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考古記

西域考古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坦因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
  • 西域
  • 曆史
  • 探險
  • 絲綢之路
  • 文化
  • 新疆
  • 古跡
  • 民國
  • 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6454
商品编码:1027723752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CAD/CAE/CAM軟件應用技術與實訓叢書--UG NX5 0典型機械零件設計實訓教程(附1CD)

原價:38.00元

作者:葛正浩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122035691

字數:496000

頁碼:31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通過一些典型機械零件實例講述使用UG NX 5.0進行三維機械零件設計的方法和過程。
本書共分7章,第1章主要讓讀者瞭解UG NX 5.0三維機械設計的概念及原理,分彆介紹螺紋類零件、迴轉體類零件、齒輪類零件、蓋類零件、連杆類零件和箱體類零件的典型應用實例。各實例均簡單介紹瞭工程圖的生成,更有利於工程實際應用。在每一個實例中,首先給齣設計目的,提齣主要知識點,然後給齣具體的設計步驟。在介紹設計過程時,注重實用技巧。這樣的結構編排有助於培養讀者使用UG NX 5.0的邏輯思考方式,提高使用UG NX 5.0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
本書可作為機械設計技術人員學習基於UG NX 5.0進行三維機械零件設計的實踐與提高的書籍,也可作為大專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機械CAD課程的實訓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UG NX 5.0概述
1.1 簡介
1.1.1 主要功能
1.1.2 主要特點
1.2 主要功能模塊
1.2.1 二維草圖
1.2.2 三維建模
1.2.3 外觀造型設計
1.2.4 鈑金
1.2.5 裝配
1.2.6 工程圖
1.3 工作環境
1.3.1 基本界麵
1.3.2 界麵定製
1.4 係統設置
1.4.1 語言選擇
1.4.2 默認設置
1.5 基本操作
1.5.1 鼠標操作
1.5.2 文件操作
1.5.3 視圖控製
1.5.4 圖層管理
1.5.5 模型管理
1.6 常用工具
1.6.1 點構造器
1.6.2 嚮量構造器
1.6.3 平麵構造器
1.6.4 坐標係構造器
1.6.5 幾何分析工具
第2章 螺紋類零件設計
2.1 閥體零件設計
2.1.1 設計實現方法
2.1.2 設計過程
2.2 接頭零件設計
2.2.1 設計實現方法
2.2.2 設計過程
2.3 底螺塞零件設計
2.3.1 設計實現方法
2.3.2 設計過程
2.4 壓蓋螺母零件設計
2.4.1 設計實現方法
2.4.2 設計過程
第3章 迴轉體類零件設計
3.1 軸零件設計
3.1.1 設計實現方法
3.1.2 設計過程
3.2 轉子零件設計
3.2.1 設計實現方法
3.2.2 設計過程
3.3 帶輪零件設計
3.3.1 設計實現方法
3.3.2 設計過程
第4章 齒輪類零件設計
4.1 直齒輪零件設計
4.1.1 設計實現方法
4.1.2 設計過程
4.2 斜齒輪零件設計
4.2.1 設計實現方法
4.2.2 設計過程
4.3 錐齒輪零件設計
4.3.1 設計實現方法
4.3.2 設計過程
第5章 蓋類零件設計
5.1 泵蓋零件設計
5.1.1 設計實現方法
5.1.2 設計過程
5.2 透蓋1零件設計
5.2.1 設計實現方法
5.2.2 設計過程
5.3 悶蓋零件設計
5.3.1 設計實現方法
5.3.2 設計過程
5.4 透蓋2零件設計
5.4.1 設計實現方法
5.4.2 設計過程
第6章 連杆類零件設計
6.1 連杆1零件設計
6.1.1 設計實現方法
6.1.2 設計過程
6.2 連杆2零件設計
6.2.1 設計實現方法
6.2.2 設計過程
6.3 連杆3零件設計
6.3.1 設計實現方法
6.3.2 設計過程
第7章 箱體類零件設計
7.1 泵體零件設計
7.1.1 設計實現方法
7.1.2 設計過程
7.2 減速器下箱體零件設計
7.2.1 設計實現方法
7.2.2 設計過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秘境探險傢:失落文明的呼喚》 引言:遠古的迴響與未知的召喚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文明如同流星劃過夜空,在短暫的輝煌後便悄然隱去,隻留下斷壁殘垣和無盡的謎團。本書並非聚焦於廣為人知的絲綢之路上的商貿往來,或那些已被考古學界充分發掘的古老城邦。相反,它將帶領讀者深入人跡罕至的荒漠腹地、高聳入雲的雪山深處,追尋那些被曆史遺忘的、幾近消亡的文化印記。 《秘境探險傢:失落文明的呼喚》記錄瞭一支由頂尖人類學傢、地質學傢和語言學傢組成的探險隊,在過去的十年間,橫跨三大洲,深入五大禁區,試圖重建那些在官方史書中被一筆帶過,甚至完全缺失的古代社會麵貌。這是一部關於勇氣、執著,以及對人類起源深層求索的實錄,它挑戰瞭我們對於“已知世界”的邊界認知。 第一部:戈壁深處的低語——塔裏木盆地邊緣的“鹽城” 我們的旅程始於被當地牧民稱為“死亡之海”的塔裏木盆地邊緣地帶。不同於被熱風和流沙吞噬的樓蘭古城,我們此行的目標是一座從未在任何文獻中記載的、被厚厚鹽層覆蓋的古老聚落——我們姑且稱之為“鹽城”。 探險的開端與地質學的挑戰: 勘探工作最初幾乎是徒勞的。高精度的衛星成像顯示齣地錶下存在規則的幾何結構,但地質報告堅稱該區域的沉積層結構完全不適閤人類長期定居。我們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穿透數米厚的、會瞬間吸乾水分的鹽殼。書中詳述瞭探險隊如何利用低溫冷凍技術,配閤定嚮爆破(嚴格控製在不破壞地下結構的前提下),開闢瞭第一個垂直通道。 鹽封的奇跡與生活圖景: 進入地下城後,我們仿佛進入瞭時間停滯的空間。數韆年前,一場罕見的地質災難(可能是突發性的鹽水倒灌或地下水的劇烈變化)將整座城市瞬間封存。城內的壁畫、陶器、甚至木質工具,都因鹽分的強效防腐作用而保存得異常完好。 我們發現瞭令人震驚的紡織技術,其復雜程度遠超同期中原地區的記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發現瞭大量的“文字石闆”。這些文字並非我們熟悉的任何一種古文字體係,它們結構對稱,帶有明顯的星象學符號。書中用大量篇幅插圖展示瞭這些石闆的拓片,並記錄瞭語言學傢如何通過比對城市布局中的邏輯關係,逐步破譯齣其基本詞匯——一個關於“水循環”和“天象觀測”的祭祀語言體係。 文化衝突與生存哲學: “鹽城”的居民似乎極度崇拜“靜止”與“保存”。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充斥著對永恒的追求,與外界遊牧文化的流動性形成瞭鮮明對比。通過對墓葬的研究,我們推測,他們的社會結構可能高度集權化,並且在麵臨環境劇變時,選擇瞭“固化”自身的文化,而非遷徙。這種“主動的滅亡”策略,引發瞭關於文明存續的深刻哲學思考。 第二部:雲端之上的修道院——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浮空音節” 在完成瞭對“鹽城”的初步考察後,探險隊轉入第二階段:攀登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一處被稱為“鬼方”的無人區。當地傳說中,這裏是眾神休憩之地,任何試圖用現代工具探尋的人都會迷失心智。 高海拔探險的技術難度: 本章詳細記錄瞭探險隊如何剋服極端的高原反應、雪崩的威脅,以及復雜多變的天氣係統。這部分內容側重於現代科技(如無人機輔助勘測、便攜式生命維持係統)與傳統登山智慧的結閤。我們首次公開瞭我們用於繪製該區域地形圖的先進雷達穿透技術,成功定位瞭一個隱藏在冰川深處,由天然洞穴構成的巨大地下結構群。 音律與建築的融閤: 這個被我們命名為“寂靜之宮”的地下遺址,其構造完全顛覆瞭傳統岩洞建築的概念。所有牆體、穹頂和支撐柱,都經過精心打磨,以達到特定的聲學效果。我們的地質學傢發現,這些結構並非為瞭居住,而是充當一個巨大的、天然的“共鳴腔”。 我們找到的“文物”並非金銀珠寶,而是刻有復雜音符排列的青銅闆。一位音樂人類學傢指齣,這些音符的組閤遵循著一種極其復雜的數學序列,一旦按照特定的順序敲擊或吹奏,整個洞穴會産生低沉而強大的次聲波共振。我們推測,這可能是一種用於遠距離通信、或者更深層次的——影響環境氣象的古老技術。 書中細緻描述瞭我們團隊如何搭建臨時試驗裝置,模擬齣這些“音節”時所産生的震撼體驗,以及我們對這種“聲音建築學”背後的科學原理的初步探索。 第三部:亞馬遜雨林的“鏡像之城”——太陽曆的逆行者 第三段旅程將我們帶到瞭南美洲,深入亞馬遜河支流的原始雨林腹地。這裏的挑戰不再是寒冷和乾燥,而是無休止的濕熱、疾病和植被的吞噬。 被遺忘的城市規劃: 根據一位與世隔絕的部落長老提供的模糊指引,我們發現瞭一座被藤蔓和樹根完全覆蓋的石質城市。這座城市最令人費解之處在於其“鏡像對稱”的規劃。所有的主要街道、神廟和水利係統,都嚴格按照軸綫鏡像排列,仿佛是為瞭映射某種天體運行的軌道。 天文與農業的交錯: 我們發現瞭大量的石製“日晷”,但它們所指示的時刻,與當地的實際日照時間存在係統性的偏差。經過對比“鹽城”的星象文字和“寂靜之宮”的音律,一位年輕的考古學傢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說:這個文明使用的曆法並非基於地球的公轉和自轉,而是基於對遙遠星團(可能是一個已坍塌的超新星遺跡)的觀測。 書中展示瞭我們如何利用激光掃描技術,剝離瞭覆蓋在主神廟上的植被,發現瞭一張繪製著我們太陽係外行星運行軌跡的巨大石刻地圖。這錶明,這個雨林中的古老社會,可能擁有遠超其技術水平的宇宙認知。他們並非專注於眼前的生存,而是將文明的全部智慧,投注於對宇宙秩序的描摹和理解上。 結語:考古學的邊界與人類的未來 《秘境探險傢:失落文明的呼喚》不是一部給齣最終答案的著作。它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文明的“成功”是以被後世發現為標準嗎?當環境無法適應時,是改變自身還是選擇融入環境的結構中,以求“永恒”? 本書提供的所有發現——鹽城的技術、寂靜之宮的聲學、鏡像之城的星圖——都指嚮一個共同的主題:在人類曆史的主流敘事之外,存在著無數條平行發展的技術和哲學道路。這些“失落的文明”,或許正是人類在麵對生存危機時,所做齣的不同,卻同樣偉大的嘗試。它們是曆史的迴聲,提醒著我們,求知與探索的步伐,永遠不應止於已知的版圖。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整體設計感也一定很有講究吧,畢竟它承載著遙遠而神秘的邊疆氣息。我能想象到它的紙張應該偏嚮於那種略帶粗礪感的米黃色,仿佛能從觸感上就感受到歲月的沉澱。排版上,想必是力求典雅,不會過於花哨,而是用留白來襯托文字的力量。此外,如果其中穿插著作者親手繪製的速寫,或者他拍攝的那些充滿光影對比的考古現場照片,那簡直是無價之寶。那些照片,不應隻是清晰的記錄,更應帶有“在場感”——比如,鏡頭聚焦於一塊被風蝕得幾乎化為塵土的石碑,背景是廣袤無垠的天空,這種構圖本身就講述瞭一個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刻命題。讀者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情感投射進去,試圖理解作者在按下快門或動筆描繪時的心境。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應該是一種多感官的體驗,視覺、觸覺甚至是想象中的聽覺(風聲、沙沙聲),都參與其中,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西域”意象。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往往是區分優秀作品與普通作品的關鍵所在。

评分

這本所謂的“西域考古記”讀起來真是一次奇妙的、充滿未知感的旅程。雖然我沒有翻開書頁,但光是想象書中的場景就已經足夠引人入勝瞭。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對曆史和地理懷有深厚熱情的探險傢。他筆下的西域,絕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區域,而是承載瞭無數文明的興衰與交替的舞颱。我仿佛能看到,在漫天的黃沙與烈日之下,那些被風沙掩埋瞭韆年的古城遺跡,那些精美絕倫卻又殘缺不全的壁畫和陶俑,在文字的描繪下重新煥發生機。每一次挖掘,都像是與時間進行瞭一場對話,試圖從那些沉默的文物中捕捉到古人的喜怒哀樂。我特彆期待那些關於絲綢之路的描述,那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動脈,書中想必會細緻入微地描繪齣商隊駝鈴聲聲、鬍姬起舞的繁華景象,以及那些在異域文化碰撞中誕生的獨特藝術風格。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不禁思考,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究竟遺失瞭多少關於過去的重要記憶,而這些考古工作,又是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拼湊起那段失落的曆史圖景。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將冰冷的考古數據,轉化為鮮活可感的曆史畫麵,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大漠孤煙直下的壯闊與人文的厚重。

评分

讀一本關於西域曆史的書,最怕的就是陷入陳詞濫調和刻闆印象。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截然不同的、甚至是挑戰傳統認知的視角。比如,它是否探討瞭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邊緣群體——那些遊牧民族的智慧,那些在不同宗教信仰交匯點上産生的融閤與衝突?我所尋找的,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人類學解讀,而非僅僅是對宏大曆史事件的復述。例如,書中是否深入剖析瞭某個特定遺址的社會結構,通過分析齣土的工具和居住模式,還原齣那個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如何應對惡劣環境的?這需要作者具備極高的思辨能力,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看到本質的邏輯。我更傾嚮於那種帶有批判性思維的敘述,即作者在贊嘆古人成就的同時,也會審視其局限性,探討文明的興衰是否存在某種必然的規律。如果能輔以精妙的地圖和復原圖,那將是錦上添花。這種類型的書籍,讀完之後應該讓人感到知識的邊界被拓寬瞭,世界觀也隨之得到瞭升華,而不是簡單地滿足瞭對異域風情的獵奇心理。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曆史地理類讀物的讀者的角度來看,我非常看重作者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方式。西域,那片土地的嚴酷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塑造瞭當地文明的獨特品格——堅韌、節製,同時也充滿瞭對水源和綠洲的極度珍視。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考古發現與當地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比如,某個綠洲的突然消亡,是因為環境的不可逆轉,還是源於人類活動的過度開發?這種對生態史的關注,讓考古學研究超越瞭單純的器物考證,上升到瞭對文明可持續性這一宏大命題的探討。作者是否提供瞭翔實的資料,論證瞭古人是如何設計齣精密的灌溉係統來馴服這條河流,如何與沙漠共存的?這種實用的、充滿智慧的古代工程學知識,遠比空泛的贊美更具啓發性。如果書中能將現代科學分析(如年代測定、土壤分析)的成果,與傳統文獻的記載進行交叉驗證,那就更顯其學術的紮實性。閱讀這樣的作品,不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對我們當前所麵臨的環境挑戰,提供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參照與警示。

评分

翻開一本書,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它敘事的節奏感和語言的張力。我設想這本探險類的記述,其文字的運用必然是磅礴而又細膩並存的。它不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冒險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散文體記錄。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描寫戈壁灘上的艱辛跋紮時,文字會變得如同烈日下的海市蜃樓般虛幻而又真實,充滿瞭對環境的敬畏和對未知的渴望。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也許隻有身處荒漠的人纔能體會,而優秀的作者能將這種復雜的情緒,通過精準的動詞和富有畫麵感的形容詞傳達齣來。更進一步說,考古工作本身就充滿瞭懸念和發現的喜悅,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篇幅描寫“撥開雲霧見青天”的瞬間——比如,當鋤頭觸碰到一塊保存完好的玉器,或是發現一段未經破壞的古籍殘片時,那種心跳加速的激動。這種情感的起伏,是驅動讀者一頁一頁讀下去的核心動力。如果這本書僅僅是羅列事實,那它就失去瞭靈魂;隻有當作者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他所考察的文明融為一體時,這本書纔真正具有瞭打動人心的力量。我對那些關於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的細微觀察尤為感興趣,畢竟,曆史不隻是帝王將相,更是生活在那個時代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评分

和想象中内容有点不一样

评分

《西域考古记》读了大半,感觉很好,很有趣味。向达先生翻译的文笔很美。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西域考古记》读了大半,感觉很好,很有趣味。向达先生翻译的文笔很美。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西域考古记》读了大半,感觉很好,很有趣味。向达先生翻译的文笔很美。

评分

评分

这个商品还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书籍内容,装帧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