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透露齣一種對讀者的尊重,拿在手裏很舒服,閱讀體驗極佳,這在學術書籍中是難得的享受。內容上,我個人關注的焦點在於其對“社會資本”和“信任機製”在後疫情時代重構的探討。書裏的一些分析指齣,在某些特定群體中,傳統的社會連接正在被新型的綫上社群所取代,而這種替代帶來的社會粘性是增強瞭還是削弱瞭,爭論非常精彩。作者們的數據挖掘能力非常齣色,他們能從海量的非結構化文本中提煉齣有力的社會學證據,讓人不得不佩服。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很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按主題堆砌文章,而是通過幾組核心概念的相互參照,構建瞭一個復雜的分析網絡。這種網狀的結構,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對已有的認知進行修正和深化。它迫使你跳齣舒適區,去接受那些不那麼順耳但卻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
评分坦白講,我之前對“社會學”這個學科的印象還停留在比較陳舊的框架裏,總覺得有些高深莫測,但這第七捲的書稿,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它的敘事節奏非常新穎,不像傳統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微觀曆史”片段,它們像是碎片化的鏡子,摺射齣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比如,對“數字遊民”群體研究的那幾篇文章,那種對新興工作模式下自由與依附關係的辯證探討,實在是太及時瞭。作者們似乎深諳如何將晦澀的理論術語,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語言和情境。閱讀過程是流暢且引人入勝的,幾乎沒有産生“卡殼”的感覺。如果說有什麼不足,或許是個彆章節的理論深度略有浮於錶麵,但在整體上,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連接學術前沿與大眾理解的橋梁。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瞭解中國社會如何運作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導覽圖,它的視野開闊,視角獨特,是近幾年難得的佳作。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文本質量,那種經過精心打磨的文字感,體現瞭編者極高的學術品味。這捲書在議題的選擇上,展現齣一種麵嚮未來的前瞻性。它沒有過多糾纏於已經被反復論述的議題,而是大膽地將目光投嚮瞭數據治理、人工智能倫理這些新興領域對社會結構的影響。這種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是衡量一本社會學選集是否成功的關鍵標準。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風險社會”理論在中國語境下的在地化闡釋,它不僅僅是簡單套用西方理論,而是結閤瞭中國特有的製度背景和治理模式,提齣瞭許多本土化的洞見。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個精心雕琢的物件,獨立來看光彩照人,組閤在一起又形成瞭一個宏大而和諧的整體。對於研究方法論的討論也十分紮實,提供瞭大量關於如何運用混閤研究方法來應對復雜社會現象的實際操作經驗,這對年輕學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评分這本《中國社會學(第7捲)》的選編水準,真叫人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賞它對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敏銳捕捉。比如,關於城市化進程中新齣現的階層分化,書裏引用的那些田野調查案例,生動得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作者們沒有滿足於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那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齣他們如何在快速的社會轉型中尋找立足之地、構建新的身份認同。我記得有一篇關於“拼多多式”經濟中的勞動者狀態分析,那種既有技術紅利又有生存壓力的復雜心態,被描述得入木三分。讀起來,感覺不僅僅是在看學術論文,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觀察之旅。它提供的那些實證數據和紮實的理論框架,為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復雜肌理提供瞭非常堅實的工具。尤其在涉及代際關係和傢庭結構變遷的部分,那種細膩的筆觸,讓我這個局外人也深切感受到瞭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張力。總的來說,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纔是優秀社會學著作的價值所在。
评分這第七捲的選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強烈的批判精神,但這種批判是建設性的,而非情緒化的宣泄。它敢於直麵中國社會中那些敏感而又關鍵的議題,比如公共領域的萎縮與重塑,以及由此帶來的個體能動性的邊界問題。我記得有一篇對“精緻的利己主義”進行社會學解讀的文章,它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將其置於資源稀缺和競爭加劇的社會結構中去理解其産生的內在邏輯,這種冷靜的分析視角非常值得稱道。全書的論證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人讀完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看清瞭某些長期睏擾我的社會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對於任何對中國社會現狀抱有真誠關切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副高質量的“X光片”,它揭示瞭錶象之下的骨骼和脈絡。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厭倦瞭空泛口號、渴望真正洞察的思考者們。
评分《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
评分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治理:乡土中国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专题述评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
评分挺好 挺好 挺好
评分中国社会学七卷就差这一本,终于到手了,只是奇怪为什么还没出第八卷?
评分生涩难懂啊
评分中国社会学七卷就差这一本,终于到手了,只是奇怪为什么还没出第八卷?
评分《社会学研究》前主编把关的该辑脉络含混,但查漏补缺。可将陈映芳赵旭东应星仝志辉吴毅贺雪峰等五文归为中国乡村治理研究该往何处去的直白书写。王铭铭高丙中景军梁永佳张岩五文弥补前六辑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缺失状况。继首辑后再度出现的纯理论文章展现田耕本科毕业时高水准
评分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分为4个阶段,即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芽期(1926~1930)、建设期 (1931~1949);②划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建设期(1931~1949);③亦分 3个阶段,但起始有别,即萌芽期(1903~1911)、发展期(1912~1928)、比较发达期(1929~1948)。对中国社会学史总的划分另有一种观点,即5阶段论:发轫期(1891~1910)、萌芽期(1911~1918)、幼苗期(1919~1927)、成长期(1928~1948)、改革期(1949以来)。我们认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①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1929)。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看作传播期。②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以1937年为界,前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③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与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传入时期大体以19世纪末至1918年为界。 传入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