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套裝全2冊)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套裝全2冊)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瑞德 著,吳小安,孫來臣 等 譯
圖書標籤:
  • 東南亞曆史
  • 貿易史
  • 商業
  • 15-17世紀
  • 航海
  • 殖民主義
  • 文化交流
  • 社會經濟
  • 曆史研究
  • 東南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0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98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重新構築瞭前殖民地時期的東南亞史,並將東南亞史的研究推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該書是近年來西方對早期東南亞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它繼承瞭法國年鑒學派的傳統,特彆是布勞岱爾對地中海地區曆史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所謂“決定曆史”的大人物和大事件。他也非常重視運用曆史的長鏡頭對那些推動曆史變化的根本因素進行研究。
  全書共人兩捲,一捲中描述瞭15至17世紀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衣食住行和節日娛樂;而第二捲則注重東南亞的經濟從15至17世紀的轉變,研究經濟作物的種植,香料齣口,地區貿易及城市化的進程,以及這些因素對宗教傳播,軍事進步及政體變化所起的作用。同樣重要的是,瑞德的《東南亞的貿易時代》凸顯瞭東南亞地區在該時期世界體係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內頁插圖

目錄

《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第一捲)季風吹拂下的土地》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導論:風下之地
第二章 自然福祉
第三章 物質文化
第四章 社會組織
第五章 節慶和娛樂
縮寫
引用書目
詞匯錶
索引

《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第二捲)擴張與危機》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貿易時代:1400-1650年
第二章 城市與貿易
第三章 宗教革命
第四章 專製國傢的弊病
第五章 東南亞貧睏的起源
結論:繼承與變遷
附錄:東南亞貿易時代的主要朝代
閱讀指南
縮寫
引用書目
詞匯錶
度量衡與貨幣
索引

精彩書摘

  當然,東南亞人的性行為與生育孩子方麵的一些習俗,在降低這一時期齣生率方麵影響甚微(見本書第四章;Reid1987)。然而,就現代人口的飛速增長來說,過去和現在的重要不同之處可以歸結為兩個因素,即宗教與戰爭。
  皈依宗教與東南亞其他許多方麵的變遷密切相關,因此,從任何意義上來講,它都不能被視為一個孤立的因素。例如,我們已經看到,人口快速增長的轉變首先開始於18世紀中葉的菲律賓。這到底是新基督教價值觀的結果,抑或是“西班牙和平”的産物,還是在西班牙統治下農業、衛生、宗教儀式或稅收方麵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從下麵的情況來看,價值觀的變化確實明顯。據說前基督教時期的米沙鄢婦女故意把她們第三胎及三胎之後的孩子打掉,以保持小型的傢庭結構(I)asmarinas1590A:413;Loarca1582:119)。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基督教的影響深入鞏固之後,西班牙人報道中到處是對菲律賓人的溢美之詞,諸如他們的“齣生率之高,令我們驚嘆不已”等等(SanAg-ostin,1720:237;參見(rtega1594:103;Bobadilla1640:292)。
  20世紀人口普查的數據也體現瞭一個顯著的反差:在明打威群島、東鬆巴、中蘇拉威西、婆羅洲高地和呂宋山脈等精靈崇拜的族群地區,齣生率特彆低;在多巴巴塔剋人(TobaBatak)、尼亞斯人(Nias)和薩旦托拉賈人(SadanForaja)等新近皈依基督教的族群地區,齣生率則特彆高(Volkstelling1930;Reid1987)。如同17世紀一樣,在20世紀,新教徒被安置在山榖盆地之中,形成齣入方便的聚居區;這種做法大大推動瞭基督教化的進程。反過來,皈依基督教又常常導緻由刀耕火種到永久耕作的轉變。由於犁地是男子的任務,這些位於山榖盆地的居民區可能比以前的山頂村落更靠近種植區和水源區,因而大大減輕瞭婦女的勞動負荷。這種情況,以及隨之而來的更為安全穩定的生活,極有可能是促使大型傢庭齣現的原因。
  至少在受到上述各種變化影響的地區,南島人從精靈崇拜到皈依基督教這一變化的確提高瞭齣生率。

前言/序言

  人類的曆史就像一張無縫之網,沒有哪一個地區能夠完全孑然獨立,也沒有哪一個地區能夠像“風下之地”①那樣與國際貿易如此密切關聯。然而,在承認這種關聯性的同時,又不能忽視東南亞人在自己曆史舞颱上扮演的中心角色;我們這些研究該地區的學者們發現,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在20世紀上半葉,殖民主義曆史韆篇一律地把東南亞人貶低為西方擴張大潮中的一個陪襯。民族主義曆史把問題進一步擴大化,或者把亞洲人視為西方殖民主義治下被動消極、無力抵抗的受害者,或者把對該地區的研究孤立於國際勢力與比較視角之外,以矯正上述傾嚮。東方學傢們的研究則開始發掘整理東南亞人自身文字記錄的光榮任務,但是宮廷史書、宗教注釋或抒情詩篇與世界的生産與交換到底有何關係,東方學這種博學的傳統卻並不能提供多少指導。本書中,筆者對主題與資料試圖采用的無所不讀、無所不包的研究方法並不新穎。殖民主義曆史、東方學和民族學對東南亞的研究支離破碎、令人遺憾;但在此前,馬斯登(Marsden)、聖傑爾馬諾(Sangermano)、萊佛士(Raffles)、剋勞福德(Crawfurd)與帕裏果瓦(Pallegoix),甚至諸如加爾沃(Galvao)、拉·盧貝爾(La Loubere)和瓦倫坦泰因(Valentijn)等先驅學者,即已通過利用文學、語言、遊記、貿易統計,尤其是他們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記述瞭各自研究主題生活的方方麵麵。
穿越曆史的波瀾:探索早期現代世界格局的演變 書名:早期全球化浪潮下的權力、宗教與文化交融:1450-1750年世界格局重塑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1450年至1750年間,全球範圍內權力結構、宗教信仰體係以及文化交流模式所經曆的深刻變革。這一時期,是人類曆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標誌著“早期全球化”浪潮的興起,舊有的區域性互動模式被打破,新的跨大陸聯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立起來。本書將重點聚焦於那些推動或抵禦這場巨變的驅動力,特彆是技術進步、帝國擴張、商品流動以及思想碰撞所帶來的復雜後果。 第一部:權力的重構與新帝國的崛起 引言:大航海時代的序幕與傳統秩序的鬆動 15世紀中葉,一係列技術突破——包括更精良的航海技術、火器在戰爭中的應用——為歐洲的擴張主義提供瞭物質基礎。然而,權力重構並非歐洲獨有。本部分首先考察瞭全球主要權力中心的動態平衡,分析瞭它們如何應對新的外部挑戰與內部矛盾。 美洲的劇變:阿茲特剋與印加帝國的崩潰與西班牙殖民體係的建立 重點分析瞭16世紀初西班牙徵服者到來對美洲原住民文明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我們不僅關注軍事衝突,更深入探討瞭疾病傳播(如天花)、文化衝擊以及強製性的宗教改宗(如“神職人員與徵服者”的共生關係)如何共同瓦解瞭數韆年建立起來的社會結構。詳細考察瞭白銀(特彆是波托西銀礦的開采)如何成為連接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貿易網絡的關鍵媒介,塑造瞭早期的全球金融體係。 奧斯曼帝國的“古典時代”晚期與地中海霸權的維係 探討瞭奧斯曼帝國在16世紀達到鼎盛後所麵臨的挑戰。雖然其軍事力量仍不可小覷,但麵對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印度洋和西大西洋的新航綫,奧斯曼帝國必須調整其在傳統貿易路綫(如香料之路)上的控製策略。分析瞭蘇丹蘇萊曼大帝統治下,帝國在法律、軍事和行政管理方麵進行的改革,以及這些改革在應對不斷增長的財政壓力和內部遜尼派/什葉派緊張關係時的有效性。 東亞的內部整閤與防禦:明清易代前的挑戰 聚焦於明朝中後期的社會經濟結構。討論瞭白銀流入對地方經濟的影響,以及海禁政策的實際執行情況及其對沿海地區社會的影響。同時,分析瞭日本豐臣秀吉時期對朝鮮半島的兩次入侵(文祿慶長之役)如何重塑瞭東亞的權力地緣政治,以及這一衝突對中國、朝鮮、日本三國關係産生的長期影響。 第二部:信仰的擴張與衝突的交織 宗教在這一時期是塑造認同、閤法化統治以及引發衝突的核心力量。本書超越瞭簡單的宗教史敘事,著重探討瞭宗教如何在不同地理環境中被“地方化”和“政治化”。 宗教改革的全球迴響: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與新教的傳播 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教義如何迅速跨越歐洲大陸,並隨同殖民擴張進入新世界和亞洲。重點考察瞭耶穌會士的傳教策略——他們如何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以進行更有效的布道(如在中國的利瑪竇)。探討瞭宗教戰爭(如法國的鬍格諾戰爭,三十年戰爭)如何不僅是神學辯論,更是歐洲各國爭奪霸權鬥爭的代理人戰爭。 伊斯蘭世界的思想復興與教法學的固化 考察瞭16世紀遜尼派世界在薩法維波斯(什葉派中心)和莫臥兒帝國(對遜尼派的包容與治理)之間的競爭態勢。分析瞭伊斯蘭教法在應對與歐洲接觸帶來的新挑戰(如殖民地法律體係的引入)時,如何進行內部的詮釋與調整。 跨洋的宗教認同:美洲與東南亞的信仰重塑 對比瞭天主教在拉美(與原住民信仰的融閤,如聖母崇拜)和在亞洲(與儒傢或佛教的共存嘗試)的不同路徑。強調瞭宗教身份如何成為抵抗殖民統治或維護帝國閤法性的重要工具。 第三部:商品、航綫與早期全球經濟的形成 早期全球化最顯著的特徵是商品和原材料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各大洋之間流動,形成瞭相互依存但又極度不平等的經濟體係。 香料之路的轉摺:歐洲對亞洲奢侈品需求的驅動 詳細分析瞭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建立的“追獵站”(feitoria)網絡,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壟斷馬魯古群島的丁香和肉豆蔻貿易。探討瞭這種壟斷在多大程度上是成功的,以及它如何激發瞭後來的荷蘭和英國的競爭。 白銀的單嚮流動:美洲白銀對亞洲經濟的影響 深入研究瞭波托西、墨西哥的白銀如何經由馬尼拉大帆船貿易(Manila Galleon Trade)流嚮中國。分析瞭這種大量外部白銀的湧入如何加速瞭明代中國的“白銀化”進程,並對地方賦稅結構和貨幣流通産生瞭深遠影響。 熱帶作物的興起與勞動的再組織 考察瞭蔗糖、煙草等“欲望商品”在美洲和亞洲的種植園經濟中的發展。重點剖析瞭圍繞這些作物的勞動力的組織形式——從美洲的“恩科米恩達製”(Encomienda)到非洲西海岸不斷擴大的奴隸貿易。對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結構、規模及其對西非社會經濟造成的長期破壞進行瞭細緻的審視。 第四部:信息、技術與文化的中介 這一時期的全球互動不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知識、技術和觀念的傳播。 印刷術與知識的擴散:從歐洲到亞洲的衝擊 分析瞭活字印刷術在歐洲的普及如何助力宗教改革,以及它如何在亞洲(尤其是在日本的基督教傳教區和中國的士大夫階層)被采納和改造。討論瞭地圖繪製學(Cartography)的發展如何反映瞭歐洲人對新發現世界的理解和殖民野心。 技術轉讓與軍事革新 考察瞭火藥技術的傳播鏈條——從中東到歐洲,再到東亞。分析瞭歐洲的火器(如三段式步兵戰術)如何被奧斯曼、莫臥兒和日本的軍事力量學習、適應和本土化,從而導緻瞭全球軍事技術水平的同步提升與競爭加劇。 結論:嚮現代世界的過渡 本書最後總結瞭1450年至1750年間形成的權力、信仰和經濟的相互交織網絡。這一時期不僅是舊世界的終結,更是現代世界秩序(以海洋霸權、資本積纍和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為特徵)的奠基階段。理解這一時期的復雜互動,是理解後續兩次工業革命和殖民體係的必要前提。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我關注瞭書中關於早期海上貿易的描寫,如何通過對風嚮和洋流的精準把握,實現跨越印度洋的航行。作者詳細闡述瞭當時的造船技術,以及航海工具的演進,這對於理解那個時代的商業活動至關重要。同時,書中對各種香料貿易的細緻描寫,讓我對鬍椒、肉桂、丁香等這些看似平常的商品,在當時具有怎樣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有瞭深刻的認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不同地區之間商品供需關係的分析,以及價格波動如何影響貿易格局。作者對當時參與貿易的各方勢力,包括本土王國、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以及後來的歐洲殖民者,都進行瞭詳盡的分析,展現瞭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係和權力博弈。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業倫理和交易習慣的對比,這讓我看到瞭人類社會在商業活動中的多樣性和共通性。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構建的生動圖景所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1450年至1680年間,東南亞地區作為全球貿易網絡中的關鍵樞紐,是如何因商品和思想的交流而煥發勃勃生機的。我不禁想象,在那些燥熱的港口城市,來自遙遠中國的絲綢、來自印度的紡織品、來自遙遠東方的香料,是如何匯聚在一起,又被運往歐洲的餐桌和貴族的生活空間。書中對各個主要貿易港口的描寫尤為精彩,每一個港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曆史印記和文化風貌,從馬六甲的繁忙到萬丹的崛起,再到亞齊的雄心,都讓我對這些曾經輝煌的城市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不僅關注宏觀的貿易綫路和政治格局,更深入到個體商人的生活、不同族群的互動,以及宗教信仰如何隨著貿易的腳步傳播和演變。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文化相互影響和融閤的描寫,那些異域的習俗、語言和宗教,是如何在這個時代相互碰撞,又逐漸滲透,最終塑造瞭今天東南亞的多元麵貌。

评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將我帶入瞭15世紀末的東南亞,那是一個充滿活力和變革的時代。作者以宏大的視角,描繪瞭香料、絲綢、瓷器等商品如何穿越廣闊的海洋,將這個地區與世界各地緊密相連。我仿佛能聞到港口空氣中混閤著各種香料的獨特氣味,看到載滿貨物的船隻在風帆鼓動下緩緩駛嚮遠方。書中詳細闡述瞭貿易路綫的形成、主要貿易港口的興衰,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如何通過商業活動産生碰撞與融閤。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貿易視為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對當地社會結構、政治格局乃至文化觀念帶來的深刻影響。從早期由本土勢力主導的貿易,到後來歐洲殖民者的介入,整個過程的演變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其中對馬六甲蘇丹國從興盛到衰落的敘述,讓我對曆史的無常有瞭更深的體會。書中引用的史料豐富,考證嚴謹,即使是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也能從中獲得滿滿的知識和樂趣。同時,作者的文字也極具感染力,將那些久遠的事件和人物都鮮活地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感覺自己就身處那個波瀾壯闊的“貿易時代”。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將1450年至1680年這三個世紀的東南亞曆史,通過貿易這條主綫,串聯起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我被書中關於早期海上絲綢之路的描寫所吸引,特彆是對一些著名商船的描繪,讓我對當時的航海技術和航綫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作者在描述香料貿易時,不僅列舉瞭各種香料的名稱和産地,更深入探討瞭它們的經濟價值、社會意義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當時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政治、經濟聯係的梳理,以及這些聯係是如何受到貿易活動的影響。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歐洲殖民者早期在東南亞的活動描寫,他們是如何憑藉先進的軍事技術和商業策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貿易據點,並對當地的政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作者在描述這些曆史事件時,並沒有迴避其復雜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種客觀而深入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的多重麵嚮。

评分

這本書的第二冊,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的東南亞圖景。在150年到1680年這段漫長的曆史時期,不僅僅是貿易的繁榮,更是各種力量的角逐。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部分。伊斯蘭教如何在貿易網絡中不斷擴張,又如何在當地形成獨特的教派和習俗,這部分內容讓我對東南亞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對於不同王國之間的權力鬥爭、聯盟與對抗的分析也十分精闢。比如,爪哇島上崛起的爪哇王國與蘇門答臘的麻六甲王朝之間的競爭,以及後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傢的殖民擴張,是如何一步步重塑這個地區的政治版圖的,都描繪得十分細緻。讓我震撼的是,書中對戰爭、海盜以及人口遷徙等細節的描繪,展現瞭那個時代並非隻有和平的商業往來,也有著殘酷的鬥爭和無情的洗禮。作者在描述這些內容時,並沒有迴避其血腥和黑暗的一麵,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冷靜的態度呈現,讓我對曆史有瞭更全麵的理解。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幾個世紀的宏大史詩。

评分

慕名而买,希望好看。京东快递很快,书本保存完好。

评分

中国只可惜的就是郑和下西洋以后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啊

评分

挺有趣的一本书。

评分

经典的东南亚历史著作,期待。

评分

外包装完整,物流也挺快的,具体内容还没有看

评分

就是发货的时候不小心少了一册,后来涨价了。

评分

不错,收到很快i啊,是正品。

评分

物流有些慢,书还可以

评分

中国只可惜的就是郑和下西洋以后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