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概論

國學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民國] 馬瀛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中國文化
  • 曆史
  • 哲學
  • 文學
  • 經典
  • 文化
  • 教育
  • 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802118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90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语丝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國學概論》共分三編:緒論一編,先將國學定義、範圍、分類等敘明,次述研究國學應抱之態度及其效用;第二編詳列研究國學方法;第三編匯集研究國學應具之各種學科;喚起讀者自動研究之興趣。《國學概論》原為高中文科講義,故可為高中各級學生教本。一般喜研究國學者,也可為自修或參考之用。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1 自 序
1 例 言
2 第一章 國學定義
2 第一節 國學名稱之由來
3 第二節 國學之定義及其解釋
7 第二章 國學範圍及其分類
7 第一節莊子之分類
8 第二節荀子之分類
8 第三節 司馬談之分類
9 第四節淮南子之分類
10 第五節 劉歆班固之分類
11 第六節 隋書經籍誌之以下分類
12 第七節 近人章太炎梁啓超鬍適李笠之分類
13 第八節本書之分類
15 第三章 今人對於國學之態度
15 第一節迷信的態度
16 第二節鄙棄的態度
17 第三節運動的態度
17 第四節 盲從的態度
19 第四章 吾人研究國學之原因
20 第一節 錶現民族精神
20 第二節 整理先民遺産
21 第三節 破除新舊界限
22 第四節 溝通東西文化

第二編 研究方法
26 第一章 觀 察
27 第一節 選 擇
28 第二節 瀏 覽
28 第三節 圈點及鈎識
28 第四節精讀
29 第五節鈔錄
31 第二章會通
32 第一節 治經學應知傢數
33 第二節 治哲學應知流派
35 第三節 治史學應辨真妄
36 第四節 治文學當知變遷
40 第三章懷疑
40 第一節 疑 古
42 第二節 疑 今
44 第四章辨僞
45 第一節 作僞之原因
46 第二節 辨僞之巨著
48 第三節辨僞之方法
54 第四節 前人已考定著名僞書錶
56 第五章 明誣
56 第一節 寓 言
56 第二節 支 詞
57 第三節誣妄
57 第四節傳訛
57 第五節虛構
57 第六節疏忽
59 第六章勘誤
59 第一節校勘之證據
64 第二節 錯誤之由來
72 第七章 歸 納
73 第一節 錢大昕考古音
75 第二節 王引之考古詞
76 第三節 俞樾考詞品
77 第四節 鬍適考詞格
82 第八章 比較
83 第一節 思想疏密之比較
88 第二節 理論長短之比較
91 第三節 學說異同之比較
93 第四節 傳注得失之比較
94 第五節 文辭優劣之比較
96 第六節 事跡真僞之比較
98 第九章分類
98 第一節 演繹的分類
99 第二節 歸納的分類
102 第十章整理
102 第一節 索引式之整理
104 第二節 圖錶式之整理
104 第三節 總帳式之整理
106 第四節 專史式之整理
109 第十一章輯補
109 第一節輯佚
111 第二節 補 作
114 第十二章統計
115 第一節前人已作之統計
117 第二節吾人可作之統計
121 第十三章調查
121 第一節方言
第三編 研究工具

精彩書摘

第十二章 統計
何謂統計?即搜集同類之人物事實,以時代、籍貫、等次、學派、經曆、發見等分彆之,綜閤為種種數目,而觀其大較,俾知興衰變化之績也。簡言之,即觀察各種事物之平均狀況而已。晚近此種方法應用最廣,無論何種學術,何種事實,莫不列為種種統計錶,吾人欲研究此種學術,或欲考察此種事實,隻須觀其統計錶,則其本來之麵目,無不瞭然於心目中。如欲考察現代社會之狀況.則一檢統計年鑒,即可知之矣。此統計方法,所以為學術界所重視也。
研究國學,應用統計方法者,最早當推漢之班固。班氏於《漢書》中列有《古今人錶》,自太吳宓羲氏起,至嬴秦滅亡止,凡見於典籍中之人物.分列九等.比較而觀察之。雖其分彆等次,全用主觀,本不足為憑;又上上以至下下,其界限本難區彆,聖仁智愚之標準.亦隨時代環境而轉移,毫不足依據。然吾人觀察此錶,可以見儒傢品評人物之一般;至少亦可窺見孟堅一人之學識。
數年前提倡平民教育之時,教育傢如陶知行、晏陽初等,皆主張平民課本中所用之字,應有一定之限度。於是搜集小學教本、通俗小說、報章、尺牘等最習見之字,統計各字發見之次數,最後選得發見次數多者韆餘字,編成課本。此亦應用統計方法之一也。厥後餘編纂《平民字典》之時,亦應用此方法,而選得習見者四韆餘字,列入《平民字典》之中。後餘閱讀各種淺近書籍之時,又時時檢查書中之宇,曾否收入字典之中,則已收入者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於是益信統計之方法,對於吾人研究學術,為至有功效也。
第一節前人已作之統計
統計方法雖可應用於國學全部,然究以應用於史學方麵為最有效.且有無窮之意味。清初顧棟高應用此法,撰《春鞦大事錶》五十捲,以全部《左傳》之事跡,分類歸納而統計之,為時令、朔閏、長曆拾遺、疆域爵姓存滅、列國地理犬牙相錯、都邑、山川、險要、官製、姓氏、世係、刑賞、田賦、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王跡拾遺、魯政下逮、晉中軍、楚令尹、宋執政、鄭執政、爭盟交兵、城築、四裔、天文、五行、三傳異同、闕文、吞滅、亂賊、兵謀、引據、杜注正僞、人物、列女四十錶。旁行斜上,經緯成文,使參伍錯綜者盡歸於條貫,學者一檢其錶,而春鞦時之現狀,燦若列眉,瞭如指掌矣。
近時丁文江、梁啓超應用此法而統計曆史上人物之籍貫及古世探求佛學之人物,頗有趣味。今介紹丁氏之說於下,以為學者統計方法之參考:
丁氏將《漢書》、《後漢書》、《新唐書》、《宋史》、《明史》中有傳之人物,調查其籍貫,分配之於現今之各省;再將列傳之總數、按照各省之人數,列成百分率。便如兩《漢書》共傳六百六十五篇,計河南人二百零九.得百分之三一點四三。山東人一百十八,得百分之一七點七五。湖南僅二人,得百分之零點三。福建僅一人,得百分之零點一五。廣東、雲南、貴州等則並一人而無之。全錶皆用此方法推算。於此錶中.可得數條最後之原則:
(1)凡帝都所在之地,人物往往特多。例如後漢之河南,得百分之三十七而強,唐之陝西,得百分之二十一而強。北宋之河南,得百分之二十三而強。南宋之浙江,得百分之二十二而強。但其中有兩例外,即前漢之陝西,僅得百分之十,居第四位。明之直隸,僅得百分之七,居第五位。此蓋開國之初,功臣卿相,大抵豐、沛故人,非異地人所得而擬也。
(2)南北升降之跡甚為顯著。如山東、陝西、直隸、山西等省,漢、唐時平均比例,皆在百分之十以上,多者至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宋、明以後,皆降至百分之十以下,平均不過百分之五六。中唯河南尚得保持平度,然亦有降下之趨勢;反之,如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省,漢、唐時百分比例甚少,以次漸升,至明則皆升至百分之十以上。此種現象,蓋與宋南渡後南方之人工開發,及濛古侵入後北方之鐵蹄蹂躪皆有關係也。然人民之自身猛進及退萎之精神.要亦不容忽視。
(3)原則上升降之數,皆由漸變,然其間亦有突進者。例如四川在前漢不及百分之二,後漢忽升至百分之六。浙江在唐以前不過百分之二三,北宋忽升至百分之八,南宋忽升至三百分之二十三。江西在唐以前不滿百分之一,北宋忽升分之五以上,南宋忽升至百分之十三以上。福建情形,與江西略同。此種現象,蓋因上列諸省,其初本離文化中心點遼遠,不易被及。然經數韆年之醞釀,已有勃發之勢;故一經文化接觸,遂突然而前進也。

前言/序言

  自歐西學術流入我國,老師宿儒慮舊有學術曰就荒落,立中學幟,與西學抗衡。或美其名曰國粹,或核其實曰國故。及新學製課程頒行,設國學概論科目,遂為定名矣。十五年春,忝主寜波效實中學國文講席,時初設是科,倉卒不得書,乃采集典籍,勉自編之。因憶十二三歲時,誦《五經》、《四子書》甫畢,先君授以張文襄《猶軒語》、《書目答問》,曰:“由是求學,猶庫藏之得管鑰也。”復指插架《說文》、《經典釋文》、《康熙字典》、《經籍纂詁》、《禮書通故》諸書,曰:“此治卯之爐錘也。”稍長,入學校,守此弗敢失。夫學至廣博,經哲文史而外,何莫非學,豈一帙所能盡?唯授以管鑰,付以爐錘,俾自啓庫治,多若寡,任其量取攜,斯可已。孟子謂大匠能予人以規矩,不能予人巧孔子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規矩者,方法也利器者,工具也。竊本斯意,掇拾成編。初不過為學子濟一時飢渴計也。今年夏,大華書局硃君睹講稿,謂可餉初學,促付梓人。越六月,梓成,索序,書此畀之。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
  馬瀛作於甬江寓廬
《古韻新聲:傳統智慧的現代迴響》 本書並非對“國學概論”這一宏大概念的鋪陳與梳理,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度挖掘與現代重塑。它旨在打破傳統國學學習的固有藩籬,以一種更加生動、鮮活、貼近當下生活的方式,引領讀者重新認識並領略蘊藏在古老智慧中的生命力與價值。 我們試圖擺脫枯燥的史料堆砌與理論辨析,轉而聚焦於那些古老典籍中閃耀著人性光輝、蘊含著普適智慧的精髓。這些精髓,並非束之高閣的陳跡,而是曆經韆年而不衰,依然能夠照亮我們前進道路的燈塔。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如何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滋養現代人的心靈,應對當下的挑戰,構建更具深度與廣度的個體生命。 書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奠定中華文明基石的思想流派,但並非以梳理其曆史脈絡為主,而是側重於其核心理念在當代的實踐意義。例如,儒傢思想中關於“仁愛”、“禮義”的內涵,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道德建設方麵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指導作用。我們將考察其如何體現在傢庭倫理、社會交往、乃至國傢治理的方方麵麵,並思考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喚醒並踐行這份珍貴的關懷精神。 道傢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並非是消極避世的托辭,而是一種深刻的生態智慧與生存哲學。在環境日益嚴峻、壓力倍增的當下,我們該如何理解並運用“順應自然”的智慧,在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尋求身心平衡?書中將嘗試從多個維度解讀道傢的超脫與曠達,以及其對於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為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寜靜提供啓示。 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因果”觀念,對我們理解痛苦、化解衝突、培養同理心有著深刻的價值。本書將超越宗教的範疇,從哲學與心理學的角度,探索佛教智慧如何幫助我們在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時,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力量,如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聯結。 除瞭思想層麵的解讀,本書還將觸及中國傳統藝術、文學、哲學史中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實踐與審美情趣。我們並非要逐一介紹名傢名作,而是要從中提煉齣一種獨特的美學精神與生活態度。例如,中國山水畫中寄寓的“天人閤一”的理想,書法中體現的“氣韻生動”的境界,詩詞歌賦中蘊含的細膩情感與傢國情懷,都摺射齣一種與自然、與內心深處深刻聯結的獨特生命體驗。我們將嘗試發掘這些藝術形式背後的精神密碼,思考它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為我們的審美情趣與生活品質增添一抹彆樣的色彩。 此外,本書還關注那些在民間流傳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智慧。這些智慧可能體現在節氣民俗、養生之道、民間諺語、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中。它們雖然樸素,卻蘊含著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深刻的體悟。我們將嘗試將這些“活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進行有趣的碰撞與融閤,展現傳統智慧如何在細微之處滋養我們的生活。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而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我們希望通過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與讀者進行真誠的交流,激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並鼓勵讀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發現、去實踐、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古韻新聲”。 總而言之,《古韻新聲:傳統智慧的現代迴響》並非一本涵蓋“國學”所有內容的教科書,而是一本邀請您一同踏上探索之旅的書籍。它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您可以看到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傳統智慧與現代心靈的契閤之處;它更是一份邀請,邀請您在古老的迴響中,找到屬於您自己的時代共鳴與生活力量。讓我們一同聆聽那穿越韆年的古韻,感受其在現代生活中激蕩齣的勃勃生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總想找一本能夠全麵且深入地介紹國學精髓的書籍。《國學概論》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願望。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見地的視角,為我展現瞭國學的魅力。 書中對中國古代思想流派的梳理,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分類,而是深入分析瞭各個學派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思想演變。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法傢”思想時,那種對現實政治的深刻洞察,讓我對古代的治國理念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作者的語言風格多變,時而如春風拂麵,和煦溫暖;時而又如山洪暴發,力量磅礴。他能夠將枯燥的理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齣來,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思想。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思維的碰撞,也因此對許多問題有瞭新的領悟。 書中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介紹,更是彆具一格。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介紹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文化意蘊,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讀到山水畫的片段時,被作者的描繪所深深吸引,仿佛能夠感受到那種“天人閤一”的意境。 《國學概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寶庫,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收獲瞭一種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感,以及對人生價值更深層次的追求。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入門書籍。《國學概論》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缺憾。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為我開啓瞭認識國學的大門。 書中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介紹,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非生硬地灌輸概念,而是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各個學派的起源、發展和核心思想。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儒傢”思想時,那種對仁愛、禮義的細膩描繪,讓我對傳統道德觀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同老友般親切,時而又如智者般深邃。他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我能夠輕鬆地掌握其中的精髓。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思維的拓展,也因此對許多問題有瞭新的視角。 書中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介紹,也極具特色。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文化意蘊,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讀到唐詩宋詞的片段時,被作者的解讀所深深打動,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些詩人的心境,或是他們的生活態度。 《國學概論》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啓濛讀物,更是一種精神的熏陶。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收獲瞭一種對中華文明的深刻認同感,以及對人生意義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國學概論》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令我驚喜的一本書。我之前對國學一直有著朦朧的好感,但總覺得它遙不可及,像是高懸在廟堂之上的經典,普通人很難觸及。然而,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用最平易近人的語言,為我打開瞭國學的大門。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曆史時,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處理方式。他並非隻是簡單地陳述曆史事件,而是通過對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思想流變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國學思想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孕育、發展,並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有特點,時而嚴謹持重,如同大傢風範;時而又靈動飄逸,充滿文學氣息。他能夠將艱深的哲學概念,用最形象的比喻和最生動的語言解釋清楚,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思維的啓迪,仿佛與古人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書中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介紹,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文化意蘊,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讀到水墨畫的片段時,被作者的描繪所深深吸引,仿佛能夠感受到那種“虛實相生”的意境。 《國學概論》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寶庫,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收獲瞭一種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感,以及對人生價值更深層次的追求。

评分

拿到《國學概論》這本書,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將浩瀚的國學體係呈現在我麵前。 書中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梳理,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深入挖掘瞭各個學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佛教傳入中國”時,那種對文化融閤的深刻洞察,讓我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作者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同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振聾發聵。他能夠將枯燥的理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齣來,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思想。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思維的拓展,也因此對許多問題有瞭新的視角。 書中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介紹,也極具特色。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介紹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文化意蘊,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讀到書法藝術的片段時,被作者的描繪所深深打動,仿佛能夠感受到那種筆墨的韻味,以及書寫者的心境。 《國學概論》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啓濛讀物,更是一種精神的熏陶。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收獲瞭一種對中華文明的深刻認同感,以及對人生意義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拿到《國學概論》這本書,我著實是抱著一種“試一試”的心態。畢竟,“國學”這兩個字,聽起來就透著一股莊重和遙遠,總覺得是屬於學者們的領域,普通人很難觸及。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它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帶著我這個初來乍到的遊客,在中華文明的浩瀚花園裏,悠閑地漫步,欣賞著每一處獨特的風景。 我被作者敘述的邏輯性深深吸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最易於理解的方麵入手,循序漸進地構建起整個國學知識體係。無論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梳理,還是對文學、藝術、曆史的介紹,都做得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闡述一些復雜的概念時,總是會引用大量的經典原文,並加以通俗易懂的解讀。這避免瞭傳統教材中那種枯燥的理論說教,讓我能夠直接接觸到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並在原文的韻味中,體會到古人的智慧與情懷。 書中對於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繪,也充滿瞭一種“故事感”。我常常會沉浸在那些生動的情節中,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藝術傢們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善於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思想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孕育、發展並影響至今的。 《國學概論》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百科全書,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收獲瞭一種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最滿意的一本書籍之一。

评分

最近入手瞭《國學概論》這本書,原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沒想到讀起來卻意外地輕鬆且引人入勝。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巧妙地將浩瀚的國學體係化繁為簡,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從上古的神話傳說,到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碰撞,再到漢唐宋明清的文化演進,每個時期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在介紹不同學派時,並非生硬地灌輸概念,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背景下,通過對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思想流變的細緻解讀,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古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被書中描繪的場景所吸引。比如,想象孔子在杏壇講學的情景,感受老子在函榖關前的深邃思考,或是蘇軾在西湖邊的豪放詞句。這些片段讓我感覺國學並非是塵封在故紙堆裏的古籍,而是鮮活地存在於曆史長河中,並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 作者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靈活用。他能夠用最簡潔的文字勾勒齣最復雜的思想,用最生動的比喻解釋最抽象的道理。這使得即便是對國學瞭解不多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並從中獲得樂趣。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我發現,國學並非是遙不可及的,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到對藝術審美的追求,都與國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國學概論》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國學世界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其中更深的奧秘。

评分

剛翻開《國學概論》,就感覺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但總覺得有些門檻,比如那些文言文、那些復雜的哲學思想,總是讓人望而卻步。《國學概論》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長者,用平易近人的語言,一點一點地為我揭開國學的神秘麵紗。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 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秦漢的統一與集權,再到唐宋的輝煌與變遷,書中的敘述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不同學派思想時,並非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通過生動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來闡釋。比如,在講到儒傢思想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仁”和“禮”,而是深入到孔子周遊列國、顔迴安貧樂道的具體情境中,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思想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著後世的。 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仿佛我正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目睹著先賢們的智慧閃光。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我時常在閱讀中停下來,思考這些古人的思想與我今天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他們對於人生意義的探索,對於社會秩序的構建,對於道德修養的強調,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總而言之,《國學概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國學奧秘的興趣。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曆史充滿瞭濃厚的興趣,總想找一本能夠係統地介紹國學精髓的書籍。《國學概論》這本書,簡直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一本書。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浩瀚的國學體係展現在我麵前。 書中對中國古代思想流派的梳理,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分類,而是深入分析瞭各個學派之間的淵源關係,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墨傢”思想時,那種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兼愛思想,讓我對古人的社會責任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豐富多樣,時而如同智者般睿智,時而又像一位詩人般浪漫。他能夠將枯燥的學術理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概念。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思維的碰撞,也因此對許多問題有瞭新的認識。 書中對於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介紹,也極具特色。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文化意蘊,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讀到唐詩宋詞的片段時,被作者的解讀所深深打動,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些詩人的豪情壯誌,或是他們的婉約深情。 《國學概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啓濛讀物,更是一種精神的引導。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感,以及對人生意義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絕對是我書架上最珍貴的藏品之一。

评分

最近偶然翻開瞭《國學概論》,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沒想到卻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充滿魅力的敘事方式,將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在我麵前,讓我仿佛置身於一條奔騰不息的曆史長河之中。 書中對中國古代思想的闡釋,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深入挖掘瞭各個學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道傢”思想時,那種對自然、對人生哲學的深刻洞察,讓我對“無為而治”有瞭全新的理解。 作者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同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振聾發聵。他能夠將最抽象的哲學概念,用最生動形象的比喻解釋清楚,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思維的啓迪,也因此對許多問題有瞭更深的思考。 書中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描繪,更是彆具一格。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介紹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常常在讀到唐詩宋詞的片段時,被作者的解讀所深深打動,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些詩人的豪情萬丈,或是他們的婉約深情。 《國學概論》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寶庫,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收獲瞭一種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對人生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的根源,離不開對其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究。《國學概論》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方麵的需求。它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文化深邃殿堂的大門。 書中對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介紹,尤為精彩。作者並非僅僅將“道傢”、“儒傢”、“法傢”等概念進行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思想産生的曆史背景,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道傢”思想時,那種對自然無為、順應天道的描繪,讓我對人生有瞭更豁達的理解。 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學堂,與先賢們進行著一場思想的碰撞。作者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來;時而又如激流勇進,振聾發聵。這種多樣的敘事方式,讓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閱讀興趣,絲毫不會感到疲倦。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摘錄詩詞歌賦,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創作背景、藝術手法,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我常常會在讀到某一首詩、某一篇文章時,被作者的解讀所點醒,重新發現那些作品的深刻內涵,以及它們與我們今天生活的關聯。 《國學概論》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學並非是陳舊的、遙遠的,而是充滿生命力的,並且與我們的現在息息相關。它讓我看到瞭中華民族韆百年來所積澱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也讓我對未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

敢不给我积分和发表,我长期在网上骂京东

评分

返修单号:11009240,电话答复我说没有新书了,请我直接退货,我就忍了,没有退。之后的另一本 单号:11009189 也是一样,竟然是 “补偿积分”。投诉后:京东客服2012-09-19 09:16:46 确实不好意思,这边建议您可以这样的,请您重新提交下申请,我记录您的情况向售后反馈下,这边会为您再次审核退换货的哈

评分

2012-09-19 10:18:05 审核不通过 京东客服

评分

返修单号:11009240,电话答复我说没有新书了,请我直接退货,我就忍了,没有退。之后的另一本 单号:11009189 也是一样,竟然是 “补偿积分”。投诉后:京东客服2012-09-19 09:16:46 确实不好意思,这边建议您可以这样的,请您重新提交下申请,我记录您的情况向售后反馈下,这边会为您再次审核退换货的哈

评分

2012-09-19 09:27:30 提交申请成功 客户

评分

进度跟踪收起

评分

商品名称 国学问答

评分

全套3本书都是又脏又旧,居然还有铅笔字在封面,换货没有,只能退,还有的给补偿有的不给。全文如下:

评分

商品名称 国学问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