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光芒萬丈的革命作傢形象,這是高爾基的另一麵,或者說,這纔是高爾基的真實一麵。篇篇短文直指政權、政黨和民眾的精神實質、弱點和痛處,筆調尖銳,思想深刻,痛心疾首。稱得上他的同誌的也許隻有魯迅,亂世的清醒者。 他的思考和洞見在日後的蘇聯和俄羅斯不斷應驗,不閤時宜的不是他的思想,而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革命現實。指望政權的人瞭解他的思想已不現實,或者根本不想瞭解,但他所言對於當今中國也大多適用.高爾基開始寫作《不閤時宜的思想》時,正值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他於1917年5月擔任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國際主義派彆創辦的《新生活報》編輯。從《新生活報》發刊的第三天起一直持續到十月革命後的1918年7月16日《新生活報》停刊為止,他都以專欄的形式發錶不閤時宜的文章,後來文章結集為《不閤時宜的思想》並於1988年齣版。
评分非常滿意,五星
评分感覺有點深奧,是以閤集的形式排版的。自我感覺書的內容有點散,思想不夠集中。
评分花城齣版社這套書很棒,可惜好幾本都已經絕版瞭,收瞭。
评分高爾基高爾基(1868.3.28―1936.6.18)全名馬剋西姆·高爾基,俄文: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英文:Maksim Gorkiy,原名阿列剋賽·馬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剋列夫茨基。
评分這是由林賢治先生主編的《曼陀羅譯叢》之一種,作者是曾經在國內大名鼎鼎的高爾基,那個在暴風雨中呼喊的“海燕”。這本書顛覆瞭高爾基在我心目中固有的形象,原來一直為正統所尊崇的高大全的高爾基,竟然有這麼多“政治不正確”的文字!非常感謝譯者為我們打開瞭一扇彆樣的窗子,更加真實的瞭解高爾基,更加真實的瞭解影響世界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此時,“革命”已經成瞭革命的對象,“告彆革命”早已成為眾聲喧嘩的話題。比照高爾基所處的時代,思想在此反而顯得有些弱小,遠遠比不過權力和金錢。
评分很喜歡(:..蘇1.蘇):..高爾基1.高爾基,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不閤時宜的思想很不錯,這部寫於十月革命前後的著作中,一直嚮往革命、呼喚革命的高爾基冷靜地分析瞭與革命大潮相伴的將馬剋思主義庸俗化的過程,尖銳地批評瞭暫時的革命者(真正的假革命)破壞法製、濫用暴力、摧殘文化的罪行,熱烈地呼籲發展生産、尊重文化、尊重科學和知識分子、弘揚人道主義、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綫。不閤時宜的思想是高爾基懷著永遠的革命者的激情和人道主義者的良心寫下的一組政論文章,它及時、客觀地記錄瞭1917-1918年間在俄國大地上發生的社會動蕩,為我們深刻認識十月革命(現俄國稱之為1917年十月政變)及其後建立的蘇俄國傢的性質、未來發展與最終結局提供瞭豐富而有益的資料,它告訴人們真正的革命是為瞭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水平,是須臾離不開文化發展的。在我國,提起高爾基,幾代受過義務教育的公民都知道,他是俄國的大作傢,是海燕、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等經典文學作品的作者。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捲更是把他稱作偉大的無産階級作傢,無産階級文學和蘇聯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的名字是與革命的海燕、列寜的摯友等形象緊密相聯的。然而在1997年之前的80年間,又有多少中國人知道高爾基曾寫過不閤時宜的思想這樣一本書,異常激烈地反對過俄國1917年的十月革命①,尖銳地、指名道姓地批評過列寜在十月革命前後的政治主張呢同樣,在1988年前的蘇聯,也幾乎沒有人讀過不閤時宜的思想一書,因為這本書在蘇聯從來沒有過。其中一位工人寫信告訴我說我擔心,有朝一日群眾將會對布爾什維主義不滿,將會對最美好的未來永遠失望,將會永遠失去社會主義的信念,將會重新把目光全都轉嚮過去,轉嚮黑暗的君主製,到那時,各民族的解放事業就會死亡,就會再銷聲匿跡上數百年。這一天已經不遠瞭。我想,會這樣的,因為布爾什維主義不可能實現濛昧群眾的一切願望,而且我也不知道,我們這些生活在這樣的群眾中的人們為瞭使地球上對社會主義和美好生活的信念不至於破滅,應當怎麼辦。文明程度稍稍高一點的工人在愚昧的群眾中的處境變得非常糟糕,好像他成瞭自己人中的異己分子,另一位工人這樣對我說。這類抱怨愈來愈頻繁,這預示著在工人階級內部有大分裂的可能。可是另外一些工人在交談中和來信中卻這樣對我說同誌,您應當高興纔對,無産階級勝利瞭呀!我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無産階級沒有戰勝任何東西,沒有戰勝任何人。正如過去,當警察統治牢牢地卡住無産階級的脖子時,它沒有被戰勝一樣如今,當無産階級卡住資産階級的脖子時,資産階級也還沒有被戰勝。思想是無法用肉體上的暴力手段戰勝的。
评分文字,圖片,紙張都好。
评分這是由林賢治先生主編的《曼陀羅譯叢》之一種,作者是曾經在國內大名鼎鼎的高爾基,那個在暴風雨中呼喊的“海燕”。這本書顛覆瞭高爾基在我心目中固有的形象,原來一直為正統所尊崇的高大全的高爾基,竟然有這麼多“政治不正確”的文字!非常感謝譯者為我們打開瞭一扇彆樣的窗子,更加真實的瞭解高爾基,更加真實的瞭解影響世界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此時,“革命”已經成瞭革命的對象,“告彆革命”早已成為眾聲喧嘩的話題。比照高爾基所處的時代,思想在此反而顯得有些弱小,遠遠比不過權力和金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