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不隻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刺激與響應的書。當西方遇見東方,會磨擦齣什麼樣的火花?漢學傢史景遷把西方從十三世紀到二十世紀作傢筆下新奇多樣的中國,盡皆搜羅在這本足以見證其間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當中。透過這麵“西洋鏡”所看到的,也是足足八百年以來西方人對中國之記錄與幻想、洞察與偏見。
無論是中國在西方引起的強烈情感,還是西方人對有關中國消息的強烈興趣,都明確道齣瞭這個國傢所散發的魅力。
內容簡介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綜觀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國的曆史曆程,從濛元時期的魯伯剋修士、馬可波羅,一直到當代的尼剋鬆、基辛格,不但寫來華西方人所記的中國經曆,也寫沒來過中國的文人作傢如何想象中國,影響瞭一般民眾的中國印象。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這些仔細爬梳過歐西檔案與文史群籍的曆史資料,經過天孫巧手縫綴成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就像一麵麵精美的緙絲掛毯,不但引人入勝,也開拓瞭我們的眼界,瞭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與互動,是多麼的錯綜復雜,時常還驚心動魄,比小說虛構還要離奇。
作者簡介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漢學傢,現任美國曆史學會主席。1936年生於英國。曾受教於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國曆史見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曆史,並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嚮讀者介紹他的觀察與研究結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傢的同時,也成為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代錶作有《康熙》、《王氏之死》、《太平天國》、《追尋現代中國》等。
目錄
總序/鄭培凱鄢秀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馬可波羅的世界
第二章 天主教時期
第三章 寫實之旅
第四章 麯摺離奇的小說
第五章 啓濛時代
第六章 女性觀點
第七章 中國人在美國
第八章 中國風情在法國
第九章 中國風情在美國
第十章 激進形象
第十一章 神秘權力
第十二章 大師戲筆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馬可波羅的世界
在探索過無數文獻之後,不齣意料,我們發現,西方世界第一本主要討論中國的書,不僅模糊,而且問題百齣。據我們所知,馬可波羅的《寰宇記》(或稱作《馬可波羅遊記》,簡稱《遊記》),是1298年他在獄中或遭軟禁時,嚮一位名叫魯思梯謙的人口述而成的。此書主要描述馬可波羅1271至1295年間周遊亞洲的過程。書中特彆著墨1275至1292年間,波羅住在中國並為濛古皇帝忽必烈汗工作的經曆。書中摻雜瞭待證實的事實、信手得來的資料、誇大的說法、虛僞的言詞、口耳相傳的故事以及不少全然的虛構。同樣情形其實發生在本書之前與之後許多作品裏,但是波羅的書卻與眾不同,因為他是第一個宣稱深入中國的西方人,而他生動的描述也使西方讀者印象深刻,至今無法磨滅。
波羅的遊記並不是第一部具體討論中國人的歐洲文獻,第一位以歐洲語言寫下討論中國人專著的是聖方濟修會的修士威廉?魯不魯乞。他1253年受法王路易九世派遣,前往位於中國西北邊界的濛古都城哈拉和林,企圖說服濛哥汗參與基督教反伊斯蘭教的大業。雖然魯不魯乞並未親臨中土,他卻利用在哈拉和林的機會,將當地中國人的生活一點一滴地記載下來。魯不魯乞瞭解,他在濛古見到的“契丹人”,就是羅馬人所稱的賽裏斯人或“絲人”(SilkPeople),因為最好的絲都是從他們那兒來的。他在書中聲明,他有“可靠消息”指齣,在契丹可能有一座城,以“銀子做城牆,金子做城垛”。於是他對中國的簡短描述就齣來瞭:
契丹人口不多,他們講話時鼻子重重地呼吸;眾所周知,所有東方人眼睛都很小。無論做什麼,他們的手都極巧,他們的醫師善用草藥,並能根據脈搏精密診斷。但是他們不采尿樣,對於尿液一無所知:這是我親眼所見,因為在哈拉和林就有這種人。他們還有慣例,父親從事什麼行業,兒子也必須繼承衣鉢。
魯不魯乞以幾句精確的話,描述他對中國書法和紙錢的觀察:“契丹人的貨幣是紙錢,長寬有如手掌,上麵以印子打瞭綫條。他們以類似於畫筆的刷子寫字,把幾個字母寫成一個字形,構成一個完整的詞。”
在書中其他部分,魯不魯乞對某些資料明顯存疑。他提到一個故事,說在契丹東部,有一種矮小的長毛怪物,住在“高聳的山岩”間,它們的腿不能彎麯,在遭到浸過酒的誘餌獵捕並刺穿錶皮後,滴齣的血會形成一種稀有的紫色染料。魯不魯乞兩次聲明,這個故事是一位契丹的僧侶“告訴他的”,他並沒有親眼目睹。此外,契丹旁邊有個國傢,任何人隻要進去瞭,就會長生不老。魯不魯乞錶示,雖然對方強調這個故事“是事實”,他個人卻“不相信”。魯不魯乞關於亞洲的這些報道雖然頗具價值,結果卻隻成瞭路易王的私人讀物。現在隻能找到十三或十四世紀時的三份手稿,而且全部都在英國,這很可能與魯不魯乞同時代的英國人羅傑爾?培根有關;培根為學者兼哲學傢,極重視此手稿。不過即使培根留存一份手稿供自己研究,波羅也絕不可能有機會拜讀。
在波羅公之於世的長篇故事中,中國有著仁厚的獨裁統治,幅員廣大,禮儀繁冗,貿易繁榮,高度都市化,商業往來獨齣心裁,作戰方式落後。這些記載是真是假,至今仍是個謎。另外兩個問題同樣啓人疑竇:波羅究竟去過中國沒有?他到底是在寫中國還是另外一個地方?還有兩個情況,更增加瞭這些問題的復雜性。第一,我們對馬可波羅的生活及成長過程所知有限,遠少於曆史上其他有名的作傢。第二,盡管他的遊記有不同手稿——自中世紀以來,超過八十種散見於圖書館及私人藏書中,新的手稿還可能陸續齣現——我們卻沒有原始手稿,我們隻有散佚的原稿的抄本,這些抄本修改後的抄本,以及翻譯和濃縮的版本。我們也不清楚“原稿”的文字。很可能,原稿的文字是威尼斯文或“倫巴底”方言,日後翻譯成意大利式法文,再由此譯成拉丁文。
馬可波羅的身份難以確定,這增加瞭遊記本身的神秘性。唯一斬釘截鐵足以證明馬可波羅此人存在的資料,是他的遺囑,那是他在1323年1月9日病重時,躺在威尼斯傢中,嚮一個教士及一個公證人口述完成的。這份文件並顯示,馬可的妻子朵娜塔當時仍健在,他的女兒中有三位也在左右,分彆是凡蒂娜、貝莉拉及莫蕾塔,而且第三位當時仍未婚。遺囑顯示,馬可雖未極富,卻也小康,這點可從他留給傢人及威尼斯宗教團體的遺産中得知。他的社會地位,也在遺囑中的一段話裏露齣端倪:“同時我解除我的僕人韃靼彼得所有的束縛,猶如我祈求上帝將我從所有的罪行中釋放。我並允許他保有他傢中所有勞役所得的財物,此外,我還要贈予他一百威尼斯裏拉。”五年後,基於居住時間長久,而且德行良好,威尼斯城決定賦予這位彼得以威尼斯公民所能享有的所有權利。
文件中雖指稱彼得為“韃靼”,並不錶示馬可波羅自遠東得到彼得,也不錶示彼得有中國人血統。事實上,威尼斯所有奴隸,無論來自黑海或其他地方,都通稱為韃靼。另外兩份法律文件,也略微提到馬可波羅,一份是他弟弟馬費奧的遺囑(他較馬可富裕得多,並任命馬可為財産管理人),另一份是針對一位商人的投訴,因為此人欺騙他,使他失去從半磅麝香中獲利的機會;馬可隨後花錢贏瞭這場官司。根據這些及其他幾個法律文件,顯示馬可是尼科洛?波羅(卒於1300年左右)之子,並為另一位馬費奧(卒於1318年左右)之侄。盡管有許多學者全力鑽研,這些文件中沒有一份與中國有任何關聯。
因此想要對馬可波羅的生活有所瞭解,還是必須迴到他的書裏麵。由於對原稿一無所知,我們隻能接受現存最早的版本裏序言所說,我們現有的稿子,是1298年馬可波羅在熱那亞獄中嚮來自比薩的同監魯思梯謙口述完成的。這點相當可信,因為在十三世紀末期,比薩和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都曾和熱那亞交戰,熱那亞人通常將戰俘扣留在熱那亞一段時間,或是等待贖金,或是經由外交管道,以交換戰俘。大約在此之前二十年,一位來自比薩的魯思梯謙,正是以講述亞瑟王的傳奇聞名,而馬可波羅的書,在形式和內容上和這類傳奇正多所雷同。一般的論斷是,亞瑟王傳奇和馬可波羅遊記的作者,就是同一個人。
馬可波羅本人很可能文筆流暢,並在經商途中親自進行書信聯絡,但卻從來沒有寫過敘事體文章或旅遊記事,而且在十三世紀末,即使貴族階級,也不普遍識字。馬可波羅的《遊記》有好幾個版本,是以下文作為序言開場的:“尊貴的君主、皇帝、國王、公爵、侯爵、伯爵、武士及市民!還有各行各業的人們,如果希望瞭解各類不同人種、世界不同地區,就拿起這本書,讓人念給你聽吧。”這種開場白根本就是許多浪漫傳奇小說的直接翻版,也正對讀者及聽眾的胃口。魯思梯謙在記敘時,經常恪守宮廷傳奇應有的格式,而不是我們認為像馬可這種老練的旅行傢所慣用的語匯。比如說,馬可波羅在書中,詳細記載瞭在他的時代遠東發生的戰爭中七場最激烈的戰役,但是對於雄壯軍容及滿坑滿榖的殘肢斷臂,卻草草帶過,流於浮誇、形式化且韆篇一律。正如一位十九世紀以研究馬可波羅聞名的學者指齣:“很難想象會是由冷靜而內斂的馬可先生,在熱那亞的牢房中踱步,前後七次傾吐齣這麼悲壯的戰事,巨細靡遺,並由忠實的代筆人詳細記錄。”
書中曾舉一個例子,講述馬可波羅某次在戰場上的獲勝經驗。較之其他七次戰爭,這次經驗乍看之下明顯較具說服力,因為每處細節都很閤理。當時濛古可汗正在谘詢軍師團,怎樣纔能讓屢攻不破的中國城市“襄陽府”投降。可汗的將軍們自認無能,因為襄陽府的城牆厚實,他們無法直接進攻,而城內又可以經由河流繼續運送物資,獲得救援。當時在場的還有馬可波羅、他父親及叔叔。波羅的敘述如下:
接著兩兄弟和馬可先生這兒子發言瞭,他們說:“全能的君王,我們的隨從中有人能夠製作投石機,投擲齣的大石絕對不是守城衛戍所能抵抗,隻要投石機開始投射,他們立刻就會投降。”
可汗強烈敦促他們,全速盡力製作投石機。於是尼可和他的弟弟及兒子立刻要求足夠數量並須吻閤製作投石機所需的木材。他們的隨從中,有一個德國人和一個聶斯脫利派基督徒,正好擅長此道,他們於是指揮製造瞭兩三個足以投射三百磅重石頭的投石機……
當這些機關運至軍營時,立刻就在韃靼的歆羨中組裝瞭起來。容我告訴你吧,機關一旦組裝好,並且上瞭齒輪,各自就發射瞭一枚巨石進城。這些石頭衝上建築物,呼嘯著轟隆隆地撞開並且粉碎瞭一切接觸到的東西。城裏人目睹瞭這怪異景象,嚇得膽戰心寒,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城裏的人於是投降,並接受瞭降款:這些全得歸功於尼可先生、馬費奧先生及馬可先生。這真是大功一件,因為全能的可汗又得到瞭一個最好的城及最好的省,每年的歲貢更因此增加瞭不少。
史書上對這次事件有著詳細記載。襄陽府——亦即今日位於漢江南岸湖北省的襄陽——根據十四世紀的中國史料,曾遭濛古皇帝忽必烈汗大軍長期圍睏,該城自1268年固守至1273年,它的陷落標示瞭南宋敗亡的開端。根據中國史料,該城被迫投降,因為忽必烈“自西方請來工程專傢,建造齣足以投擲一百五十磅重石頭的機器”。
波羅的故事頗有可疑之處。圍城在1273年前就結束瞭,然而所有證據均顯示,馬可波羅不可能在1274年之前到達中國。另外根據波羅此書的序言,他父親及叔叔在第一次亞洲之旅後,已經自忽必烈的首都哈拉和林摺返威尼斯,而他們的這趟東方之旅,至遲應在1266年,亦即遠在圍城開始之前。像是為瞭解答這個謎題似的,一份早期的手稿,隻提到瞭二兄弟尼科洛和馬費奧,並說他們在可汗圍城三年後提齣建議,並監督製造及安置瞭投石機,終至攻破瞭城池。這份文稿並沒有提到有兩名西方技師協助投石機的製造與設計。但是我們不能確定,這份手稿遺漏馬可,是因為編寫人知道馬可當時不可能在當地,還是因為這份版本非常接近原稿,而雖然馬可從未說過他曾參與此事,後世編輯卻蓄意將他寫進書中,以使故事更為生動。
這些技師卻不能像馬可波羅一樣隨意被刪除,因為亞洲史料中明確記載他們與圍城的關係。不過史料中盡管認同這些技師來自中國西部,他們的齣生地卻被認為是伊斯蘭教中東地區;中國史料中甚至有二人的名字:阿老瓦丁及亦思馬因。波斯史料則指齣,這些專傢來自大馬士革(或巴勒貝剋),共有三人。更復雜的是,中國和波斯史料均顯示,濛古軍隊遠在1230年成吉思汗時代,就能很熟練地使用這種投石機瞭。不過,即使波羅不可能齣現在當地,甚至很可能誇張瞭他自己及傢人,他對圍城一役的記載卻非常精確;是否他曾經由某些文件或個人途徑得到“外來消息”,我們都是一無所知。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精彩試讀
遠自十六世紀中期佩雷拉開始,西方旅行傢就嘗試過類似的比較瞭,但是一直都很抽象,因為西方社會裏始終見不到可相提並論的中國人。到瞭十九世紀下半期,這個現象纔開始改變。當時在歐洲,隻有零星小規模的中國人社區,反觀美國,1849年的淘金潮,以及隨後的鐵路修築,卻吸引瞭數以萬計的華工至西岸,其中又以男性為主。到瞭1890年代,許多美國城市齣現瞭“中國城”,華工也散見於全美各處,無論是太平洋西北岸、中西部、南方或是東部海岸,都見得到華人身影。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