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閉關鎖國到開眼看世界,晚清士人如何重建對國際局勢的理解?與外界的交流如何帶來觀念的變革?
☆晚清外交風雲錄,一書盡覽中西交匯的智慧與抉擇!
☆斌椿、誌剛、張德彝、郭嵩燾、曾紀澤、薛福成,六位旅西使臣書寫西方模式的轉變。
☆北美曆史學界對於晚清外交史研究轉嚮的風嚮標之一,美國圖書館協會2019年度傑齣學術齣版物。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晚清時期中國人對西 方的認識與外交信息體係的構建過程。作者通過考察六位齣使歐美的使臣的書寫模式,揭示瞭從1860年代初到1895年間清朝如何逐步重建與西方列強交涉所需的外交信息體係。本書突破瞭傳統學科界限,結閤外交史、文學史、思想史與信息史,詳細解讀瞭晚清外交官如何書寫“西方”,並分析瞭這一過程中信息秩序的演變。
書中不僅結閤瞭傳媒學理論,剖析瞭使臣們如何運用不同體裁和傳遞方式構建西方敘事,還探討瞭信息在閱讀集團中的演變和重新利用。同時,本書將宏觀敘事與微觀曆史相結閤,展示瞭晚清士人信息采集的多元性、內外張力,以及使臣自身文化、思想、社會關係對其信息整理方式的影響。
全書分為八章,從清朝政府對國外信息采集的局限開始,逐步展現瞭齣使大臣的身份轉變、駐外使臣的製度化、文書流通的電信化以及江南私人齣版業對清政府信息掌控的顛覆性。最終,在甲午戰爭前夕,晚清士人對於西方形成瞭與官方意識形態相交錯的共識與話語,這一觀念變革與使臣們構建的信息秩序緊密相連。本書為理解晚清時期的中西關係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分析。
【名傢推薦】
在這本見多見廣、爭論激烈的書中,皇甫重寫瞭晚清中國與西方外交互動的曆史。由於沒有一個單一的中國,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內部一緻的西方,中國的外交傢們毫不奇怪地發現,他們所發現和所寫的西方與他們自己所代錶的不同觀點密切相關。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 柯文(Paul A. Cohen)
在皇甫豐富而易讀的敘述中,19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不再是西方奇跡的一維監視器,而是復雜且完整的人類個體,對他們的傳統和周圍的世界有細緻入微的理解。她的工作肯定會改變教學實踐,並獲得對19世紀中國思想史的理解。
——華盛頓大學曆史係教授 蓋博堅(R. Kent Guy)
這項重要的研究通過清朝最早的駐歐外交代錶的眼睛,提供瞭對“西方”的誘人一瞥。皇甫一絲不苟地重建瞭這些人物豐富的認知宇宙,並證明瞭感知“他者”的行為隨著1860年後新信息秩序的齣現而改變。
——邁阿密大學曆史係教授 斯蒂芬•哈爾西(Stephen Halsey)
結構和語言都很優雅……錶明總理衙門的外交努力促使人們對已知和未知地區的思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美國肯塔基大學曆史係副教授 墨安屴(Emily Mokros)
皇甫對檔案、電報、私人信件和報紙的仔細挖掘,加上她對外交官日記、政治文章、旅行寫作和詩歌的細緻閱讀,為專業外交使團和新信息秩序的復雜曆史的齣現提供瞭許多批判性和原創性的見解。
——《中國近代史》 Ke Ren
##远西之旅是中国与西方相遇之旅,是一个在概念框架、体制结构、传播实践中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书中的六位外交官正是在历史之河中摆渡的“叙事”中介人。
评分##过时了
评分##确实很好奇清人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评分##某种程度上和柯文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相似,旨在发掘一段在历史叙事中稍显黯淡、甚至常被一笔带过的“前史”,并为之重新正名。作者认为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甲午)的三十年间,晚清的外交官们实际上扮演了“先行者”的关键角色,他们的诸多努力为后来的康梁维新改革铺平了道路,在面对“西方”重构“中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瓦解了后者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作为反驳“冲击-回应”论的进一步补充,作者试图建立的新叙事(“讲总理衙门看作获取信息的主动方”)似乎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从宏观角度而言,“冲击-回应”这一框架对于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依然极具解释力度。
评分##本书聚焦于近代前期清廷外交人员有关出使见闻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问题。极大的自由度无疑是这些“前制度”时期的外交使者在旅西期间活动的一大特征,并尤其体现在他们十分个人化的旅西文本当中——其关于西方世界见闻的记录、评述与阐发有时极富洞见;另一些看似天真烂漫甚或不可理喻的观点,亦不应忽视其生产者在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现实考量,而简单化为“守旧”或“无知”的结果。当然,外交官终归是一个小众群体,对这一群体旅西视野复杂性的重构与我们既有的“甲午分水岭”的认识似乎并不矛盾,但也如作者所言,我们在重视甲午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许多更加细微的变迁,而本研究的意义正在于阐明,“后甲午”时代中国朝野的诸多思想变化与认知,实有着前辈外交官们的铺垫。 ps.文字读起来相当流畅,作译校诸位老师属实辛苦了。
评分##《远西旅人》——中国被动走向世界的进阶之旅,从最初的好奇,到浅尝,再到融入,乃至于希望能够成为外交进程的主宰。是的,每一个人都比前人进步了一点点……可惜的是,在之后的一百年里,面对外部强敌入侵和内部争竞,有时进二平一退三,看上去融进世界秩序,有时未免偏偏相差太远,再也没有本书述及的这些人物。
评分##在序文中看到周锡瑞称“很少有人关注那些亲旅西方的晚清官员”时,我是翻白眼的,还没翻开正文我已猜到材料不出钟叔河那套《走向世界》丛书,当年那么大的影响,简中网络至今还隔三差五举郭嵩焘刘锡鸿辩经,怎么能说“很少有人关注”,商业互吹也得讲基本法不是。当然,读完全书,作者确实写出了新意,走出过去将旅西清朝观察家按欣赏或批判西方的态度作进步/保守二分法,再以今日之认知指摘“进步派”的观点又有哪些片面或误解之处的窠臼,以传播理论细致剖析他们如何在标准的外交官选拔培训体系建立之前,以各不相同的个人特色接纳、处理、内化和二次传递西方信息,在建构“可公度性”的探索中,他们积极调动固有的文化资源,而千里之外的清廷虽然保守迟钝,但亦参与到这个信息编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这是过往考察晚清知识近代化进程中被忽视的线索
评分通过对斌椿等六人“出使日记”的分析,透视出1860—1890年代清朝外交官对于自身身份与职责、外交书写的目的、清朝外交的信息传递与架构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到清朝后期那些第一次出洋的中国人,并没有那么愚昧、保守,他们出于各自视角对西方的观察,既是多元的,有些至今看来也仍是值得借鉴的。也再一次印证了历史是复杂的,简单的进步、保守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或者贴标签式的论断,都是与真实历史的背离。ps:结论最后一段提出,20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实质上同于西方人对东方的概念化,这种反思值得继续。又ps,郭嵩焘以儒家话语解读西方,过去往往批评说是附会、思维僵化,其实应当放在如何用中国传统思维去看待西方的思路下去理解,也就是说传统的思维模式未必不能适用于当下
评分##过时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