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稿(全2冊)

中國近代史稿(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逸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85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47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1
套装数量:2
字数:9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冊,包括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國,一次鴉片戰爭和戰後中國社會的開始半殖民地化,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進攻階段,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相持階段,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防禦階段,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全國各地人民反封建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清朝政權的逐步半殖民地化,19世紀70年代列強對我國東南、西南、西北地區的侵略和中法戰爭,外國侵略下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中國近代工業的産生和新階級的齣現, 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早期的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學術和文化的發展, 中日甲午戰爭 共10章內容。

作者簡介

  戴逸,1926年生,原名戴秉衡,江蘇常熟人。1944年常熟中學畢業,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肄業,轉北京大學史學係學習。1948年前往解放區,入正定華北大學一部學習,後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後,任中國革命史實習教員,1953年任中國曆史教研室講師,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副主任兼中國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後,成立清史研究所,任副所長、教授,1980年任所長,後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曆史組召集人,博士生導師。1988年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國傢清史纂修工程啓動,任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撰寫或主編書籍30餘種,主要有:《中國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履霜集》、《繁露集》、《語冰集》等。

目錄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國
第一節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勢
第二節 1840年以前的中國
第三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外關係和鴉片貿易
第二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戰後中國社會的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
第二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三節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醞釀
第三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進攻階段
第一節 太平天國革命初期的勝利進攻
第二節 《天朝田畝製度》及太平天國前期各項製度、政策
第三節 清王朝為反對革命所采取的幾項措施
第四節 1853年到1856年的戰局
第五節 楊韋事件和石達開的齣走——太平天國內部矛盾的爆發
第四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相持階段
第一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相持階段
第三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地人民的起義鬥爭
第五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防禦階段
第一節 太平天國後期的經濟和
第二節 防禦階段的戰局
第三節 太平天國革命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曆史意義
第六章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全國各地人民反對建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清朝政權的逐步半殖民地化
第七章 19世紀70年代列強對我國東南、南西、西北地區的侵略和中法戰爭
第八章 外國侵略下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中國近代工業的産生和新階級的齣現
第九章 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早期的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學術和文化的發展
第十章 中日甲午戰爭
原第一冊後記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國
  第一節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勢
  一、英國和法國的資産階級革命
  19世紀是世界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頂峰並嚮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世界的各個角落充滿著鬥爭,資産階級革命,封建主對革命的反攻,資本主義國傢對殖民地的掠奪,爭奪勢力範圍的戰爭,以及無産階級和人民群眾反壓迫反侵毠的鬥爭,這一切構成整個19世紀曆史的中心。在這裏,封建的中國開始被捲入到世界鏇渦裏,外國侵略者和中國統治階級勾結在一起,吮吸著中國人民的血汗,使中國逐漸倫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世界資本主義的曙光早在14世紀便 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中開始透露,當時佛羅倫薩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齣現瞭第一批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隨後,資本主義生産關係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逐漸成長起來。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要了解一点中国近代史,不忘记历史,此书很好

评分

这书很不错,送货速度快

评分

想看看官修清史会是大致什么面貌。本书主编就是清史编撰的领头人。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评分

想看看官修清史会是大致什么面貌。本书主编就是清史编撰的领头人。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评分

名家的书,值得推荐啊。

评分

 戴逸,1926年生,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1944年常熟中学毕业,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转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1948年前往解放区,入正定华北大学一部学习,后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后,任中国革命史实习教员,1953年任中国历史教研室讲师,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兼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成立清史研究所,任副所长、教授,1980年任所长,后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1988年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撰写或主编书籍30余种,主要有:《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等。

评分

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阅读要一生,千万不要松懈!

评分

内容比较全面!!!!

评分

这书很不错,送货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