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下捲)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下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崔瑞德,[美] 牟夏禮 編,楊品泉 等 譯
圖書標籤:
  • 明代史
  • 劍橋中國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學
  • 14-17世紀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53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27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剑桥中国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4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自1966年費正清(1907-1991)和本人開始為《劍橋中國史》擬訂計劃以來,已經過瞭30年。前麵的總編輯序是在20年前寫的,不久,一批的幾捲在1978年和1979年問世。隨著本捲的齣版,現在有11捲印成。
  我們在本捲提到的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史學傢,不論是他還是她,是華人還是西方人,不管他用何種文字寫作,都是這一新的國際化體係的一部分,這個體係是由信息技術、互相聯係和互相依存建立起來的。在許多方式方法方麵,在我們發現的至關重要的課題方麵,在我們對過去事件社會背景的總的觀念方麵,從過去尋求教訓方麵,我們仍持不同意見。但我們都瞭解,不管我們對待過去的態度變化有多快,也不管我們對過去的解釋會發生多大變化,過去是我們自我的一個永恒部分。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各種災難源自一種被誤導和徒勞的信念,即人可以完全被塑造一新,可以斷絕他們過去的文化經曆。

目錄

總編輯第8捲序言
時代度量衡製
明王朝諸帝
明皇室世係
導論
地區的差異
科學思想
農業技術
手工業生産
城市和城市化
第一章 時代政府
行政地理
政府人員
政府機構
明代施政的質量
第二章 時代的財政管理
導言
時代財政製度的形成
財政組織和總的實踐原則
國傢的收入及支齣
16世紀的再調整及最後的崩潰
結論
第三章 時代的法律
明代法律的特點
明代的懲處製度
時代的法律程序
法製教育和法律專業
結論
附錄甲 明律的注疏和法學手冊
附錄乙 為知縣準備的明法律手冊
其他引用的書目
第四章 明朝與嚴洲腹地
史料
濛古的威脅
明王朝與分裂的喇嘛教地區
中亞:與中國削弱的關係
從女真到滿族
第五章 時代中國與朝鮮的朝貢關係
第六章 朝朝對外關係:東南亞
第七章 與歐洲沿海國傢的關係,1514-1662
第八章 明代中國與新興的世界經濟,約1470-1650
第九章 明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
第十章 交通通信和商業
第十一章 晚明思想中的儒學
第十二章 天學:基督教及其他西方思想引入晚明中國
第十三章 明代的官方宗教
第十四章 明代佛教
第十五章 明代文化中的道教

精彩書摘

  第一章明代政府
  明代普遍被人認為是一個進行穩定而有效的治理的時期,在此期間,一些重要的新製度得以發展起來。雖然明朝最後在內亂外患的壓力下垮颱,但長期以來它似乎是中國人所知道的最穩固和最不受人挑戰的統治皇室,而其製度也大部分被後繼的清代以贊賞的心情繼承下來。
  在明代已經成熟的行政製度是一種發展趨勢的最終形式,這一趨勢在唐中期以後日趨明顯,在宋代有瞭顯著的發展,在元代濛古人統治時期得到瞭進一步推動。皇帝是最高的獨裁者。代錶皇帝治理帝國的職責被授給受儒傢學說熏陶的學者文人,這些人根據在科舉考試競爭中錶現齣來的學術成就而被選用,他們在官場的升遷在很大程度上根據他治下的平民百姓對他的工作是否有成績的評議,同時他們組成瞭基本上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以空前牢固的程序左右著政府。它不受世襲貴族或武將的嚴重挑戰,雖然宦官代理人或操縱皇帝的人常常破壞文官們的支配地位。整個社會被完全納人國傢控製之中,以緻在明代的最後幾十年中,皇帝能夠穩穩地控製他要控製的一切;文官官員作為社會的天然領導人,社會中的其他集團無一能與之對抗。
  本章論述明代行政製度在經曆幾十年中的興衰變化,在論述時依次考慮明帝國的版圖組織、組成政府的不同的集團,以及政府體製的結構。
  行政地理
  明代皇帝及官員治理的版圖比8世紀盛唐以來任何本地的王朝控製的領土更加廣袤,它並人瞭西方人根據傳統稱之為中國本土的絕大部分。它從北緯40度延伸至20度,從東經100度伸展至120度,呈正方形,麵積約150萬平方英裏;它從長城嚮南延伸1200英裏直至南中國海,從太平洋嚮西延伸1200英裏而至西藏的山麓。在明代初期的一代人時間,明代西南的北部越南也被並人明帝國;在整個明代,中國本土的東北、北部和西北部的邊境地區都駐守著明軍,這樣,從亞洲腹地的哈密直到偏遠東北的黑龍江和朝鮮邊境,人們都能感到明代行政力量的存在。在更遠的區域,從東南亞、更遠的亞洲腹地、濛古、朝鮮,有時甚至日本的國王和領主們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嚮明代中國皇帝錶示敬意,把他們視為霸主。
  從1421年起,明代諸帝從位於現代北京的王朝都城統治著帝國。在此以前,即從1368年至1420年,首都是在現代的南京,即明代開國皇帝的南方的權力中心。兩座京城周圍是省級規模且行使區域和地方管理的直隸區,京城則稱為京或京師。1403年當遷都開始啓動時,原先曾是北平省的地區被改組成北京區,現代北京之名即源於此,1421年當遷都之舉正式告成,這個北京區被重新命名為京師(通常稱直隸或北直隸)。原來南京周圍的京師區被重新命名為南京(現在的南京之名即源於此,通常被稱為南直隸),明以後南京周圍的京師區被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原來的南京京都此時成瞭一個內設支撐性中央政府的陪都。把南直隸區的這些特殊地位和南京城保留下來,是一種紀念和尊崇明代開國皇帝的行為。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下捲)》的替代性圖書簡介,聚焦於其他曆史時期、地域或主題,並力求細節豐富、自然流暢。 --- 《絲綢之路的韆年迴響:歐亞大陸的貿易、文化與帝國變遷(公元前200年—公元1500年)》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越韆年曆史的宏大敘事,深入剖析瞭連接東方與西方的生命綫——絲綢之路,自漢代開闢至濛古帝國鼎盛,直至其在地理大發現前夕的復雜麵貌。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商品交換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文明衝突、融閤與重塑的深度研究。 本書打破瞭傳統上將絲綢之路視為單一商道的局限,將其置於全球互動的大背景下考察。我們追溯瞭最早的玉石、絲綢、香料貿易的起源,重點分析瞭不同曆史階段,如漢唐盛世、粟特商人的崛起、波斯薩珊王朝與拜占庭帝國的博弈,以及十字軍東徵對貿易網絡的影響。 第一部分:歐亞貿易的早期格局與技術擴散(公元前200年—公元755年) 這一部分聚焦於絲綢之路的製度化建立及其早期黃金時代。重點探討瞭漢朝對西域的經營,張騫齣使西域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中原王朝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我們細緻描繪瞭河西走廊沿綫綠洲國傢的生態環境、社會結構以及它們在東西方間充當的緩衝與轉運角色。 關鍵議題包括: 1. 貨幣與金融體係: 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德拉剋馬)和中國銅錢在不同地域的流通與兌換機製,以及早期信用工具(如匯票雛形)的萌芽。 2. 宗教的傳播與本土化: 佛教如何沿著商道,曆經坎坷,最終在東亞生根發芽,並與本土思想(如儒學、道教)進行深刻的互動。同時,景教(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唐代長安的短暫繁榮及其衰落原因。 3. 技術與農業的交流: 絲綢的秘密外傳、造紙術嚮西方的緩慢擴散,以及葡萄、苜蓿等新作物如何豐富瞭歐亞大陸的物産。 第二部分:中古世界的張力與粟特商人的中介角色(公元755年—公元1206年) 安史之亂對絲綢之路産生瞭深遠影響,中原政權收縮瞭對西域的控製,為中亞商人群體提供瞭巨大的運作空間。本書將大量篇幅獻給粟特人——這個在中世紀扮演瞭關鍵“橋梁”角色的民族。 我們詳盡分析瞭粟特語作為“商業通用語”的地位,以及他們在怛羅斯戰役後的活動範圍延伸至何處。通過對粟特墓葬文獻和契約的解讀,本書揭示瞭傢族網絡、閤夥經營模式以及他們如何有效地規避政治風險。同時,伊斯蘭教的興起如何重塑瞭西綫貿易格局,以及阿拉伯帝國對中亞貿易路綫的整閤與發展。 細節考證方麵: 我們特彆關注瞭中國北方民族政權(如契丹遼、西夏)在貿易鏈條中的角色,他們是如何既是徵服者,又是貿易秩序的維護者和受益者。 第三部分:濛古時代:一次前所未有的全球整閤(公元1206年—公元1400年) 濛古帝國的崛起標誌著絲綢之路曆史上最統一、最安全、效率最高的時期。本書論述瞭“濛古治下和平”(Pax Mongolica)如何消除瞭長期睏擾商旅的碎片化政治風險,極大地促進瞭人員、思想和物資的快速流動。 核心章節涵蓋: 1. 驛站係統(Yam)的效率革命: 濛古帝國構建的快速通訊和物流係統,遠超以往任何帝國,是保障貿易暢通的關鍵。 2. 東西方的直接接觸: 重點分析瞭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柏朗嘉賓、柏契、伊本·白圖泰等旅行傢的記述,並將其與同期的波斯、阿拉伯史料進行交叉驗證,以還原真實的世界圖景。 3. 災難的傳播: 黑死病(鼠疫)沿著貿易路綫自亞洲腹地嚮西方的擴散過程,探討瞭這種瘟疫對沿綫社會、經濟和宗教信仰産生的毀滅性長期影響。 第四部分:傳統絲路的黃昏與轉摺(公元1400年—公元1500年) 隨著帖木兒帝國的興衰,以及奧斯曼帝國對傳統陸路通道的控製加強,加之中原王朝(如明朝早期)的轉嚮,連接歐亞大陸的傳統商道開始麵臨結構性挑戰。本書最後探討瞭歐洲人嚮海洋進發的根本驅動力——不再僅僅是奢華品的渴望,而是對繞過中間商、掌握更直接貿易路徑的戰略需求。 通過對這一韆年曆史的梳理,本書旨在說明,絲綢之路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種動態的、適應性極強的社會經濟係統,它的興衰深刻地影響瞭歐亞大陸各大文明的財富積纍、技術進步與文化麵貌,並最終為全球化的開端埋下瞭伏筆。本書結閤考古發現、非主流文獻和多語種史料,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立體、多維的中古世界全景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鼕天的時間纔啃完這捲書,過程既是煎熬,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享受。它的學術深度毋庸置疑,引用的史料之詳實,考證之嚴謹,足以讓任何一個曆史研究者肅然起敬。但真正讓我欲罷不能的,是它對社會經濟變遷的關注。不同於以往側重帝王將相的敘事框架,這裏的筆觸深入到瞭江南的絲綢作坊、福建的海上貿易,乃至北方邊鎮的屯墾移民。那種對物産流動、人口遷徙以及區域經濟差異的細緻描摹,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明代“盛世”錶象下潛藏的結構性矛盾的認知。當我讀到關於白銀輸入對物價和賦稅體係産生的顛覆性影響時,那種曆史與現實的對照感油然而生。仿佛眼前不再是遙遠的古代,而是能清晰看到全球化早期浪潮如何衝擊著一個傳統帝國。書中的圖錶和附錄也做得極為精良,它們並非裝飾品,而是理解論點的關鍵佐證。我甚至不得不經常暫停閱讀,去查閱一些地理資料,以更好地代入作者所構建的那個宏大而又充滿張力的時空背景之中。

评分

對於任何一個試圖係統性理解明代晚期中國轉嚮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替代的基石。它的學術貢獻在於構建瞭一個極其紮實且多層次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在對外關係和邊疆治理方麵,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書中對奴兒乾、朝鮮以及葡萄牙人、荷蘭人等不同群體互動的梳理,遠超齣瞭傳統史書中對“朝貢體係”的刻闆描述。作者展現瞭明朝在邊疆治理上的靈活性和實用主義,以及這種實用主義最終如何因為內部財政的崩潰而難以為繼。讀到關於鄭成功的描述時,那種曆史的宿命感尤其強烈——一個依托於海洋貿易和海上力量的軍事集團,最終也未能逃脫陸權政治的巨大引力。整部書的論證過程嚴密得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的轉動都關乎整體的運行。閤上書本時,留下的不是知識點的堆砌,而是一種對曆史復雜性深刻的敬畏感。

评分

坦率地說,初讀此書時,我有些許門檻感,它那種英式史學的嚴謹和剋製,與國內某些更具煽情色彩的史著風格迥然不同。它很少直接給齣強烈的價值判斷,而是傾嚮於提供充分的證據鏈,讓讀者自己去“推導”結論。這種冷靜的敘事風格,在解讀崇禎末年那種山雨欲來的絕境時,顯得尤為有力。作者沒有將李自成或張獻忠塑造成單純的“亂臣賊子”,而是將農民起義視為復雜的社會矛盾爆發的必然結果,並細緻分析瞭明廷在應對天災、瘟疫和軍事危機時所體現齣的體製性僵化。特彆是在分析東林黨人與閹黨的爭鬥時,作者避免瞭簡單的“好人壞人”二元對立,而是將其放置在明代政治文化演變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揭示瞭士人階層在維護理想與妥協現實之間的艱難平衡。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明末政治圖景的理解深度,不再滿足於“亡國之君”或“忠奸對立”的淺層敘事。

评分

這部鴻篇巨製,初翻開時,便被其磅礴的氣勢所攝。它不像某些史書那樣佶屈聱牙,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種近乎敘事的筆法,將明代中後期那段波詭雲譎的曆史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政治鬥爭時的細膩之處。比如對萬曆年間“三大徵”的描摹,不僅僅是簡單羅列戰役和結果,更是深入挖掘瞭支撐這些軍事行動背後的財政壓力和社會動員能力。書中對文官集團內部派係鬥爭的剖析入木三分,能讓人清晰地看到權力是如何在清流與濁流之間搖擺,每一次政策的製定背後都隱藏著錯綜復雜的人情世故和利益權衡。讀到關鍵轉摺點時,總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紫禁城的深宮之中,目睹著那些曆史人物的掙紮與抉擇。作者似乎擁有洞穿曆史迷霧的慧眼,能夠從蛛絲馬跡中還原齣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真實的精神麵貌和道德睏境,讓人在掩捲長思之餘,對“曆史的必然性”這一宏大命題有瞭更具象、更富有人情味的理解。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對宏觀趨勢的精準把握,使得這部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與時代的深刻寓言。

评分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令人稱贊,它成功地傳達瞭原著那種厚重的學術氣息,同時又保持瞭中文錶達的流暢自然,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文化思想史的部分。明代後期的心學發展,尤其是王陽明學說在不同階層間的傳播與異化,被處理得極有層次感。書中並未將心學簡單地視為一種哲學流派,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滲透到市民階層的生活倫理、甚至成為士人對抗皇權乾預的一種精神武器。通過對晚明小說的側麵引用和對士人日記的深入挖掘,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思想解放的暗流湧動。這種將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熔於一爐的敘事方法,使得整個明代後期的曆史圖景變得立體豐滿,充滿瞭內在的張力和活力。它讓我意識到,一個王朝的衰落,絕非一蹴而就的軍事失敗,而是文化、經濟、思想多重係統性失靈的綜閤體現。

评分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评分

这次活动优惠力度最大,其余书都脱销了,笑看剑桥中国史还有货,一般傻傻的人不知道买经典。一口气两次活动全部拿下,算了算,最后800左右的书,花了300来块钱就全拿下了,感谢京东,太开心了,买书如山倒,我读书也是如山倒~~~。

评分

上卷还没看完,不错的书

评分

遇到京东活动,理智不了,就是买买买,书质量没问题还折扣低,一如既往粉京东,从未失望过,送货快不说,配送员还怕拿不动,亲自送上门,书的内容很丰富,就不一一拍照了,拍不过来。对京东的快递特别赞,每次都是神速,并且送货上门,遇到换货或是不在都是一遍遍送,怒赞!

评分

又是蛇皮纸包过来的,书的边角磨损了

评分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也很经典!

评分

早上下单下午就到了,而且是在618仓库爆仓的情况下,可谓神速。但是,只有这一件到货,其它单都没有到,所以很满意这一单。这本书觊觎很久,只是价格太贵没舍得买,拿到手后还是有点后悔,很薄,觉得不值,但是我晚上看了一会,颠覆我以前的看法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啊!里面的内容相当好!

评分

正版书,质量非常不错

评分

剑桥中国史,非常好的历史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