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和伊斯蘭美術

波斯和伊斯蘭美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世平,齊東方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9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8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美术通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88
字数:1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西亞中部、中亞這塊土地上,曾先後居住過眾多的民族,又是連通歐亞大陸的交通要道,誕生於此的波斯藝術明顯錶現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閤的多樣化特徵,具有特殊的魅力和生命力。其後,吸取瞭東西方不同藝術傳統而形成的伊斯蘭藝術亦具有在美學上的獨特價值,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波斯和伊斯蘭美術》一部分波斯美術由齊東方撰稿,第二部分伊斯蘭美術由羅世平撰稿。

作者簡介

  羅世平,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教授、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曾主持和參與國內外多項學術閤作項目,任中美閤作研究項目“漢唐之間:文化交流與互動”中方美術史主持人,《中國美術百科全書-雕塑捲》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美術學科“中國美術分支”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寺觀壁畫-唐宋捲》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墓室壁畫·隋唐捲》主編。學術著作有《中國宗教美術史》(閤著)、《四川唐宋佛教造像的圖像學研究》、《古代壁畫墓》等多種。
  齊東方,1956年齣生於遼寜省昌圖縣。1984年北京大學考古係畢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唐時期的考古、曆史、文物、美術的教學與研究,齣版學術專著《唐代金銀器研究》等四部,發錶各種論著百餘篇,主要包括吐榖渾餘部曆史的研究、三國至隋唐時期墓葬製度的研究、中國古代金銀器研究、古代馬具的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獲研究優秀成果奬等多項奬勵。參加和主持過在新疆、青海、日本山形等地的考古調查和發掘。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他在創造中增加他所欲增加的。
  ——《古蘭經》

目錄

第一部 波斯美術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伊朗高原的早期美術
第1節 彩繪陶器之美
第2節 埃蘭王國的美術
第3節 洛雷斯坦青銅器
第4節 馬爾利剋文化
第5節 吉威耶遺寶

第三章 阿契美尼德王朝美術
第1節 建築
第2節 雕刻

第四章 帕提亞美術
第1節 建築
第2節 雕刻
第3節 工藝

第五章 薩珊王朝美術
第1節 建築
第2節 雕刻
第3節 工藝

第六章 中亞地區的美術
第1節 早期人類和彩陶文化
第2節 草原地區的動物藝術
第3節 巴剋特利亞美術

第七章 貴霜帝國和口厭噠的美術

第八章 粟特美術
第二部 伊斯蘭美術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初傳期的伊斯蘭美術
第1節 清真寺的起源
第2節 早期的清真寺

第三章 倭馬亞王朝的美術
第1節 倭馬亞王朝的建築典範
第2節 繪畫
第5節 書法

第四章 阿拔斯王朝的美術
第1節 阿拔斯王朝的建築風格
第2節 西班牙與北非小王朝的美術
第5節 東方的伊斯蘭建築
第4節 雕塑與繪畫
第5節 書法
第6節 工藝美術

第五章 奧斯曼帝國時期的美術
第1節 土耳其的宗教建築
第2節 埃及馬穆魯剋王朝的建築藝術
第5節 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穆斯林建築
第4節 宮殿建築
第5節 薩法維王朝的細密畫
第6節 書法
圖版目錄

精彩書摘

  最初的農耕文化的本質特徵之一,就是與土地相依存,靠種植農作物過上定居生活,繁衍子孫。人的生存離不開土地,那些看起來極為平常的泥土,給人類文明帶來瞭曙光。伊朗高原最早的美術作品,便是那些用泥土製作的陶器。人們醉心於美化陶器的錶麵,把對生活中具體形象的感知變為復雜抽象的概念和錶現形式,精心地裝飾在器物上。於是,以幾何與動物為主綫的紋樣,始終貫穿著幾韆年的彩陶藝術,錶現齣沒有爭鬥、贊美自然的溫順情感,牧歌式的氣氛反映瞭農耕文化的和諧。盡管我們還不能進一步解釋彩陶上的紋樣的深層內涵,但可以肯定不僅是對美的追求,也是當時人們信仰和意識的反映。
  彩陶藝術,確立瞭伊朗美術工藝的基礎。雖然在以美索不達米啞為中心的兩河流域也發現瞭彩陶,但缺乏可與蘇薩、希阿爾剋相提並論的動物意匠紋樣,這也正是伊朗高原彩繪陶器的獨特意義。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编辑本段

评分

  彩陶艺术,确立了伊朗美术工艺的基础。虽然在以美索不达米哑为中心的两河流域也发现了彩陶,但缺乏可与苏萨、希阿尔克相提并论的动物意匠纹样,这也正是伊朗高原彩绘陶器的独特意义。

评分

【波斯细密画】(Persian miniture)波斯(1935年改称伊朗)中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手抄经典或民间传说、科学等书籍中,和文字相配合的一种小型图画。始于《古蓝经》边饰图案,14~16世纪为其全盛期。早期画风受希腊、叙利亚等艺术的影响,色彩美丽,富于装饰性,至13世纪吸收中国绘画的一些方法而注意运笔和山水画程式的运用。主要画家有比塞特等。

评分

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粟特人“汉化”以前粟特聚落的情况,即这种胡人聚落被北朝隋唐中央或地方政府打散、整编为乡里以前,其内部形态问题。因为在这种聚落形态下,粟特人生活在自己的殖民地中,虽然与外界有联系,但汉文的直接记载很少,大量的粟特墓志和汉文文书的记录,大多是他们已经被编为乡里以后的材料,如西州的崇化乡和沙州的从化乡,以及长安、洛阳的粟特人,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粟特人已经不是生活在粟特聚落当中,而是由粟特聚落改变的唐朝乡里组织,或者已经散居城乡当中。  笔者曾经利用中国史书、各地出土的汉语和伊朗语文书、汉文石刻文字等材料,勾画出粟特人从粟特本土到中国东北营州的迁徙路线。他们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道的疏勒、据史德、温宿、拨换、龟兹、焉耆、吐鲁番,或于阗、且末、楼兰,到达敦煌,然后沿河西走廊的常乐、酒泉、张掖、武威东行,经固原,到唐朝的都城长安或东都洛阳,从洛阳东行北上,经卫州(汲县)、相州(安阳)、魏州(大名北)、邢州(邢台)、定州(定县)、幽州(北京)可以到营州,或者从灵武东行,经六胡州、太原、雁门(代县)、蔚州(灵丘),也可以到达河北重镇幽州,在中国北境丝绸之路上的这些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而且大多数地点都有粟特人的聚落。笔者在后一篇文章中不厌其烦地把有关的文献材料汇集起来,是考虑到一个地点的材料不足以说明整个粟特聚落的内部情况,但把各个地点上的因素集合起来,或许可以窥测整个聚落的情况。  但是,由于《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篇幅已经很长,所以并没有来得及详细探讨有关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但在该文的结论里,已经把对于粟特聚落的内部情形和变迁情况的考虑做了概述:“粟特人沿着他们经商的路线由西向东进入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蒙古高原等地区。他们东来贩易,往往结伙而行,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并且拥有武装以自保。他们沿传统的丝绸之路东行,有的在一些居民点留居下来,形成自己的聚落,或在可以生存的地点建立殖民地;有的继续东行,去寻找新的立脚点。这些粟特聚落,由少到多,由弱变强,在农耕地区,称为聚落;在游牧地区,则为部落。”“粟特人的东迁,主要是商业上的原因。以后粟特本土所在的中亚政治形势多变,更促使大批粟特人东来中国。粟特人随处而居,形成聚落,一部分人再继续东行,形成新的聚落。这些聚落由胡人集团首领萨宝(又作萨保、萨甫,原意为队商首领)主持,由于大多数粟特人信奉粟特传统的祆教,所以聚落中往往立有祆祠。萨宝即成为粟特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领。.

评分

怎么不能深刻的研究对待呢,科普吗

评分

13世纪的波斯细密画来自不同艺术中心,通称为塞尔柱画派。其中《 加林手抄本 》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细密画之一,多采用红色为底色,人物造型稚拙,动植物造型明显几何图案化 。塞尔柱画派分巴格达风格、摩苏尔风格、赖城风格。13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入侵使波斯细密画受到中国艺术的强烈影响,如山川、河流、人物服装趋于中国化,塞尔柱画派转向新的东方风格。1258年伊儿汗王朝定都大不里士,成为波斯细密画新风格的摇篮,与伊斯蓝国家的绘画在风格上逐渐区别开来,充满活力的动物形象与富有中国特色的山水风景结合起来,空间感加强,色彩淡雅,线条流畅,有的云彩和波浪的表现形式采用中国的图案规范。代表大不里士画派最高峰的作品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人物表情细腻,背景为中国式山水画,笔法苍劲,整个画面气氛纯属中国风味。另外,14世纪绘制的《宇宙志》手抄本中的细密画,仍是典型的贾拉伊尔时期的大不里士画派作品,东方艺术影响明显,人物脸型扁圆,身穿蒙古式长袍。

评分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著名阿拉伯史学家希提在其所著的《阿拉伯通史》一书中谈到阿拉伯书法时写道:“书法的艺术所以有威望,是由于书法的目的是使天经永垂不朽,而且得到《古兰经》的赞成,这种艺术在回历2世纪或3世纪时兴盛起来,不久就变成了享有极高评价的艺术。”这样,风格各异的阿拉伯书法艺术也成为一种敬事真主的手段,染上了伊斯兰精神。

评分

设拉子是波斯南部继承保守民族传统的地方,形成的设拉子画派具有浓厚的古波斯风格,人物排成一线,互不重叠,底色衬托红或黄色,云彩、树木等几何图案化,追求平面装饰效果。代表作是4部带插图的《列王纪》。15 世纪中叶波斯细密画基本分为具民族风格、以装饰效果为主的设拉子画派和吸取东方艺术因素、受到拜占庭和威尼斯影响的大不里士画派。

评分

崛起于伊朗高原、势力囊括两河、埃及和印度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波斯帝国,将西亚、北非古代奴隶制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波斯帝国的奇迹在于其仅仅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便走完了从部落邦国发展到地域王国,再由地域王国扩张为跨洲帝国的征程。它在保持各地原有社会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统治系统: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驿道制度和宗教宽容政策,谱写了西亚、北非不同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壮丽诗篇。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拉开了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战争交往的序幕,同时开创了西亚北非文明与域外先进西方文明接触、冲突、交往并吸收其优秀文化成果的先河,而这又为日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大规模接收希腊文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对西亚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希腊化时代。鼎盛时期的波斯帝国的对外交往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尤其是帝国内道路交通网的建立,其中由巴比伦经哈马丹、帕提亚,到巴克特利亚的道路就是后来丝绸之路的主干线,大大促进了中亚与西亚的交往。波斯的艺术和技术也传到了中亚以东的地区,如波斯人发明的“坎儿井”技术由中亚传入中国新疆。中国的丝绸也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出现在波斯市场上。因此,丝绸之路在波斯帝国时期已有相当规模,波斯帝国于东方的中国已有间接交往。仅仅存在二百多年之久的波斯帝国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苍穹,但其文化内涵却经由萨珊波斯绵延不绝地延续下来,其政体和典章礼仪成为后继的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学习和效法的榜样。而今天的西亚大国¬——伊朗,更是继承了波斯文明的精髓。曾为波斯帝国四大都城之一的波斯波利斯王宫遗址那雄伟的宫殿建筑、栩栩如生的浮雕艺术、丰富的生活画面,为我们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古代文明的风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