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世界現生存鶴科鳥類15種,黑頸鶴是其中科學發現很晚(1876)的一種。黑頸鶴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之一,也是15種鶴中完全生活在高原上的鶴類。黑頸鶴在被科學發現、定名後的百餘年中,由於其分布地高寒偏僻,以及區域社會各方麵在相當時期與外界相對閉塞等特殊的曆史原因,緻使在科學上對它進一步的研究一直十分有限,它也因此成為國際上受關注的瀕危物種之一。 我們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黑頸鶴的研究及保護工作,曆時多年,野外工作範圍涉及去、貴、川、甘、青、藏等黑頸鶴的主要分布省、自治區。本書即是我們在總結多年的黑頸鶴野外研究成果和參與推進黑頸鶴自然保護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參閱、整理瞭國內外有關黑頸鶴研究的成果和新資料精心編著而成。
作者簡介
李築眉,1954年齣生。1982年畢業於貴陽師範學院(現貴州師範大學)生物係,理學士。現任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動物研究室主任,中國鳥類學會會員,木鳥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雉類專傢組成員。主要從事鳥類學、鳥類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特彆對黑頸鶴和白冠長尾雉進行過長期的野外研究工作。 李鳳山,1960年生於內濛古赤峰市。1982年畢業於東北林學院野生動物專業,理學士,1989年獲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管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環境研究所博士學位。現在國際鶴類基金學會任中國項目代錶。共組織參與瞭15項鶴類科學研究、保護管理、環境教育方麵的課題。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形態特徵 第二節 分類地位 第三節 地理分布 第四節 研究史略 第二章 繁殖生態 第一節 繁殖棲息地環境 第二節 繁殖周期 第三節 繁殖期行為 第四節 繁殖期食物和食性 第五節 繁殖棲息地選擇 第三章 越鼕生態 第一節 越鼕棲息地環境 第二節 越鼕習性 第三節 越鼕期行為 第四節 越鼕期食物和食性 第五節 越鼕棲息地選擇 第六節 越鼕種群數量和幼體新增率 第四章 遷徙 第一節 年周期活動 第二節 環誌與迴收 第三節 衛星追蹤 第四節 遷徙路綫及特點 第五章 解剖和生理生化 第一節 消化道形態特徵 第二節 染色體組型 第三節 血液生理指標 第四節 同工酶 第五節 野外禽傳疾病 第六章 人工飼養繁殖 第一節 人工飼養管理 第二節 人工繁殖技術 第三節 飼養種群現狀及譜係 第七章 受脅狀況與保護 第一節 受脅狀況 第二節 保護措施和現狀 第三節 自然保護優先行動 外文摘要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三、黑頸鶴與青藏高原的關係
黑頸鶴繁殖於青藏高原,其中部分種群遷徙到雲貴高原越鼕。根據動物地理學原理,遷徙鳥類的分布型及其區係從屬關係,主要是依據該物種繁殖分布區所處的動物地理區而定的。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構成地球上一個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在我國自然地理分區中被單獨列為“青藏高寒區”,並因此對動植物的地理分布産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在我國動物地理區劃中,主要或隻分布於青藏高原的種類被劃為“高地型”分布類型,黑頸鶴即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地型”物種(張榮祖,1999),因而電有“高原鶴”之稱。
由於地理分布上的獨特性,黑頸鶴與青藏高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達4500m以上,在氣候上自成係統,但由於青藏高原的上升曆史較晚,自然條件形成的曆史較短,因此動物特有種較少(張榮祖,1999)。特有種是指分布上隻限於某一地區而不見於其他地區的物種,通常均視為近期起源於當地的土著種(張榮祖,1999)。物種的起源進化一般都與自然環境條件及其變化有關。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黑頸鶴的起源,或者說是物種形成,是由於青藏高原隆起造成環境改變的結果(錢燕文,1992;Bai Xiujuan et al.,2002),黑頸鶴遷徙機製的形成則是在青藏高原隆起和第三紀冰川期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建立起來的(Bai Xiujuan et al.,2003)。
黑頸鶴除部分種群會到雲貴高原越鼕外,大部分終年都生活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國藏族人民聚居的地方,由此黑頸鶴又被稱為“藏鶴”。
藏族群眾世世代代與黑頸鶴生活在一起,在外界和科學尚未認識黑頸鶴以前,藏族群眾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其他各族人民就已經對黑頸鶴十分熟悉瞭,黑頸鶴在他們的曆史文化、古代傳說、地域風俗習慣,甚至宗教信仰中都有許多錶現。例如:黑頸鶴在藏族地區普遍被視為吉祥的象徵,被稱為“神鳥”而備受保護;在西藏著名的唐卡畫和藏櫃上描繪的“長壽圖”中,黑頸鶴常是畫麵中的吉祥動物;甚至在關於格薩爾王的傳說中也有提到黑頸鶴的故事。
第四節 研究史略
在全世界現存的15種鶴類中,黑頸鶴是其中科學發現最晚的一種。1876年,俄國博物學傢普熱瓦爾斯基(H.M.np,KeBajlbCKPHH)根據他在我國青藏高原的青海湖采到的標本,首先描述和命名發錶瞭黑頸鶴,確立瞭黑頸鶴的科學記載。
黑頸鶴生活在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高海拔地區,棲息地大多自然條件嚴酷、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更由於區域社會在曆史上政治、經濟比較落後,較長時期內處於相對封閉狀態,因此黑頸鶴在被發現後的百餘年中,很少被人進行研究,以緻外界對它的科學瞭解一直非常有限。
……
前言/序言
黑頸鶴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對硃鹮的介紹很全麵 想要的資料裏麵都有 適閤硃鹮科研飼養人員閱讀
評分
☆☆☆☆☆
書中講述的這些形象均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中的傳統瑰寶,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經常錶現的題材。這些書相繼在天津和北京齣版後,在海內外讀者中引起瞭反響。1998年,颱灣“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邀請徐華鐺和寜波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古城作為“中華獅子文化”的開拓者,對颱北“獅子文物博物館”內的500餘尊各種材質的獅子進行斷代鑒定,並整理文獻資料,進行學術講座。由於竹編廠創作的“六和塔”和“花塔”被國外客戶譽為東方珍寶,使他對古塔産生瞭興趣,曆盡韆辛萬苦,在1986年編著齣版瞭《中國古塔》一書。有一位北京的中學生買下瞭這本書,他把這本書看瞭三次,寫瞭讀書筆記,並給徐華鐺寫過信。20年以後,徐華鐺感到原書太粗糙,決定推倒重來,增加瞭許多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內容。2007年,當這部厚重的書稿再次寄到齣版社時,他接到瞭責任編輯的一個動情電話,說他就是20年前買《中國古塔》的那個中學生,想不到20年後能作為這本書的責任編輯,真是太奇巧,太有緣瞭。一張床,一個五鬥櫥,一颱縫紉機,一張桌子……就是在這樣一個僅23平米的小屋子裏,1978年,徐華鐺開始瞭他最初的寫作生涯。“夏天天氣熱,寫齣來的稿子又是一張張的,怕弄亂瞭所以不能開電扇;到瞭夜間蚊子又多,就去弄個大鉛桶打滿水,把雙腳浸泡在水裏,又涼又防蚊子。”徐華鐺寫作時,他妻子還在旁邊用縫紉機“噠噠噠”地做衣服,曾有朋友看到這種情景,半開玩笑地說:“小徐啊,這種環境你也能寫齣文章來,真瞭不得!” 《工人日報》曾用“五鬥櫥上聳起的《中國古塔》”為題報道瞭他寫這本書的艱辛。
評分
☆☆☆☆☆
很好的書籍很好的學習必備佳品,,,,希望宣傳能給力的,能越做也好,下次還會在來的額,京東給瞭我不一樣的生活,這本書籍給瞭我不一樣的享受,體會到瞭購物的樂趣,讓我深受體會啊。
評分
☆☆☆☆☆
太專業瞭,業餘愛好者還是算瞭。基本看不懂=-=
評分
☆☆☆☆☆
這本書是個學術著作籍,看的纍
評分
☆☆☆☆☆
這本書是個學術著作籍,看的纍
評分
☆☆☆☆☆
該書我在一年前就買瞭,仔細研究瞭,整體上講一般。
評分
☆☆☆☆☆
質量不是一般的好,太好瞭,物超所值。
評分
☆☆☆☆☆
內容雖然有些比較老,但是總體挺好,不過這迴封皮比較髒,也有點舊瞭。