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岩教授當代東北文化研究全新力作
戴錦華 汪暉 宋念申——鄭重推薦
————————————————————
小說、評書、二人轉、影視劇、喊麥、春晚小品、先鋒藝術、城市改建
消費社會裏尚被忽視的“老/窮人”生命形式……
再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區域史與記憶生産史
反思“東北文藝復興”話語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實經驗
麵嚮未來發掘社會主義文化生産的曆史遺産
————————————————————
東北之為“北方”的曆史,同時是它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工業基地、文化工業基地和另類現代性前沿的曆史。本書是文化研究學者劉岩教授的全新論著,以當代文化生産為主要媒介,結閤長時段視野,探究“北方”曆史經驗的同時代性。在這一探究中,東北既是區域辯證的對象,也是嘗試以經驗剋服景觀、由記憶解放想象的方法。
##在去济南的高铁上读完了该书,很多观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喜欢读导论和上编。但我对“沈阳作为方法”这一论题有怀疑,总感觉沈阳代言不了东北。
评分##很散很杂,还在喊口号——“互助共享”。对汪晖和戴锦华思想的援引没有意义,因为文中所引的只是些漂亮的概念和空话。 回避问题,对自然意象只用“冲击—应对”和浪漫主义的一般分析糊弄过去了,没有真正分析地理条件和文学气质的关联。 地方性与方言问题也用延安时期理念糊弄,换言之,作者要写东北,却又不具体到东北,有意模糊东北与被认知的东北。 不加解释地引入蒙太奇理论解释评书(语言和图像不一样),却不分析评书作为口头文学与传统的关联,如程式语的使用。 作者并没有说清自己哀惋歌颂的那个国营工厂时期的东北,这让整本书变得很可疑——在我看来,只是顺应近来的流行文化。 作者以自己的偏见,假定关外人的心灵深处总安放着“愤怒”,在线性现代化的时间的剩余中固执地重复着象征性的复仇与哀悼。这就是典型的对东北人的刻奇的偏见。
评分##在去济南的高铁上读完了该书,很多观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喜欢读导论和上编。但我对“沈阳作为方法”这一论题有怀疑,总感觉沈阳代言不了东北。
评分 评分##喜提历史文化一周热门榜no 5!明天安排一个签名本的转发赠回馈友邻吧~
评分 评分 评分##三星半。关注的话题新颖,实际读来却未必尽如人意,尽管作者在书中含蓄地批评了王德威用“感觉结构”来指称“东北”时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与东北息息相关,但彼此间联系并不紧密的“东北符号”,但自身在写作时仍不免陷入同样的窘境,且下编尤甚,不仅未能建立起这些被一一检视的当代东北文艺作品与上编所讨论的“东北”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介入文本细读时又往往对问题一触即走,使得文章几乎在大多数时间停留在对文本的“综述”和“讨论”(应该说不乏对作品的洞见和犀利的批评,但作为著作而言篇章之间的联系与篇章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实在是作者本人的补白也无法弥补的断裂)。
评分##与前一本类似,从《钢的琴》而来的关注和文化研究方法,导言和上编比下编好,略散但不乏洞见,有对东北/北方作为整体性、创伤时刻的自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