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收藏: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宜興紫砂

故宮收藏: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宜興紫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健華 編
圖書標籤:
  • 故宮收藏
  • 紫砂壺
  • 宜興紫砂
  • 陶瓷藝術
  • 工藝美術
  • 收藏
  • 文博
  • 紫砂文化
  • 傳統工藝
  • 藝術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6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38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故宫收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就是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品中,精選齣珍貴的明清皇傢紫砂名壺、文房用品、陳設等器物共計200件,其中包括此次故宮紫砂展的全部展品150件在內。全書的內容包括:前言、明代紫砂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壺等10件圖版、清代紫砂宜興窯紫砂黑漆描彩繪方壺等181件、現代紫砂神鳥齣林壺等9件,總計200件紫砂名作,每一幅紫砂均附有解說文字,並附錄紫砂器的鑒定、明清時期宜興紫砂名傢小傳、紫砂壺製作方法、參考文獻等。

內容簡介

  江蘇宜興紫砂陶器自明代以來,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人文親和力享譽全球,將中國陶器之美發展到。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35萬多件古代陶瓷器中,有將近400件宜興紫砂器。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墓葬紫砂齣土的增多和國外對中國紫砂研究的深入,一股的研究熱潮風靡業內。在此情形下我們開始整理和清點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窯紫砂,參照國內外已發錶的資料首次提齣瞭“宮廷紫砂”的觀點,指齣:在社會上無數精妙典雅有大師署名的文人紫砂以外,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批鮮為人知、流傳有緒、檔次更高的茶具、文房清供等,它們完全按照皇傢的意旨製做,其工藝之精湛,技巧之嫻熟,氣質之脫俗,顯然高齣社會上一般文人用品,與市井茶肆使用的大眾用器更有天壤之彆,充滿瞭宮廷氣息。它們的使用對象是封建帝王,製作者們沒有被允許留下姓名。真正的宮廷紫砂以康熙時宮中創燒成功“康熙禦製”款紫砂胎琺琅彩為開端,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內廷造辦處齣樣在宜興定燒;一是由宜興地方官根據皇帝的喜好嚮宮廷進獻。包括素坯紫砂和上釉、包漆、包銀、包锡、鑲玉、嵌螺鈿加工的紫砂內胎的器物。素坯紫砂呈紫紅、深栗、黃白三種色調,分彆為紫泥、紅泥和本山綠泥燒製。它們經曆瞭明代被宮廷認可到清代專門為宮廷燒製的曆史過程,曾一度無比輝煌,為宮廷藝術的發展作齣瞭巨大貢獻。根據現有清宮舊藏紫砂推斷,其進入宮廷的時間遲不晚於明萬曆年間。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現代
1 宜興窯時火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壺
2 宜興窯紫砂雕漆提梁壺(殘)
3 宜均天藍釉鳩首壺
4 宜均天青釉七孔花插
5 宜均天青釉花囊
6 宜均天青釉蓮花洗
7 宜均月白釉山形筆架
8 宜均祥符銘茶葉末釉葫蘆瓶
9 宜均漢方壺
10 宜均灰藍釉海螺洗

清代
11 宜興窯邵邦袥製款琺琅彩花卉壺(殘)
12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
13 宜興窯柿蒂紋扁圓壺
14 宜興窯端把壹
15 宜興窯扁圓壺
16 宜興窯圓壺
17 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棱壺(一對)
18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吉慶有餘壺
19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
20 宜興窯禦題詩鬆樹山石圖壺(一對)
21 宜興窯禦題詩烹茶圖圓壺
22 宜興窯描金禦題詩烹茶圖壺(一對)
23 宜興窯禦題詩烹茶圖壺(一對)
24 宜興窯禦題詩烹茶圖闊底壹
25 宜興窯禦題詩山水人物紋闊底壺
26 宜興窯荷蓮壽字壺
27 宜興窯百果壺
28 宜興窯描金山水方壺
29 宜興窯禦題詩句烹茶圖六方壺
30 宜興窯象耳提梁壺(一對)
31 宜興窯扁圓壺
32 宜興窯仿時大彬款小壺
33 宜興窯凸荷蓮紋壺(殘)
34 宜興窯陳殷尚款菱花式壺
35 宜興窯小圓壺
36 宜興窯百果壺
37 宜興窯邵亮生製款圓壺
38 宜興窯荊溪惠孟臣製款菊瓣壺
39 宜興窯刻同紋龍首三足壺
40 宜興窯荊溪陳製款扁圓盞
41 宜興窯詩句筒式壺
42 宜興窯橢圓瓜式壺
43 宜興窯香茗自娛款扁圓壺
44 宜興窯特高詩句壺
現代
附錄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故宮收藏: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宜興紫砂》的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將完全聚焦於該書所涵蓋的內容,並以一種專業、引人入勝的筆調來撰寫。 --- 故宮博物院藏珍探微:一部聚焦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深度研究 圖書名稱:《故宮博物院藏珍探微: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輝煌曆程》 本書概述 《故宮博物院藏珍探微: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輝煌曆程》並非一部聚焦於特定地域或特定材質的專著,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地梳理瞭故宮博物院所珍藏的、跨越數韆年曆史的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全貌的權威性圖錄與研究。本書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綱,深入探討瞭自新石器時代早期萌芽直至清代晚期鼎盛的陶瓷發展脈絡,力求全麵展現中國陶瓷工藝的巔峰成就、藝術風格的流變,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社會與技術變革。 本書突破瞭以往僅關注青花、彩瓷或某一窯口的局限,而是以故宮博物院豐富的館藏為依托,係統性地梳理瞭從原始的幾何印紋陶、彩陶,到夏商周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再到漢代成熟的青瓷,以及魏晉南北朝的鉛釉陶器。重點章節詳述瞭唐代南青北白的爭雄格局,以及唐三彩的絢爛奪目。 核心內容深度解析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之旅,每一章節都緊密圍繞故宮所藏的代錶性實物展開論述: 第一捲:史前至唐宋——陶瓷的奠基與早期發展 本捲聚焦於中國陶瓷技術從泥土到精美器物的早期蛻變。 新石器時代的印記: 詳細考察瞭仰韶文化(如半坡遺址風格的彩陶)和馬傢窯文化的鏇渦紋、舞蹈紋等圖案的象徵意義及其燒製技術。故宮所藏的幾件罕見早期陶器,被用於分析彼時製陶的原始工具與審美取嚮。 青瓷的曙光與成熟: 重點解析瞭越窯、婺州窯等南方早期青瓷的特徵,特彆是東漢至六朝時期,青瓷釉色從淡青到翠綠的演變過程,以及其模擬玉器的審美追求。 唐代的“百花齊放”: 不僅涵蓋瞭長沙窯的釉下彩繪和邢窯的潔白溫潤,更著墨於唐三彩的造型藝術,分析瞭駱駝、鬍人、仕女等題材的寫實性與裝飾性,以及它們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角色。 宋代的文人審美——五大名窯的精粹: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重點之一。係統地描繪瞭汝窯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釉色機理,鈞窯變幻莫測的窯變效果,官窯和哥窯的開片之美,以及定窯的覆燒法和印花技術。書中通過高分辨率圖像,細緻呈現瞭宋瓷追求的“天人閤一”的內斂氣質。 第二捲:元明清——製瓷業的鼎盛與宮廷趣味 元代青花的橫空齣世標誌著中國陶瓷史進入瞭一個新的高峰。 元代青花的磅礴氣象: 深入分析瞭蘇麻離青的使用對青花色彩的影響,以及元瓷在器型上的雄大和紋飾的飽滿,例如元青花中的龍紋、海水紋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明代官窯的製度與藝術: 本捲詳細剖析瞭洪武、永樂、宣德、成化至嘉靖、萬曆時期景德鎮禦窯的風格演變。重點闡釋瞭永樂、宣德時期蘇麻離青的鈷料特性,以及成化鬥彩技術從“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填色”的成熟過程,體現瞭宮廷對器物質量的極緻要求。 清代彩瓷的集大成: 聚焦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這是彩瓷技藝的巔峰期。書中細緻區分瞭康熙朝的“硬彩”(五彩)和“軟彩”(粉彩)的早期形態,雍正時期粉彩的細膩柔和與“一花多色”的暈染技巧,以及乾隆朝琺琅彩的精雕細琢與中西閤璧的裝飾風格。對故宮收藏的各式仿古、創新瓷器進行瞭深入的器物考證。 技術與文化解讀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羅列精美圖片,更在於其深厚的學術支撐。每一件重要器物都附有詳細的時代背景、工藝分析、紋飾寓意以及傳世情況。例如,對於特定釉料的化學成分分析、釉下彩與釉上彩的疊加技術解析,以及不同時期窯口對特定礦物原料的依賴,都為陶瓷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材料基礎。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 1. 宮廷審美的影響: 陶瓷如何成為皇權與禮製的載體,從祭祀用器到日常陳設的演變。 2. 技術傳播與交流: 絲綢之路對中國陶瓷紋飾的影響,以及中國製瓷技術外傳對世界陶瓷工業的衝擊。 3. “器物造型的語言”: 如何通過器型(如梅瓶、玉壺春瓶、琮式瓶)來判斷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功能與地位。 本書特色 《故宮博物院藏珍探微》憑藉故宮博物院無與倫比的收藏優勢,呈現瞭大量鮮為人知的精品,其學術嚴謹性、圖版的高清晰度以及詳盡的器物檔案,使其成為陶瓷藝術愛好者、曆史研究者、博物館專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它提供瞭一個全麵、權威的視角,以領略中國作為“瓷之國”的韆年藝術輝煌。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收藏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的參考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圖片和文字描述,更是一種建立在嚴謹學術基礎上的“品鑒框架”。我發現,以往在參考一些零散資料時常常感到睏惑的關於“款識真僞”、“泥料特徵對比”等問題,在這本書中都有瞭比較清晰的指引和佐證。特彆是對於一些跨時代、跨地域的風格影響,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資料詳實,讓人信服。它提供瞭一個權威的“錨點”,幫助我們在這個真假難辨的市場中,建立起自己獨立且可靠的判斷體係。對於想要係統性建立私人紫砂收藏體係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前瞻性和實戰性的入門與進階指南,其厚度與廣度,完全對得起它所承載的故宮典藏分量。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硬殼精裝,捧在手裏分量十足,那種溫潤的觸感,仿佛已經能感受到紫砂泥的細膩與曆史的沉澱。內頁的紙張質感也極為考究,照片的印刷色彩飽滿,細節絲絲入扣,即便是對紫砂壺不太瞭解的“小白”,光是欣賞這些精美的圖版,就已經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瞭。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件器物都有充足的留白,不像有些圖錄把信息堆砌得密不透風,這本書的處理方式更像是為每一件珍品量身打造瞭一個專屬的展示空間,讓人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器物的綫條、光澤和神韻。封麵那件核心藏品的選擇也十分精準,一眼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讓人忍不住想要翻開探索其背後的故事。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極緻追求,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可以陳列在傢中的藝術品收藏冊,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散發著低調而奢華的氣息。

评分

這本書的選目角度非常獨到,它顯然不是簡單地挑選瞭“最貴”或者“名氣最大”的幾件來充數,而是精心挑選瞭那些在工藝上具有裏程碑意義、或者在造型語言上有獨特創新的器物。我個人對那些相對“低調”卻蘊含高超技術的作品印象深刻。作者在介紹時,往往能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某個特定時期燒製溫度對泥料呈現齣的獨特“火痕”,或者某個流派對“流嘴”處理的微妙變化。這些信息對於癡迷於細節的玩傢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之中,而這些細節,正是區分普通作品與傳世珍品的關鍵所在。讀完後,我對以往收藏的一些印象都有瞭新的修正和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真正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敘事上的剋製與精準。它沒有陷入那種堆砌拗口術語的泥潭,也沒有過度渲染故宮的“高冷”光環,而是采用瞭非常平實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200件看似孤立的紫砂器物,巧妙地串聯成瞭一條清晰可見的“時間綫”和“技藝演變史”。比如,對於某件清初名傢製作的茶壺,作者不僅僅是簡單描述其形製和款識,而是會引入當時文人圈子的審美趣味以及宜興窯口在那個特定時期的技術突破點。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普通愛好者進入紫砂世界的門檻。它就像一位溫和的嚮導,在你麵前徐徐展開一幅曆史畫捲,讓你在欣賞形製之美的同時,也能理解每一處“泥痕”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匠人智慧,讓人讀完之後,感覺對“好壺”的評判標準都有瞭質的提升。

评分

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紫砂工藝對比分析部分。這種對比做得非常巧妙,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通過選取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將時期的“風尚”與“工藝的成熟度”做瞭直觀的映照。舉例來說,書中對早期幾何綫條的嚴謹性,與明末清初文人壺追求的“拙樸天真”之間的微妙張力,描述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聽見”不同時代製壺者之間的對話——那是對泥料掌握精度的挑戰,也是對文人審美品位的精確迴應。這種層次感極強的解讀,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文物圖錄,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極具專業深度的紫砂鑒賞教科書。對於那些想從初級愛好者進階到能“看懂門道”的藏傢來說,這種係統性的比較分析是極其寶貴的知識財富。

评分

器形质地

评分

提防拼凑

评分

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评分

我想,书籍是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写的很不错,

评分

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评分

收藏鉴定

评分

图文并茂。正在搜集其它几本,但是有的缺货。

评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