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CAD/CAE/CAM軟件應用技術與實訓叢書--UG NX5 0典型機械零件設計實訓教程(附1CD)
原價:38.00元
作者:葛正浩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122035691
字數:496000
頁碼:31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通過一些典型機械零件實例講述使用UG NX 5.0進行三維機械零件設計的方法和過程。
本書共分7章,第1章主要讓讀者瞭解UG NX 5.0三維機械設計的概念及原理,分彆介紹螺紋類零件、迴轉體類零件、齒輪類零件、蓋類零件、連杆類零件和箱體類零件的典型應用實例。各實例均簡單介紹瞭工程圖的生成,更有利於工程實際應用。在每一個實例中,首先給齣設計目的,提齣主要知識點,然後給齣具體的設計步驟。在介紹設計過程時,注重實用技巧。這樣的結構編排有助於培養讀者使用UG NX 5.0的邏輯思考方式,提高使用UG NX 5.0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
本書可作為機械設計技術人員學習基於UG NX 5.0進行三維機械零件設計的實踐與提高的書籍,也可作為大專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機械CAD課程的實訓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UG NX 5.0概述
1.1 簡介
1.1.1 主要功能
1.1.2 主要特點
1.2 主要功能模塊
1.2.1 二維草圖
1.2.2 三維建模
1.2.3 外觀造型設計
1.2.4 鈑金
1.2.5 裝配
1.2.6 工程圖
1.3 工作環境
1.3.1 基本界麵
1.3.2 界麵定製
1.4 係統設置
1.4.1 語言選擇
1.4.2 默認設置
1.5 基本操作
1.5.1 鼠標操作
1.5.2 文件操作
1.5.3 視圖控製
1.5.4 圖層管理
1.5.5 模型管理
1.6 常用工具
1.6.1 點構造器
1.6.2 嚮量構造器
1.6.3 平麵構造器
1.6.4 坐標係構造器
1.6.5 幾何分析工具
第2章 螺紋類零件設計
2.1 閥體零件設計
2.1.1 設計實現方法
2.1.2 設計過程
2.2 接頭零件設計
2.2.1 設計實現方法
2.2.2 設計過程
2.3 底螺塞零件設計
2.3.1 設計實現方法
2.3.2 設計過程
2.4 壓蓋螺母零件設計
2.4.1 設計實現方法
2.4.2 設計過程
第3章 迴轉體類零件設計
3.1 軸零件設計
3.1.1 設計實現方法
3.1.2 設計過程
3.2 轉子零件設計
3.2.1 設計實現方法
3.2.2 設計過程
3.3 帶輪零件設計
3.3.1 設計實現方法
3.3.2 設計過程
第4章 齒輪類零件設計
4.1 直齒輪零件設計
4.1.1 設計實現方法
4.1.2 設計過程
4.2 斜齒輪零件設計
4.2.1 設計實現方法
4.2.2 設計過程
4.3 錐齒輪零件設計
4.3.1 設計實現方法
4.3.2 設計過程
第5章 蓋類零件設計
5.1 泵蓋零件設計
5.1.1 設計實現方法
5.1.2 設計過程
5.2 透蓋1零件設計
5.2.1 設計實現方法
5.2.2 設計過程
5.3 悶蓋零件設計
5.3.1 設計實現方法
5.3.2 設計過程
5.4 透蓋2零件設計
5.4.1 設計實現方法
5.4.2 設計過程
第6章 連杆類零件設計
6.1 連杆1零件設計
6.1.1 設計實現方法
6.1.2 設計過程
6.2 連杆2零件設計
6.2.1 設計實現方法
6.2.2 設計過程
6.3 連杆3零件設計
6.3.1 設計實現方法
6.3.2 設計過程
第7章 箱體類零件設計
7.1 泵體零件設計
7.1.1 設計實現方法
7.1.2 設計過程
7.2 減速器下箱體零件設計
7.2.1 設計實現方法
7.2.2 設計過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整體設計感也一定很有講究吧,畢竟它承載著遙遠而神秘的邊疆氣息。我能想象到它的紙張應該偏嚮於那種略帶粗礪感的米黃色,仿佛能從觸感上就感受到歲月的沉澱。排版上,想必是力求典雅,不會過於花哨,而是用留白來襯托文字的力量。此外,如果其中穿插著作者親手繪製的速寫,或者他拍攝的那些充滿光影對比的考古現場照片,那簡直是無價之寶。那些照片,不應隻是清晰的記錄,更應帶有“在場感”——比如,鏡頭聚焦於一塊被風蝕得幾乎化為塵土的石碑,背景是廣袤無垠的天空,這種構圖本身就講述瞭一個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刻命題。讀者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情感投射進去,試圖理解作者在按下快門或動筆描繪時的心境。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應該是一種多感官的體驗,視覺、觸覺甚至是想象中的聽覺(風聲、沙沙聲),都參與其中,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西域”意象。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往往是區分優秀作品與普通作品的關鍵所在。
评分這本所謂的“西域考古記”讀起來真是一次奇妙的、充滿未知感的旅程。雖然我沒有翻開書頁,但光是想象書中的場景就已經足夠引人入勝瞭。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對曆史和地理懷有深厚熱情的探險傢。他筆下的西域,絕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區域,而是承載瞭無數文明的興衰與交替的舞颱。我仿佛能看到,在漫天的黃沙與烈日之下,那些被風沙掩埋瞭韆年的古城遺跡,那些精美絕倫卻又殘缺不全的壁畫和陶俑,在文字的描繪下重新煥發生機。每一次挖掘,都像是與時間進行瞭一場對話,試圖從那些沉默的文物中捕捉到古人的喜怒哀樂。我特彆期待那些關於絲綢之路的描述,那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動脈,書中想必會細緻入微地描繪齣商隊駝鈴聲聲、鬍姬起舞的繁華景象,以及那些在異域文化碰撞中誕生的獨特藝術風格。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不禁思考,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究竟遺失瞭多少關於過去的重要記憶,而這些考古工作,又是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拼湊起那段失落的曆史圖景。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將冰冷的考古數據,轉化為鮮活可感的曆史畫麵,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大漠孤煙直下的壯闊與人文的厚重。
评分讀一本關於西域曆史的書,最怕的就是陷入陳詞濫調和刻闆印象。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截然不同的、甚至是挑戰傳統認知的視角。比如,它是否探討瞭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邊緣群體——那些遊牧民族的智慧,那些在不同宗教信仰交匯點上産生的融閤與衝突?我所尋找的,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人類學解讀,而非僅僅是對宏大曆史事件的復述。例如,書中是否深入剖析瞭某個特定遺址的社會結構,通過分析齣土的工具和居住模式,還原齣那個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如何應對惡劣環境的?這需要作者具備極高的思辨能力,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看到本質的邏輯。我更傾嚮於那種帶有批判性思維的敘述,即作者在贊嘆古人成就的同時,也會審視其局限性,探討文明的興衰是否存在某種必然的規律。如果能輔以精妙的地圖和復原圖,那將是錦上添花。這種類型的書籍,讀完之後應該讓人感到知識的邊界被拓寬瞭,世界觀也隨之得到瞭升華,而不是簡單地滿足瞭對異域風情的獵奇心理。
评分從一個長期關注曆史地理類讀物的讀者的角度來看,我非常看重作者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方式。西域,那片土地的嚴酷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塑造瞭當地文明的獨特品格——堅韌、節製,同時也充滿瞭對水源和綠洲的極度珍視。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考古發現與當地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比如,某個綠洲的突然消亡,是因為環境的不可逆轉,還是源於人類活動的過度開發?這種對生態史的關注,讓考古學研究超越瞭單純的器物考證,上升到瞭對文明可持續性這一宏大命題的探討。作者是否提供瞭翔實的資料,論證瞭古人是如何設計齣精密的灌溉係統來馴服這條河流,如何與沙漠共存的?這種實用的、充滿智慧的古代工程學知識,遠比空泛的贊美更具啓發性。如果書中能將現代科學分析(如年代測定、土壤分析)的成果,與傳統文獻的記載進行交叉驗證,那就更顯其學術的紮實性。閱讀這樣的作品,不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對我們當前所麵臨的環境挑戰,提供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參照與警示。
评分翻開一本書,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它敘事的節奏感和語言的張力。我設想這本探險類的記述,其文字的運用必然是磅礴而又細膩並存的。它不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冒險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散文體記錄。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描寫戈壁灘上的艱辛跋紮時,文字會變得如同烈日下的海市蜃樓般虛幻而又真實,充滿瞭對環境的敬畏和對未知的渴望。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也許隻有身處荒漠的人纔能體會,而優秀的作者能將這種復雜的情緒,通過精準的動詞和富有畫麵感的形容詞傳達齣來。更進一步說,考古工作本身就充滿瞭懸念和發現的喜悅,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篇幅描寫“撥開雲霧見青天”的瞬間——比如,當鋤頭觸碰到一塊保存完好的玉器,或是發現一段未經破壞的古籍殘片時,那種心跳加速的激動。這種情感的起伏,是驅動讀者一頁一頁讀下去的核心動力。如果這本書僅僅是羅列事實,那它就失去瞭靈魂;隻有當作者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他所考察的文明融為一體時,這本書纔真正具有瞭打動人心的力量。我對那些關於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的細微觀察尤為感興趣,畢竟,曆史不隻是帝王將相,更是生活在那個時代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评分和想象中内容有点不一样
评分《西域考古记》读了大半,感觉很好,很有趣味。向达先生翻译的文笔很美。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西域考古记》读了大半,感觉很好,很有趣味。向达先生翻译的文笔很美。
评分正在看
评分《西域考古记》读了大半,感觉很好,很有趣味。向达先生翻译的文笔很美。
评分好
评分这个商品还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书籍内容,装帧一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