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孝經譯注》的注釋主要依據唐玄宗“禦注”及刑昺“正義”,兼挼“孔安國傅”、“鄭玄注”及曆代注經傢的意見,擇善而從,盡可能簡明扼要,必要的問題也有些簡略的考證,重要的不同意見也加以微引,以便讀者參考。總的原則是,讓讀者瞭解古人是怎樣理解《孝經》的,而不是自已標新立異,另搞一套。在我國曆史上,《孝經》長期是兒童發濛義字的課本,是流傳最癀、影響最大的古籍之一。《孝經譯注》的目的是,幫助一般讀者讀懂《孝經》,給那些希望作進一步研究的人提供一些綫索,為那些從事倫理學問題探討的工作提供一份可以參考的資料。
關於《孝經》的作者、成書、今古文之爭及其在曆史上的地位、思想內容之評價等問題,請參看《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孝經譯注》》。
《孝經》本文,今文與古文在章節、文字上有若乾歧異。《孝經譯注》《考經》正文采用《正文采用《十三經注疏》今文十八章本,而在注釋中說明古文本的章節分閤與文字不同的情況,並注明歧義。
目錄
例言
《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孝經譯注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纔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感應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附錄
一 古文孝經
二 曆代重要序跋
古文孝經序(舊題孔安國)
敦煌遺書孝經序(舊傅鄭序鄭玄作)
孝經序(李隆基)
禦注孝經序(元行衝)
孝經注疏序(刑昺)
重刻古文孝經序(太宰純)
新雕古文孝經序(吳騫)
孝經述議序(劉炫)
精彩書摘
慎又學《孝經》孔氏古文說。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建武時,給事中議郎衛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謹撰具一篇並上。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裹解釋說,逭是因為漢武帝時發現的壁中害,孔安國隻獻齣瞭古文《尚書》一種,所以纔有昭帝時魯國三老獻古文《孝經》之事。
《漢誌》又收錄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顔師古注曰:“劉嚮雲,古文字也。《庶人章》分為二也,《曾子敢問章》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最早提到孔安國為古文《孝經》作傳的是王肅的《孔子傢語後序》。而後,《隋誌》也記載瞭孔傅流傳的情況:
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齣,……孔安國為之傳。……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傢,並立國學,而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秘書監王劭於京師訪得孔傅,送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於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儒者誼誼,皆雲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害。
關於《孝經》今文與古文,鄭注與孔傳的一次大論爭發生在唐開元七年(公元719)。當時,唐玄宗詔令羣儒質定《孝經》。左庶子劉知幾主張行用古文,列舉瞭“十二驗(證據)”,駁斥瞭鄭玄注《孝經》之說,提齣“行孔廢鄭,於義為允”。園子祭酒司馬貞則羅列孔傳“文句凡鄙,不閤經典”的若乾例證,認為是近儒妄作,不能揚孔抑鄭,要求“鄭注與孔傳,依舊俱行”。結果,玄宗最後裁定:“鄭仍舊行用,孔注傳習者稀,亦存繼絕之典。”
這場論戰以後,開元十年(公元712),唐玄宗參用孔傅,鄭注以及韋昭、王肅、虞翻、劉劭、劉炫、陸澄等人的注解,以今文《孝經》為底本,作瞭“禦注”。天寅二年(公元743),玄宗又作瞭增補修訂,重注《孝經》,並刻石頒行天下。
五代之亂,鄭注與孔傳都亡佚瞭。北宋時,日本奈良柬大寺高僧奝然(奝,音diao)齣使中國,所獻古書有《孝經》鄭注,其事約在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大概到北宋末年,《孝經》鄭注又在戰火中佚失。
唐以後,《孝經》今、古文之爭仍在延續。北宋王安石用今文作《孝經解》,司馬光則從國傢書庫裹找到一個古文本,作瞭《古文孝經指解》。後來,硃熹以古文本為依據,把《孝經》分割為經、傳兩個部份。元代昊澄則用類似的方法,以今文本焉依據,分《孝經》為經、傳。清代,順治帝《禦注孝經》、雍正帝《禦纂孝經集注》及康熙時頒行的“滿漢閤璧本”《孝經》都用今文。總的說來,唐以後《孝經》傳播的大勢是今文占主導地位,而古文也代有傳人,有時呼聲甚至很高。
《孝經》鄭玄注和孔安國傳,現在多數學者都認為並不真的齣自鄭玄和孔安國本人之手。所謂鄭玄注,最初隻題“鄭氏注”。劉知幾說:
今俗所行《孝經》題曰鄭氏注,爰自近古,皆雲鄭即康成,而魏晉之朝,無有此說。至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羣臣,共論經義。有苟昶者,撰集《孝經》諸說,始以鄭氏為宗。自齊梁以來多有異論。陸澄以為非玄所注,請不藏於秘省,王儉不依其請,遂得見傳於時。魏齊則立於學官,著在律令。蓋由膚俗無識,故緻斯訛舛。
……
前言/序言
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孝經譯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