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1924年,寂寂無名的卡夫卡在41歲時早逝。1930年鼕天,創作《迷惘》期間的卡內蒂在維也納的書店看到卡夫卡的《變形記》和《飢餓藝術傢》,這是他最早閱讀到卡夫卡。從此開始瞭他和卡夫卡之間持續一生的聯結。這種聯結所産生的軌跡包括大量筆記和研究文章,時間跨度從1946年直至1994年,如今完整體現在本書中。這些筆記和文章堪稱卡內蒂關於卡夫卡和自己的另一種審判。這場曠日持久的“審判”顯然是雙嚮的,既是比較、審視,也是內省和獨白;是卡內蒂與卡夫卡這位“殘酷夥伴的對話”,也是20世紀兩大德語作傢之間的傳承,完整呈現瞭一位在卡夫卡影響下成就自我的獲諾貝爾文學奬作傢的精神旅程。
◎ 編輯推薦
筆記在卡內蒂的整體寫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已齣版的德語版《卡內蒂全集》中有兩大捲都是筆記(還有大量未齣版的)。這些筆記文字既是非常私人性的內心呼告,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承襲著德語文學中包括卡夫卡在內的文體傳統,是兼具文學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也為卡內蒂的創作生涯和多元寫作風格提供瞭詳盡的旁注。
自1930年首次閱讀到卡夫卡,至1994年去世,卡內蒂寫下瞭大量關於卡夫卡的筆記和文章。這些筆記與《卡內蒂全集》中已齣版的筆記如《人的疆域》等並不重疊,是由本書編者從卡內蒂的遺稿中另行整理的。
全書的核心內容是卡內蒂1967—1968年關於卡夫卡緻菲利斯書信的研究,包括一篇名為“另一種審判”的長文和與此文寫作同時期的大量筆記。這一時期也是卡內蒂與他後來的第二任妻子赫拉•布紹爾感情日深、交往密切的時段。他以卡夫卡對待女性、愛情、婚姻和寫作的態度為參照係,剖析著自己與卡夫卡的不同之處,在一種令他時時感到愧疚的“差距”中完成瞭對卡夫卡的深刻解讀;這種解讀是偉大作傢之間的心靈相通,是其他任何文學批評所無法取代的。
1981年,卡內蒂因“廣闊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獲諾貝爾文學奬。在獲奬演說中卡內蒂說:“弗蘭茨•卡夫卡,他有著把自己化作無足輕重的小人物的本領,並且使自己擺脫權力的束縛。我要嚮他學習一輩子,這是至為必要的。”在同時期的筆記中他寫道:“又過瞭四十年,我陪同他(卡夫卡)去瞭斯德哥爾摩:當著全世界的麵,我給他頒奬,在一個也許並不適閤他的場閤。”
◎ 推薦語
這些筆記記錄瞭最崇高的鬥爭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視野。
在卡內蒂許多形象鮮明的描寫人物肖像的作品中,要特彆強調的是《另一種審判》,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卡夫卡和菲利斯•鮑爾之間的復雜關係進行瞭研究,並塑造瞭一位在其生活和全部創作活動中以放棄權力為特徵的人物形象。
——1981年諾貝爾文學奬頒奬詞
卡內蒂是一位深刻感受到文字責任的人,他一直努力將自己所學和觀察到的關於這世界的知識傳遞給他人,他的語言並非教條式的,而是帶著諷刺、急迫、悲傷和欣快的情緒,以心靈的激情傳遞齣激情的信號。他的作品充分捍衛瞭力量、道德和超越道德的嚴肅性。
——蘇珊•桑塔格
卡內蒂邀請(事實上,迫使)我們作齣判斷。他的嚴格是對文學的尊重。
——喬治•斯坦納(《紐約客》)
◎ 金句摘錄
我對卡夫卡每一行文字的喜歡,甚於我的整部作品,因為他,隻有他,不帶一絲浮誇。
要理解一位偉大作傢的生活,首先要瞭解的是他為自己創造孤獨的方式和程度。
最能將卡夫卡區彆於其他人的過程,是懷疑的過程,這是他體驗世界的一種方式。在他長達五年的痛苦的訂婚故事中,他把這個過程拖得這麼久,以至於它變成瞭他的藝術實質。
我58歲時薇查去世。極大的痛苦令我瀕於解體。這個崩潰是不同的,也許更糟糕,是一種無法滿足的負疚感。直到五年後的1968年,卡夫卡讓我恢復瞭某種意義上的統一。
卡夫卡對於權力,對於各種形式的權力,比所有寫過反對權力或關於權力的人都更敏感。他的作品浸透瞭這一點。其實,他在寫作時並沒有針對權力進行討伐,他運用的是他的無力。
卡夫卡隔絕權力的方式十分特彆:他學會瞭讓自己變小,小到最後消失。
每個人都是某人的剋拉姆。每個人都巧妙地把K擋在門外。
在所有作傢中,卡夫卡是唯一沒有染上權力,也不施加權力的。
我能擺脫他的影響嗎?我現在的寫作能否好像從未讀過他的書一樣?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欠卡夫卡的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 精彩書摘
筆記1946-1966(節選)
1947年7月6日
我今天夜裏讀完的這本卡夫卡傳記,以一種深刻而又奇特的方式打動瞭我。“在世”的作傢裏,卡夫卡是唯一與我貼近的,我對他像對一個老人一樣欣賞。我感到他似乎還活著,不是因為他現在即使活著也纔64歲,而是因為他就像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而且越來越像,或者不如說,世界變得越來越像他。他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每一個細節都很簡單。他具有清教徒的某些特點,又更像一個猶太人,也許稱他為以賽亞人最準確,他所代錶的是清教徒的古猶太形式。1930年鼕天,我正在撰寫小說《迷惘》——它那時當然還沒有名字——我初次接觸瞭卡夫卡。我在蘭伊書店裏買瞭《變形記》和《飢餓藝術傢》。我為《變形記》著迷,它在我眼裏是完美的。我當時在閱讀司湯達的《紅與黑》德語版,除此之外,那個鼕天沒有任何彆的文學著作如此接近我。我記得,當我正寫到基恩——那時候還叫康德——的病房時,我讀到瞭《變形記》。無疑它影響瞭我這篇小說第一部分之後的進展,我一直在心裏暗暗意識到它的影響,因為我除瞭《飢餓藝術傢》之外,既沒讀過《審判》也沒讀過《城堡》,所以每當有人提起這兩本書的影響時,我總是很生氣,會不假思索地否認。今天我覺得,倘若沒有《變形記》,基恩會僵化成石頭,他與苔萊瑟在房子裏最後的冒險會以另一種方式發生。從《飢餓藝術傢》整個小說集裏,我隻記得冠名的這一個故事。我把它念給薇聽,沒有給她留下什麼印象。小說結尾處飢餓藝術傢齣現瞭失聲的狀態,在《迷惘》中也有同樣的劇情,基恩“在理想的天空中”遭到強暴的搜身後也說不齣話來,他失望地躺在地上,卻仍舊在渴望著他的鈔票。
我要說,卡夫卡的這個影響不可能很大,也許他在精確和縝密方麵鼓勵瞭我,而這是因為我過於迂腐而使自己早已陷入其中。當初幸好我既沒讀《審判》也沒讀《城堡》,不然我可能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1948年1月28日
言語、感受和懷疑的世界:喬伊斯、普魯斯特和卡夫卡。
1950年3月30日
卡夫卡,細節的巨人。
1951年1月13日
顧慮與親密。(卡夫卡)
1951年3月6日
我問自己,為什麼現代文學中那些享有盛譽的人物對於我沒有任何意義。蕭伯納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愚蠢的笑話,紀德對於我無足輕重,艾略特讓我討厭,曼氏讓我覺得乏味;瓦萊裏是個例外,他是所有人裏唯一能讓我得到消遣的。不過,我必須說,卡夫卡和普魯斯特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活在我們心中,我對這兩個人的崇敬隻有逝去的古人可比。
1964年12月14日
我對卡夫卡每一行文字的喜歡,甚於我的整部作品,因為他,隻有他,不帶一絲浮誇。
隻有在愛情中,纔有浮誇的餘地,浮誇是一種滲透整個人的陽剛氣質。我不相信,卡夫卡能讓一個女人真正歡樂。我也是年至五十八歲纔嘗到滋味,以前我都是舉雙手雙腳反對,在戀愛中我隻體會到嫉妒,而這樣的愛情體會太少瞭。
每當想到卡夫卡時,我自己的反應便是乏味,就像所有生活在地球之上的動物的反應一樣。要成為一個人,必須像卡夫卡那樣變成一隻蟲,隻能爬行,生活中一切都注定失敗。必須做計劃,而這些計劃最終都不能實現。必然早死,就算他自己不樂意。人活著的短暫歲月,大部分必然都是病態的,必須逃離強者,遁入地下。
1964年12月26日
和卡夫卡一樣,我做不到。他的境界是無能為力,為此人們必會永遠愛他。
對於我,我的王國是權力,人們對我隻會感到厭惡,因為隻要不沉迷於權力,就沒有人會恨得要摧毀它。
卡夫卡罕有的天性(本世紀最高貴的)卻逃脫瞭權力,於是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什麼讓他感到羞恥,也因此他在特彆的純真狀態下過早去世。
我不得不承擔所有的罪責,而且是我最討厭的,為瞭不增添任何罪責,為瞭不忽略任何與罪責有關的東西。
1965年5月6日
普魯斯特—喬伊斯—卡夫卡
奇怪的是,本世紀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傢,都深深執著於日記這種形式。普魯斯特的那部作品,世界文學裏內容最豐富的迴憶錄,由數十年的日記發展而來,無疑受到日記體作傢聖西濛的影響。喬伊斯把每天的感知推到新的極緻,乃至對瞬間的感知,達到瞭一種共時性。卡夫卡充分展示瞭他對日記的熱情,日記是他最喜愛的讀物,他對這種讀物的貢獻,值得花時間探究一下。他自己也留下瞭一本值得認真研究的日記。日記的尊嚴在我們所理解的現代派文學的分支裏,達到瞭最高的水平。倘若對此還有異議,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是瘋狂的。
“我对卡夫卡所了解的一切,使我幸福也令我不安。他把自己看的很低,也总是迈着小步前行。在近现代文学里,没有人比他更谨小慎微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读他的文字,每个人都会变得高尚,却又不傲慢。他思考,却不控制别人,也不玩弄别人。每当想到死亡,最令我难受的一点是,我不得不和卡夫卡分开。读关于卡夫夫的文章我永远也不嫌多,但是我只读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写的文章。”
评分“我对卡夫卡所了解的一切,使我幸福也令我不安。他把自己看的很低,也总是迈着小步前行。在近现代文学里,没有人比他更谨小慎微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读他的文字,每个人都会变得高尚,却又不傲慢。他思考,却不控制别人,也不玩弄别人。每当想到死亡,最令我难受的一点是,我不得不和卡夫卡分开。读关于卡夫夫的文章我永远也不嫌多,但是我只读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写的文章。”
评分“我对卡夫卡所了解的一切,使我幸福也令我不安。他把自己看的很低,也总是迈着小步前行。在近现代文学里,没有人比他更谨小慎微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读他的文字,每个人都会变得高尚,却又不傲慢。他思考,却不控制别人,也不玩弄别人。每当想到死亡,最令我难受的一点是,我不得不和卡夫卡分开。读关于卡夫夫的文章我永远也不嫌多,但是我只读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写的文章。”
评分##滚烫的新书拿到手,在读中,五星先奉上!一位我喜爱的作家写另一位我喜爱的作家,这是何种双重叠加激动喜悦的心情,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明白。相比于莱纳.施塔赫厚厚三卷本的《卡夫卡传》那毫无节制的满溢的对卡神的热爱和祟敬甚至自我代入游走卡神的世界中感性的写法,卡内蒂是退在远处,冷静而节制更多的偏向理性,有许多对卡夫卡文本的分析,当然,还有他和菲莉丝来信的解读,但在那深沉克制的表相下,那抑制不住的炽热也在悄悄地喷薄而出!一个是迷弟式的狂热与陶醉,这位是在狂热之余还存有冷静。
评分“我对卡夫卡所了解的一切,使我幸福也令我不安。他把自己看的很低,也总是迈着小步前行。在近现代文学里,没有人比他更谨小慎微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读他的文字,每个人都会变得高尚,却又不傲慢。他思考,却不控制别人,也不玩弄别人。每当想到死亡,最令我难受的一点是,我不得不和卡夫卡分开。读关于卡夫夫的文章我永远也不嫌多,但是我只读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写的文章。”
评分 评分##滚烫的新书拿到手,在读中,五星先奉上!一位我喜爱的作家写另一位我喜爱的作家,这是何种双重叠加激动喜悦的心情,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明白。相比于莱纳.施塔赫厚厚三卷本的《卡夫卡传》那毫无节制的满溢的对卡神的热爱和祟敬甚至自我代入游走卡神的世界中感性的写法,卡内蒂是退在远处,冷静而节制更多的偏向理性,有许多对卡夫卡文本的分析,当然,还有他和菲莉丝来信的解读,但在那深沉克制的表相下,那抑制不住的炽热也在悄悄地喷薄而出!一个是迷弟式的狂热与陶醉,这位是在狂热之余还存有冷静。
评分##滚烫的新书拿到手,在读中,五星先奉上!一位我喜爱的作家写另一位我喜爱的作家,这是何种双重叠加激动喜悦的心情,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明白。相比于莱纳.施塔赫厚厚三卷本的《卡夫卡传》那毫无节制的满溢的对卡神的热爱和祟敬甚至自我代入游走卡神的世界中感性的写法,卡内蒂是退在远处,冷静而节制更多的偏向理性,有许多对卡夫卡文本的分析,当然,还有他和菲莉丝来信的解读,但在那深沉克制的表相下,那抑制不住的炽热也在悄悄地喷薄而出!一个是迷弟式的狂热与陶醉,这位是在狂热之余还存有冷静。
评分“我对卡夫卡所了解的一切,使我幸福也令我不安。他把自己看的很低,也总是迈着小步前行。在近现代文学里,没有人比他更谨小慎微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读他的文字,每个人都会变得高尚,却又不傲慢。他思考,却不控制别人,也不玩弄别人。每当想到死亡,最令我难受的一点是,我不得不和卡夫卡分开。读关于卡夫夫的文章我永远也不嫌多,但是我只读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写的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