历是在苦海中度过,需要慈悲的菩萨不断地指导和怜悯。《慈航》一书借用了此概念,表达了对婴孩及幼童的温柔关照。作者熊秉真教授以英文出版了此本含有大量中文史料的著作。涉及到二次翻译的问题,国内学者周慧梅教授伏案三年,经多重核实、仔细推敲,为学界贡献了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译著。《慈航》采用了医案、年谱、绘画、佛教造像等多元的中国史料,展现了儿童的身体状况、养育方式、情感世界等丰富的图景,书写流畅自然且富有古典韵味。译者展现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功底,在贴合原作者中文用语习惯的同时,还能灵活译出“聆寂观虚”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术语。后记中的译者写下了其用心考译的艰辛历程。此等费力耗神的翻译令读者感动,至此对学界译著又多了一份信赖与期盼。
评分##“慈航”的概念起源于中国佛教,在近世被借用来代表婴孩和幼童特殊的天真和脆弱的存在。在本书中,熊秉真教授使用了大量训蒙经典文献、年谱传记、绘画等,使读者得以深刻地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对儿童和童年的影响。其中,“从宋代开始,教授幼儿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起点年龄似乎每个一个或一个半世纪就减少一岁”的观点和分析,使我对于曾经接受的教育和当今社会儿童教育的状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与此同时,周慧梅教授的翻译用词精准,贴近原作语言风格,使本书阅读起来流畅自然,更能领会其中含义。幸有二位教授的努力,如今得以从成人的视角回归人生中最早最脆弱的阶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